劉艷
【摘要】小學第一學段教學當中,識字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將識字過程打造得十分枯燥,忽視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往往僅由“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組成,不利于低學段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維持。為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對隨文識字的過程進行優化迫在眉睫。本文將立足于當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現狀,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第一學段學生的特點對隨文識字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識字教學;隨文識字;問題引導;鞏固練習;策略
一、課前預習,初步閱讀課文
在開展課文教學前,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先閱讀一遍文章。但是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而言,由于語文基礎較差、漢字儲備不足,在閱讀新課文時往往會遇到一些不熟悉的字,妨礙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課堂上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還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該篇課文的興致。對于自制力較為不足的小學一、二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致的缺乏將導致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顯著降低,在課上出現走神、發呆等行為。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預習環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提前對課文中的生字有一個初步印象,教師再通過教學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漢字素養。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一課中,學生會遇到“曬”“浮”“袍”等讓他們比較陌生的漢字。雖然能夠借助教材中的注音把握生字的讀音,但在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時,這些漢字還是會對學生的閱讀體驗造成影響。因此,在本課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提前進行預習。首先,要求學生在第一次閱讀課文時用圓圈標注出使自己感到陌生的漢字。而后,要求學生將標出來的漢字單獨讀幾遍,做到熟悉。最后,再要求學生將《我是什么》的課文從頭到尾盡量通順地朗讀一遍。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我是什么》一課中的生字產生初步認識,并對文章大意有初步的了解。這樣做既能夠為正式課堂教學做好漢字學習、文章理解上的鋪墊,使得隨文識字的過程更加順利,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強化學生的生字學習與記憶。
二、找到合理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
識字過程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只有在興趣的支持下,一、二年級階段的學生才能在課堂上保持較高程度、較長時間的專注力,對漢字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學習。隨文識字過程中,教師不能認為僅僅通過預習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已經足夠,還應當具備密切觀察學生課堂動態反饋的意識。當觀察到學生產生消極態度、處于疲憊狀態時,教師就應當敏銳地做出反應,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如教師可以從切入點的探索出發,尋找課文中可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的某一生字相關知識點,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一切入點進行分析來再一次打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保持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當教師觀察到學生的狀態不太積極,就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教學法”切入,帶領學生了解“坐井觀天”這個與青蛙有關的四字成語。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觀察課本中青蛙的形象,引導學生猜測“坐井觀天”一詞是什么意思,還可以邀請學生模仿青蛙“坐井觀天”的樣子。當學生們的興致得到激發后,教師可以切入識字教學,如提問學生:“大家知道這四個字里面哪一個是‘看的意思嗎?”“分析分析‘觀這個字,想一想,你能不能從這個字的結構上看出它有‘看的意思?”……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會被教師提供的趣味拓展成語所激發,在掌握《坐井觀天》一課中的重點知識后,還可以學到一個非常常見的成語“坐井觀天”,從而使得自身的語文素養在識字學習中得到高效的提升。
三、創設識字情境,鼓勵學生參與
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學生普遍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打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的思維也會隨之變得活躍。在理解陌生知識的過程中,活躍的思維自然能夠為學生學習效率、學習質量的提升帶來幫助。那么,在識字教學當中,教師又可以借助怎樣的方法來創設活躍的氛圍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教學改革中已經證實了作用的情境教學法來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通過創設情境,教師首先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其次能夠借助豐富多樣的情境來降低學生理解陌生知識的難度。同時,教學情境有時就如同故事一般,能夠提升課堂的趣味度,使得一、二年級階段活潑好動的學生不由自主地跟隨教師進入情境當中,在情境中思考、感悟、收獲和成長。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樹之歌》一課的隨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文本中提到的各類樹木來創設教學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來一場‘植物園參觀之旅,大家期不期待?”以此激發學生的熱情。而后,教師可以借助PPT、視頻等教學工具來呈現文本中提到的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等樹木的照片,并將各類樹木的名稱標注在樹的旁邊,在帶領學生結合文本對照片進行欣賞的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強調各類樹木名稱的書寫方法,強化學生對于這類漢字的記憶。“植物園參觀之旅”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舉辦一個小比賽,即當教師在PPT上展示一類樹木的照片時,學生可以根據課上所學知識對樹木種類、名稱進行判斷,并采用搶答的方式說出書寫方法。如此一來,既能鞏固學生對于本課生字拼音的記憶,又能加強學生對于字形的記憶。
四、重視問題引導,識字更加容易
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具啟發意義的課堂,促進學生多方面素養的提升。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也應當根據各年級段學生的不同認知規律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與創新,不能盲目、機械地“搬運”其他教師的成功案例。識字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是第一學段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生除了思維活躍的特點以外,在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方面往往存在著不足。從日常教學觀察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向學生強調各類基礎知識,但許多時候學生都不能完全理解或記憶清楚。因此,為了提高隨文識字策略的實施效率,教師需要結合第一學段學生學習能力上的不足來探尋優化方式。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問題引導法,通過各類引導性問題來幫助學生體驗“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田家四季歌》的教學中,教師會在教授課文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季”“吹”“肥”“農”“忙”等生字。為了讓學生對這些生字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師就可以從造字法的角度出發,提出一連串引導性問題。如在“忙”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忙這個字左右分別是什么?”學生們會回答“豎心旁”與“亡”。教師就可以繼續引導:“大家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創造漢字的嗎?看看這一個‘忙字,猜一猜為什么它是由‘豎心旁與‘亡組成的?”這時學生就會發現“亡”與“忙”的讀音十分相似,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對“豎心旁”這一結構進行探究。
五、鞏固練習不忽視,識字學習更穩定
學習過程中,練習環節能夠發揮鞏固知識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前文提到,第一學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具備足夠的自制力,不僅課堂上容易走神,課下進行鞏固練習時也極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導致鞏固漢字的效率不高、質量低下。同時,教師還應當關注到開展識字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獲得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果教師在設計鞏固任務時只關注到學生對于字音、字形的記憶,重視學生在小測、聽寫、考試中獲得高分,就容易導致鞏固任務與新時代的教育要求不相符合,也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因此,隨文識字教學中,鞏固練習環節亦存在著較大的優化空間。教師可以從“學習—感知—吸收—運用”四個環節出發,分析學生的識字過程,為學生打造能夠提升聽、說、讀、寫等多項語言能力的課后練習任務,鞏固隨文識字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一同參加漢字游戲“大家來找茬”。首先,教師可以根據近期所教授的生字情況搜集幾組字形相似的漢字,并制作成PPT。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若學生答對一題,就可以為本小組增加一分。游戲過程中,教師展示PPT,并說出這一組相近字中某一個字的讀音,再由學生搶答,指出教師說的是哪一個字。如展示“抱、跑、泡、炮、袍”五個字,教師說出“袍”的讀音,讓學生進行搶答,當學生答出是第五個字時,便可以為本小組增加一分。在這樣有趣的漢字游戲中,學生的參與興趣會得到激發,也能獲得漢字知識的鞏固。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第一學段隨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的優化方案非常之多,其選用標準在于結合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特點。教師可以從組織高效預習環節出發,帶領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初步閱讀課文;可以從學生課堂興趣維持出發,密切觀察學生的動態,積極進行方案調整;可以從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識字更有樂趣;可以從問題引導法入手,帶領學生逐步加深對生字的印象;可以從鞏固練習環節切入,通過更高效的方式來鞏固隨文識字策略的效果,夯實學生的識字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榮.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18(17).
[2]楊少華.低年級識字教學點滴談[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8(06).
[3]于吉學.怎樣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性[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