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榮
隨著高考臨近,教師如何陪伴學生,如何在最后關頭為學生復習再添—把力,不僅關系到最終的應試發揮,也關乎學生的心理狀態。據媒體報道,江蘇一所中學的高三班主任將辦公桌搬進教室,沒課就會陪學生,幫也們輔導。還有一所學校的高三教師利用學生自習時間,在走廊上為學生答疑,有的老師待到晚上10點多才走。
(5月28日《中國青年報》)
無論是班主任在教室辦公,還是高三老師在走廊上為學生答疑,師生之間的距離前所未有的“近”。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方便答疑解惑,還可以給學生安全感.從而讓他們以更好的姿態迎接高考。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往,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那么老師和學生最合適的距離是多少?其實,關鍵在于學生怎么看。如果學生覺得老師在高三的最后沖刺階段,在教室里“坐鎮”,更具安全感,那么這種拉近距離的方式就是可取的。如果學生覺得班主任在教室里很不自在,心情無法放松,那么效果就適得其反。
老師和學生不是不需要“距離”,也不是不需要“邊界”,距離是可以縮短的,“邊界”也是可以移動的。白天上課,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提問,而晚上老師在走廊上像醫生坐診一樣為學生解疑答惑,學生自然是求之不得。師生之間的“距離”近了,師生的感情也更融洽。
師生之間的距離如果太遠,會產生隔膜;如果太近,會產生審美疲勞。什么樣的師生距離才最美的?就是以學生的需求為起點。當學生需要老師時,老師能夠在目力所及的范圍之內;當學生需要表揚時,教師的點贊也能及時出現。
師生之間的距離因人而異,因時間而異,因事情而異。師生距離讓學生覺得剛剛好,多一步覺得遠了,少一步覺得近了,這才是最美的師生距離。這不該只在高三學生身上體現,也不該只是高三老師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