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麗
凱凱遇事爭強好勝,總以拳頭說話,是我們班的“班霸”。作為班主任,我對凱凱的個性與處事風格了如指掌,若“硬碰硬”會引發強烈抵制;若“和稀泥”則會任其張揚無度。
凱凱接連闖了幾次禍之后,我利用班會時間專門處理“凱凱事件”。
“被凱凱打過的孩子請舉手。”片刻間教室里小手林立。凱凱悄悄扭頭環視教室,不屑的眼神時而斜向同學,時而瞟向我。
“孩子們,凱凱為什么和那么多人有矛盾,解決矛盾只有打人這一條路嗎?”
教室瞬間炸開了鍋:“他以強欺弱”“他有點霸道”……我用眼睛直視著凱凱,他恐慌、無助地反擊:“趙亮也打過我,秦怡還拽我的頭發……”隨后哇的一聲,凱凱放聲大哭。
孩子們安靜下來,只剩下凱凱的哭聲。
一會兒,凱凱一頭扎到桌子底下,想把自己藏起來。頓時,我覺得無助的凱凱好可憐,他一定后悔對同學所做的一切。孩子也都面露同情之色。這個缺伴的孩子,不知道怎樣與同學交往,傷害了同學也傷害了自己。
“孩子們,凱凱打人,你們不喜歡他,那么反過來想,你們愿意當這樣的人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不愿意。”“你們愿意幫助凱凱嗎?”我接著說。歡歡站了起來:“上次我胳膊受傷了,凱凱主動幫我提書包。”樂樂說:“凱凱還借給我文具。”元元說:“我感冒了,凱凱幫我做值日。”大家紛紛給凱凱鼓掌。
時機成熟,但絕不能淺嘗輒止,否則教育效果達不到,我決定“升級”教育環節。
“凱凱做了這么多好事,我們給他點贊,也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孩子們看我的手,握成拳頭不是打人的,是用來點贊的。伸開手也不是打人的,是用來鼓掌、贊美同學的,對嗎?”
點贊與掌聲溫暖了愛動手打人的凱凱,教會孩子為同學送贊美。這些年的從教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班主任要在一個個細節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在一件件小事中引領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