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新媒體帶來新的傳播形態,也改變了公眾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對傳統音樂產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新媒體音樂傳播在載體、方式、路徑等方面均刻上了網絡的烙印,這就賦予音樂產業有了更廣闊的市場與發展空間。由李小瑩所著的《新媒體音樂傳播——理論與實踐》一書,圍繞新媒體音樂傳播展開內容,探討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在新媒體背景下所呈現出的新特點,并著力尋找網絡與音樂創意產業融合的思路與方向,提出在音樂內容創作、傳播創新、消費升級等方面的獨到見解。
立足用戶本位,把控市場需求。新媒體時代,音樂的傳播方式、營銷手段等都呈現出新的特點。音樂之所以在新媒體平臺呈現出新的傳播特點,主要是因為用戶有了新的“聽樂”需求,市場有了新的“模式”變化。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產業發展,應以用戶為核心、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根本,圍繞用戶群體變化形成的新特點,結合市場需求多元形成新趨勢,梳理音樂產業未來的動態發展。作者以新媒體發展之下用戶模式及習慣的轉變為基礎,著力探討了音樂傳播路徑發生變化之后,所引發的在需求及市場等方面的連鎖反應。這種圍繞市場展開分析的研究思路,一方面認可并適應媒介融合所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利于挖掘音樂產業之根本,為音樂市場的拓展帶來無限可能,為滿足用戶不同音樂訴求提供可靠幫助。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用戶新的審美需求。
多元平臺傳播,彰顯媒介融合。本書在介紹新媒體時代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新媒體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影響,探討新媒體時代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策略。在具體章節分析中,作者探討了流媒體的曲庫與內容,分析了電臺的管理與運營,梳理了自媒體的創新表達方式,并重點關注新技術之下用戶的嶄新體驗,以及新媒體時代音樂產業在各平臺內容及方式上的新呈現。這些新媒體技術與平臺,已然對各領域各行業產生影響,也勢不可擋地在音樂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作用,促進產業繁榮,成為音樂傳播新載體,以及音樂行業突破創新的有效依托。傳統電臺有了新媒體的支撐,在內容生產上更靈活,在音樂管理設計運營方面更方便;自媒體平臺有了專門的音樂通道,音樂生產提供了自媒體平臺發展創新的內容,促進了新媒體行業的繁榮。高新科技,諸如3D、VR、AI等技術的應用,也為音樂的表達增添了許多創意元素。現在,互聯網自制音樂節目,更是有了自由表達與創新突破的契機。網絡是無限寬容的,允許音樂方面的特立獨行與另辟蹊徑,也使得各種不被看好的小眾音樂與受眾群體緊密關聯起來;多媒體技術是不斷突破的,賦予了音樂以更多層次的內涵,又使得多種方式呈現的音樂有了表達傳播的豐富載體,為更多的受眾所順利獲取,實現了最大范圍內的傳播,彰顯了音樂的藝術魅力。
注重人才培養。在新媒體時代,音樂有了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音樂產業具備創新突破的契機,市場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在高層次人才方面的需求尤為突出。當新的音樂產業類型以勢不可擋的姿態繁榮發展時,應當要在高校教育與學科發展層面有所回應。新型人才應兼具資源內容創編共享的理念,擁有豐富扎實的實踐經驗,熟悉網絡生態并掌握互聯網傳播規律,了解新型音樂產業的市場變化,能夠在海量的音樂內容中,抓住可以突破及發展的“增長點”。在網絡音樂世界里作為創意人才,推動整個音樂產業的有序發展。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有人才隊伍作為支撐。音樂產業恰逢新媒體發展的時代契機,尤其要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從而為音樂產業的轉型興旺奠定基礎。
本書立足當下,作為新媒體音樂傳播理論與實踐的代表作品,既有理論探索兼具實踐應用。
作者單位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