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華
摘要:本文在辨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關系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分析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困境。同時,借鑒各高職院校改革實踐經驗,探索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成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也成為了各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為全面落實和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目標要求,并就“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進行了全面部署,為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提供了方向。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首先需要明確課程思政的內涵,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課程思政改革路徑。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辨析
思政課程,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公共基礎課程,發揮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使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四個自信”,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課程思政是落實“四全育人”理念、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的重要體現。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者一類特定的教育課程,而是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門專業學科課程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德育工作中的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以育人為主要目標,統一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都要求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課程思政的多學科性有利于‘思政課程汲取營養;‘思政課程也只有根植于‘課程思政才能孕育更美的花朵。”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既離不開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實,也離不開思政課程的深入改革。只有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既發揮思政課程的“兩個”主渠道作用,強化思政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導地位,理直氣壯地上好思政課,使學生系統的學習相關理論,又通過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補充,才能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因此,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內在的包含著發揮思政課程的引領作用,推進思政課程的建設改革,以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有效融合問題。
二、高職院校實現“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困境
(一)重技能、輕人文的傳統人才培養思維阻礙了“課程思政”建設改革
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旨在通過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鍛煉,培養出一批既有大學知識,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高職院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突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容易造成育才和育人的脫離和失衡。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由于不同的目標和導向,在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往往出現過度重視技能、片面忽視人文素養的傾向。一些學校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等人文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不夠。就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而言,建設基礎薄弱,教學方法固化單一,課程改革遲緩,思政課邊緣化、孤島化現象明顯,長期處于弱勢地位,阻礙了“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在傳統人才培養思維的影響下,學生習慣以有用和無用來作為學習取舍的裁決標準,長期忽視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也給“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帶了較大困難。
(二)部分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參與度不高,育人素養和能力普遍不足
近些年關于課程思政內容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課程思政概念的闡釋、價值的論證,課程思政理念的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還在初步探索階段。在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于課程的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薄弱,習慣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作用,更注重學科知識的傳遞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課程德育的重要性以及知識內容背后蘊含的價值引導作用。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和接納程度不高,專業課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不夠積極。部分教師政治意識不強,德育能力較弱,課程思政教學素養和能力普遍不足。再加上個高職院校缺少針對專業課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相關的嚴格的考核機制,使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困難重重。
(三)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隊伍缺乏良性溝通交流平臺和機制
課程思政的建設,不僅僅是某一位教師單一方面的任務,而需要專業系部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合作探究、相互協作。部分學校專業系部教師、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獨立開展各自工作,只注重分工,缺乏團隊協作,缺少良性溝通。“課程思政”建設實踐需要專業系部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確具體分工,在交流合作的基礎上推進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獨立的系部開展工作,與專業課系部聯系不夠密切。隨著大批新入職的青年思政課教師從事思政課教學工作,與專業系部之間的良性溝通更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課程思政”建設實踐。
(四)從頂層設計到課程改革,課程思政建設改革任務多,難度大
《綱要》提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具體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環節。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從頂層設計到課程設計,任務多、難度大。具體的落實工作涉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的整體設計、思政資料庫的建設、考評體系的完善、教師隊伍的培訓等。再加上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完整的建設體系,部分高職院校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視不夠,積極性不高,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更加大了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的難度。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路徑探析
(一)轉變傳統人才培養思維,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高職院校要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優化課程設置,提升人文素養課程比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有特色的社團活動,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文化素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同時,嚴格思政課等考評要求,引起學生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扭轉學生“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取向;完善優秀學生和學生干部評選制度,鼓勵學生學好各門各類課程,積極參與知識競賽、文體活動、藝術表演、紅色展覽、實踐鍛煉等。
(二)嚴格落實相關考核制度,加強各科教師思政理論學習和教育
《綱要》指出,要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多元的課程評價標準,把教師參與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評聘、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各種表彰獎勵工作應突出課程思政要求。作為職業院校,要嚴格落實《綱要》要求,督導處建立“課程思政”專項督導組,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落實評價標準,有力督促教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實踐。在校級、市級等各項教學比賽中,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教學能力評價體系,設置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專項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以及課程思政類專項科研課題,鼓勵各科各類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與研究。
(三)建設專業系部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溝通交流機制
“課程思政”理念的實踐,需要各門各類課程教師與思政課教師深度合作,共同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的德育目標。同時思政課教師結合“課程思政”實踐,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引領協同作用。《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并提出,要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鼓勵各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為“課程思政”實踐提供了具體路徑。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教師參與思政課與專業課程互聽互評,專業課程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結對合作,共同完成課題研究以及相關課程教學比賽等方式,加強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共同推動“課程思政”具體實踐。
(四)推動傳統思政課程改革
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包含著思政課程以外其他課程的改革,更是思政課程本身的改革,思政課教師觀念的轉變,以及思政課程引領協同作用的發揮。課程思政的建設,也加劇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迫切性。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改革,要以學生最關注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直面社會熱點話題,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富有邏輯的理論分析為學生答疑解惑。
(五)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整體設計,有步驟的開展落實
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學校需要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具體包括院校課程思政理念的更新、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課程思政考評體系的構建等。在課程思政建設推進過程中,要明確主管部門的責任,在主管部門的組織下,舉辦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比賽、教學改革評優活動,設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同時,院校領導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完善課程思政改革考評體系,組織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培訓,加強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評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示范課程,總結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經驗并推廣,確保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有序開展。在院校主管部門的組織下,各專業系部逐漸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目標設計、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以及課堂教學的實施,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實踐。
參考文獻:
[1]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
[2]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王石,田洪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