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璋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汽車工程研究院,廣東廣州 511434)
在鋰離子電池工作過程中,為了延長電池的工作壽命、提高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應采用可靠的熱管理措施,使其溫度始終保持在安全范圍內,防止熱失控、汽車自燃等問題的發生。Basu等[1]在電池的外部使用了圓柱形金屬導熱墊,以增強電池與冷板之間的導熱性。邱翔等[2]采用直接液冷的方法,通過在壁面處增加肋條,成功降低了電池最大溫度與最大溫差。高明等[3]考慮了添加翅片對空氣自然對流的影響,討論了翅片厚度與放電倍率對電池最大溫差、最大溫升的影響。Jin等[4]改進了流道的流道結構,并增加了傾斜的小散熱片以破壞流道中的層流,從而增強冷板對流傳熱。
為了探索設計具有更高傳熱效率的液冷板流道結構,本文采用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簡稱“CFD”)仿真方法,建立了4種具有不同流道結構液冷板(以下簡稱“冷板”)的動力電池模組(以下簡稱“模組”)三維瞬態模型,通過對溫度、冷卻液壓降等關鍵數據的分析,評估流道結構對動力電池模組熱管理的影響。
模組中包含12個電芯,在模型建立中假設電芯是一個整體,熱模型如公式(1)所示。

其中,ρ表示電芯的密度,C表示電芯在1030J/(kg·K)恒定壓力下的比熱容,λx,λy,λz表示電芯沿x,y,z方向的電導率,T表示電芯的溫度,q表示電芯發熱量。
由于電芯的外表面是高度拋光的鋁質,表面相對較光滑且具有足夠的接觸面積,因此忽略了相應的接觸熱阻。電芯產生的熱量主要由冷板中的冷卻液帶到外部。為了進行數值建模,建立CFD控制模型。由于冷板中的冷卻液流速較高、流道的幾何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并且流體被視為不可壓縮的流,因此使用湍流模型進行仿真計算??刂品匠倘缦拢?/p>
連續性方程:

動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

其中,u為流體速度,ρf為流體密度,CP為流體比熱容,kT為熱導率,T為溫度。
標準k-ε方程:

電芯與電芯直接接觸,電芯與冷板之間通過導熱膠接觸,同時延長了入口與出口段的管長,使流動充分發展。本文討論的四種冷板流道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冷板流道結構
為了保證仿真計算的精度,模組中所有的零部件均采用多面體網格進行劃分,總網格數量約在61萬個??紤]到冷卻液在冷板中流動狀態的改變,采用標準k-ε方程對湍流流動進行求解。由于冷卻液溫度變化的幅度不大,所以冷卻液設置為恒密度,同時認為其不可壓縮。另外,冷卻液入口為質量流量入口,出口為壓力出口,以保證模型的收斂。模組熱管理系統的主要參數設置如表1所示。

表1 模組熱管理系統主要參數設置
模組初始溫度為25.0℃,采用直流道結構冷板的情況下,仿真得出在1C、2C、3C放電倍率放電結束時,模組的最高溫度分別為27.0℃、34.5℃、45.9℃。高放電倍率導致模組溫度快速上升,有效的熱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圖2為模組在3C放電倍率放電結束時的溫度分布情況。

圖2 模組在3C放電倍率放電結束時的溫度分布
在3C放電倍率放電結束(第1200s)時,采用直流道結構的模組最高溫度最高,其余流道結構的最高溫度相對接近,但四者最大的溫差小于0.1℃。直流道結構的模組最低溫度最高,采用波形流道結構、直流道翅片結構的模組最低溫度接近且最低,但四者最大的溫差仍然小于0.1℃。因此,四種流道結構對模組溫度的影響并不顯著。
由于采用了瞬態仿真模型,在熱管理系統開始運行時,冷卻液的壓降有明顯的增大與波動,然后再趨于穩定。在四種流道結構中,波形流道翅片結構所造成的壓降最大、直流道結構的壓降最小,說明提高液冷板流道結構的復雜程度并不是完全有益的,復雜的流道結構易于造成更大的壓力損失。
本文通過CFD仿真對動力電池模組溫度、冷卻液壓降等關鍵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液冷板流道結構改變會帶來動力電池模組散熱量的改變,但四種流道結構對模組溫度的影響差異小于0.1℃,影響并不顯著。同時,提高液冷板流道結構的復雜程度并不是完全有益的,復雜的流道結構易于造成更大的壓力損失。因此,在設計復雜的液冷板流道結構時應考慮適當降低流阻,以保障動力電池模組的換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