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韜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當今,城市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和功能問題。急劇膨脹的發展,快速的交通方式的變革,對城市方方面面都提出迭代式的發展要求。國家、政府、設計人員以及廣大人民都必須積極行動起來為城市設計出謀劃策。與現代主義強調純粹空間形式以及超凡脫俗的個性不同,“場所論”學者關注形式背后的東西。城市形式背后的內涵關聯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個性等,這些特征使一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使在其中生活的人們產生了有歸屬感的場所[1]。城市設計也就是挖掘、整理、強化城市空間與這些內在要素之間關系的過程。城市場所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仙居縣西門街,東接穿城中路,西接慶豐街。西門街街寬不足5m,總長約在400m左右,它是仙居目前較為完整的老街。早在1993年,仙居縣啟動西門街東段拆建工程,而尚未拆除的400m西門街西段老街,一拖就是24年。此區域大部都是上百年的歷史的房子,許多房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遇到雨天,道路積水難退,污水四溢。西門街二期的改造涉及1600戶、15家企事業單位,改造范圍26.6萬㎡,難度之大,范圍之廣,問題之嚴重,已經成為仙居之殤。
目前國內的舊城改造大多采取“大拆大建”的傳統模式,然而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舊城改造、經濟背景下的一大瓶頸。就現場調研來看,如圖1所示,仙居西門片區的改造存在以下幾點難題:
圖1 西門片區現場圖
(1)西門片區基礎設施落后,環境雜亂,居住困難戶、居住不方便者為主。(2)棚戶簡屋住房質量無法保證。(3)仙居西門片區作為仙居僅有的老城區,是千年仙居歷史傳承的客觀載體,西門街的歷史價值顯得彌足珍貴。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格局在不斷的變化,老城區、新城區、科技園區與工業區等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格局。因此西門片區的設計應將其置入仙居整體城市規劃之中,使城市空間連接成一個整體,創作連續性的城市空間,這是本次城市設計的首要原則。為仙居西門片區營造一個好的場所體驗感必須遵循地方性原則和活力原則,保護當地的地域特色,同時引入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空間,西門片區的建設便將成為一張城市名片。
2015年3、4月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籌備期間,陳政高部長來到三亞視察城市建設工作,針對三亞突出的城市問題,提出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理念;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城市修補”的新概念。
城市雙修的理念的提出顯得十分符合當今中國城市的發展現狀,城市雙修就是要盡量的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機更新,既要保護原有肌理,又允許建設發生,新老巧妙結合。城市雙修背景下的城市建設,不僅是建設上的,還是各方面的,包括修補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都可使城市肌理、城市記憶得以延續與傳承。
4.1.1 空間認知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到:“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間本質與用途在此便有了清晰的解釋。人對建筑的外在觀察與內在體驗,加深了人對空間特點的了解和利用。空間與時間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從抽象的時空概念到物理意義上的時間空間,再到人們居住的城鎮空間,空間在時間的維度上不斷的被具體化和意義化。也正是時間的遞增讓城市空間不斷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仙居西門片區由西門老街衍生而產生,它的存在賦予了這個區域特殊的意義。
4.1.2 闡述西門的記憶
在設計之中,充分尊重西門街區的歷史,秉持“以現代詮釋傳統”的設計理念,通過保留古老街巷與歷史建筑,再融入2~3層的獨棟商業建筑,將浙南地區磚瓦坡屋面與格柵配以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將仙居的歷史文化精神注入群體建筑之中,將歷史文化等地域特質在建筑的立面材質、空間尺度中一一呈現。在設計之中,我將西門街沿街區域的老建筑進行有選擇性的保留,同時新建的建筑以同樣的尺度融入。使得整個西門片區形成以中心歷史街區為核心的特征,利用地塊內的各類歷史元素,強化西門街嶄新的概念,將新老建筑有序整合,使新建筑形式與傳統形式和諧交融,達到新與舊的并置與共生。在歷史發展中西門街是主街道,因此設計中保留其基本位置,新的西門街避讓老街,為了滿足人流的可達性,在老家肌理中增加南北向的通達,是整個老街的步行體系更為的便捷。最大程度的保證街區的原真性,給仙居及外來人們帶來充滿歷史感的現代商業氛圍[2]。
建筑類型是城市的基本元素,不同類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組織聯系方式,并形成不同的建筑構圖,在認識和設計一個區域時有必要對建筑類型及其組織方式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經調研分析,西門片區的建筑類型由以下幾個要素決定:
4.2.1 建筑價值
西門片區因其歷史性,大部分的建筑年久失修,已是破敗不堪,因此在設計之初我們首先進行了對歷史建筑的評估工作。西門片區的建筑大多建于清末名初,雖經過歲月的洗禮,但深入發掘,依然可以發現許多值得保留之處。沿街的建筑立面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不同尺度、不同風格、不同材質的大門,包括窗扇、檐口、瓦當、滴水、月梁等,極具匠工,手藝細膩,都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能工巧匠。
4.2.2 拆遷安置
西門片區二期涉及1600戶、15家企事業單位,改造范圍26.6萬㎡。其中,“西門街”工程房屋拆遷范圍以西門街中心為中軸線,兩邊各推移45m,共90m,加上原機械廠廠區的48畝,總計121畝,拆遷房屋約8萬㎡,涉及南峰、安洲兩個街道及原機械廠。片區的改造升級牽扯到人數之廣,也體現了項目的艱難程度。因此在城市設計也必須為拆遷后人員安置,以及后續的安置小區和商品住房的布置也是重中之重。仙居縣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成“城在園中,山在城中,樓在林中,人在花中,水穿城過”的“現代化旅游休閑城市”,而拆遷后的西門老城區將被建成“重要的商業金融區”。
4.2.3 建筑分類與土地性質規劃
因此,由上述兩點,通過現場測繪和調研,根據建筑當前情況進行結構質量分類,并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依據。在西門片區中央沿西門老街一側形成東西向的步行街巷空間,建筑以2~3層現代中式建筑樣式為主,將木構、磚木、磚混、鋼混等各種結構的建筑類型進行組合。同時在片區東側打造市域型商業綜合體,商業體緊靠百年建筑“蔣宅里”,打造區域文化商業中心。同時沿城北西路、穿城中路、西門橫街布置相應的住宅小區,滿足回遷及商品住房的要求。營造出中間低兩邊高的盆地式城市空間,凸顯西門老街及商業中心的區域核心地位。
4.3.1 城市節點的概念
城市節點形成與城市的交通路徑上,它可以是主次干道,軌道交通,河道,小區道路等。通過這些節點達到交往、匯聚、轉接、交流的城市功能特征。城市也可以通過城市節點的把控來調控整個城市的布局特征。
4.3.2 城市節點分類設計與實施
(1)道路層級。在進行西門片區設計初,我們便從建筑道路入口,調整西門片區的路網格局,打通其南北向的交通聯絡,并將道路級別分為三個層級(城市干道、車行次干道和支路),具體的道路再按照場地地塊實際需求靈活安排。路徑是活動的通道,也是視線的通道,路徑具有連續性和方向性,借助路徑可獲知環境的景觀印象,在路徑的線形空間中,設置不同的景觀節點,有利于空間的延伸、引導。在路徑設計中考慮新老街區的融合,通過空間的主題、意象、細節、材質等表達出該節點的景觀特征。(2)色彩運用。西門片區傳統街巷內以現代坡屋頂建筑為主,材料選用玻璃,鋼材和石材,街區內局部穿插有保留的老建筑,整體色彩上以灰白色和棕褐色為主導色,形成新舊建筑共生交融的空間特色。(3)景觀節點。浙江傳統城鎮街巷尺度宜人,街景親切、細膩、豐富、畫面感強。城市設計中應強調一定的視覺通廊(景觀軸線),增加城市的通透性,讓城市的近景與遠景相互融合,蘇州的城市便是最佳的案例。加強綠化建設既是解決舊城中綠地少,人居環境質量不高等問題的重要方向,更是在節點改造中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留足功能空間和活動場地的同時,結合總體環境精心進行植物搭配,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3]。
場所是有具有獨特性格的空間。仙居西門片區的改造是對其歷史文化的延續,是對仙居縣城的機理的繼承,是城市功能的更新。在注重地域性的同時融合了新的元素,為西門片區帶來了活力與希望。在城市雙修的背景下,城市需要一種更為開放更為積極的面對時代的態度。在此希望仙居西門片區的改造可以成為臺州地區舊城改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