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晗譽
(喀什大學 藝術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建設過程中應精準定位人才目標與培養模式,關注課程設置指向、教學改革價值及專業實踐。[1]“音樂教學論”是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課程。構建適應應用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要求的“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也是實現“培養實踐性、應用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師資”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南疆某高校是新疆南疆地區的一所應用型綜合性本科院校。學校音樂學專業堅持以培養適應新疆特別是南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音樂教育人才為己任,積極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學校“音樂教學論”課程通過近年的實踐與探索,圍繞“培養實踐性、應用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師資”這個目標去展開,構建起了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為一體的新型課程教學模式,打破過去“音樂教學論”不適應培養應用型師范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式,為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深入開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教學目標是關于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2]傳統的“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課程組織結構上都主要強調音樂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音樂教學實踐與能力培養環節,教學目標單一化、形式化,已難以適應應用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建立應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理念及價值,關注基礎音樂課程改革動向,注重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關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全面培養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一是課程要重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教師素養;二是要改變以往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的“陋習”,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素養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和應用意識,培養學生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教學知識技能的能力;三是要注重學習并掌握世界先進教學方法體系的精髓,在擁有理論知識、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要掌握國內外最新教學方法理念,并能夠與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相結合,靈活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
傳統“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內容大多是以音樂教學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所強調的實踐內容與方式也多為灌輸式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應用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的要求。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建設應從教材體系建設、教學內容體系建設、教學內容設計與實施三方面入手。
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迅速,《音樂課程標準》(2011)、《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中提出音樂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國內許多學者對于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的研究探討層出不窮,近幾年由畢雪梅、徐升主編的《音樂教育與教學法》(2017)、秦潤明編著的《音樂課程與教學論》(2013)、尹愛青主編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2013)等教材的出版使得“音樂教學論”課程教材選擇范圍日益豐富,這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有力支撐。2016 年9 月,“音樂教學論”課程教材改用了東北師大尹愛青教授主編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該教材以理論教學為主,部分章節插入了教學案例解析,在第八章介紹了國外各種音樂教學法的教學原理和應用方法,但由于理論概念性的內容占比較大,與理論相呼應的實踐性內容較少,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教材中理論與實踐的部分的整合是該課程改革的核心。
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教材體系應徹底改變傳統單一的課程教材模式,建構以《音樂教學論》教材為基礎,《音樂課程標準解讀》為輔助,世界流行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為支撐,中小學音樂教材為補充的,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與操作性的課程教材體系。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教材體系內容較為龐雜,但只要合理選擇和設置教學內容,就能充分發揮教材體系的強大集合功效,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及“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音樂藝術直指人心,是極具情感力、表現力的藝術形式。音樂課程各領域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才能得以實施。[3]傳統“音樂教學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理論概念的講解貫穿始終,教師更多的只是在對學生進行機械的音樂教學理論體系的灌輸,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必須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程體系每個內容上,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消化與吸收,注重音樂教育審美的體驗與感受,更加強調課程教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拓展的有效整合,強調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有效培養。
基于上述理念,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內容體系構建如圖1 所示。

圖1 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內容體系
1.基礎內容:中小學音樂課程泛讀(理念、目標、價值、性質)+音樂教學基礎知識(理論學習意義與價值、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模式)+音樂新課標解讀(學段目標、歌唱教學、欣賞教學、律動教學、樂器教學)
2.核心內容:音樂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綜合樂感)+教學設計(教案設計、說課設計、PPT 制作)+教學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3.拓展內容:音樂教學拓展(音樂微課教學、音樂社會活動、課外活動組織、音樂情景劇表演)
1.改變以往理論講授為主、忽視課堂教學實踐技能有效性、忽視學生個性與能力發展現狀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主導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將知識概念內容落實到具體實踐教學操作中,將音樂教育理論知識與中學音樂教學各領域相結合,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將基礎內容、核心內容、拓展內容進行“探究式”教學設計,每一部分的理論概念都具體綁定到音樂教材中的某一作品中,如國內外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一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可針對改革前后的音樂教育現狀,選擇音樂教材中某一具體內容進行改革前后的對比分析,如針對人教版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青春舞曲》教學,傳統教學任務的設計與實施主要以教唱歌曲、掌握樂譜為主,忽略音樂體驗與情感抒發,課改后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聽賞、視唱、“情”“技”結合,指導其學習歌曲的風格與情緒的過程中感知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和優秀的民族精神,以歌舞體驗、創作表演為載體,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和抒發情感,從而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等。由此,更容易使學生理解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一授課內容。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幫助學生查找教學資源,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實踐內容中來,加強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引導全班參與討論,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模式。
2.強調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為主線,注重學生師范生技能的訓練,教學內容中強調實踐先于理論。從概念上理解音樂教師教學技能的構成要素和基本要求,從實踐中感知音樂教師教學技能的真正含義和實質內容。結合音樂教育改革中全國優秀的實踐教學視頻案例,如分享并選擇分析2014 年12 月(深圳)、2018 年12 月(東莞)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第七屆、第八屆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中的優質課例,解讀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標,引導利用微格教學、課上簡短5 分鐘的某一教學環節的試講等形式,針對說課、教案及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3.教學內容中加大對于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和美國綜合樂感等世界流行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如音樂教育教學中常用的拍手、跺腳等“聲勢”化練習,通過聽覺和動覺的反應以形成對音樂的感知,使節奏與動作結合、動作與感知結合的教學,這樣不僅有助于建立節奏感,使音樂的節奏訓練能通過有意識的領域進入到下意識的層次,養成自然的習慣。其目的在于更加強化體驗音樂進行的節奏動力,培養對音樂內在動力的感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音樂素養。[4]這些音樂教育體系中諸多音樂教育理念在實踐操作上與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內容都可進行有效銜接,學習方式以體驗互動教學為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提升學生學習創新思路和教學技巧,形成具有鮮明的教學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觀念,達到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4.在課程中大膽地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加入音樂微課教學、音樂社會活動、音樂課外活動及音樂戲劇表演,如鼓勵學生參加各級音樂教學微課比賽,在教學中完成經典名曲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聲勢作品、《我和我的祖國》聲勢律動作品,舉辦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匯報演出,輔導非音樂專業大學生國慶紅歌合唱比賽,為所在地區、市某些單位舉辦年終鼓圈減壓團建活動等等,教學內容不僅在大學校園可廣泛使用推廣,也同樣適用于基礎教育階級的音樂教育,對于提高音樂教學的實踐能力及掌握音樂教學所需的教育理念,解決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教學問題,都提供了豐厚的積累和很大的幫助。
5.搭建教育見習平臺。學以致用永遠都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南疆某高校近年來積極主動地與該地區基礎教育部門協商對接,與13 所中學簽署師范性教育實習見習基地協議,建立了長期教育實習、見習基地,通過組織學生深入中小學實踐實訓基地見習或觀摩中學音樂課堂,幫助學生了解音樂教育教學實際情況,提升學生的所學的音樂教師專業技能知識能力的實踐應用意識,師生也可借此平臺評估“音樂教學論”課程學習狀況,進行及時輔導及調整教育教學,推動了該校的音樂教學的有效實施。
如果說,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食糧”,那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合理運用,就對吸收消化諸多營養起著決定作用。傳統“音樂教學論”課程主要采用單純填鴨式講解和簡單機械化的知識傳授方法,教學手段單一,缺乏趣味性,上課方式多以教師為中心,以“講”為主,學生死記硬背的接受式學習。學生學會的是生搬硬套的理論概念,缺乏實操能力,更不懂得如何靈活應用,學生學習效果差,無法適應新的人才培養要求,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相悖。
新型“音樂教學論”要改變以往對理論知識的單純灌輸與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就必須采用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掌握以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美國綜合樂感為主流的音樂教育理論思想與實踐中先進的音樂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近年來,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美國綜合樂感等主流的音樂教育理論思想與實踐在世界各國音樂教育領域已開始廣泛應用與傳播,其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方法正推動著各國學校基礎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例如,達爾克洛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能夠充分挖掘和啟發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力與表現力;[5]柯達伊教學體系中以民族性為核心,以集體歌唱為主要教學形式,其教材也大多取材于各民族民歌或以民族音樂元素創作的多聲部作品,[6]而我國民族音樂大多是以五聲音階音樂為主要內容,可教學生演唱中國的民歌及多聲部民族音樂作品;奧爾夫教學理念中最大特色是原本性音樂教育,原本性音樂即動作、舞蹈、語言形成的統一體。[7]其教學方法提倡自己親自創造音樂,多采用聲勢節奏、音樂游戲、器樂合奏、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知力、音樂感受力與鑒賞力,特別鼓勵音樂教師自制樂器;美國綜合音樂素質教育體系主旨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修養和音樂綜合能力,如發展學生音樂想象力、音樂注意力、音樂思維能力、音樂表達能力等。這些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國際主流音樂教育體系各具特色,近幾年在我國學校教育實踐推廣中遍地開花。該高校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也采用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如圖2 所示。

圖2 南疆某大學的音樂課堂實踐活動現場
掌握并在“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中使用包括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美國綜合樂感教學理論與實踐中主流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無疑將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對音樂教學論課程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思維空間,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既訓練了學生音樂教學綜合技能,又提升與培養了學生實踐技能以及音樂教育教學素養。課程教學改革后近三年的三級評教(專家、同行、學生),學生成績由過去的平均85 分上升至95 分,在2018 年秋季、2019 年秋季、2020 年秋季連續三年的音樂學專業學生在中小學實習支教過程中,音樂學15 級、16 級、17 級民族班與漢語言班級共分別有86 名學生被評為“優秀實習生”,在參加實習支教總人數238 名學生當中占比達到1/3以上。新的音樂教學方法與手段在基礎音樂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與展示,提升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同時,也檢驗了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科學的評價方式是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測量、比較,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重要手段。
傳統的“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評價方式單一,考核形式主要是學期結束時以卷面理論考核為主,評價內容與標準有些偏離基礎音樂教育教學要求,忽視了對于學科專業知識和音樂教學能力測試的重要環節。新型“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評價必須創新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全面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評價理念要更加強調與基礎音樂教育的有效接軌,強調符合應用型人才對師范生專業技能訓練與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要求,強調借鑒運用國際主流音樂教育思想理念進行大膽嘗試變革。評價方式則必須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最終建立起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補充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如圖3 所示。
從圖3 可以看出教學評價中更為看重的是過程性評價,占比為60%,主要側重于對學生音樂教學理論、方法、實踐、能力的考核與測試。其中音樂教學理論主要考核學生學校音樂教學理論知識和高、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理念與知識;音樂教學方法主要考核學生對世界流行音樂教學方法——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綜合樂感理論方法與基本實踐技能操作的掌握情況;音樂教學技能主要考查學生在音樂課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以及說課技能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音樂教學實踐則側重于考查學生在優質課觀摩、模擬課堂教學、教育見習等實踐教學活動的實際表現情況。過程性評價真實顯示出學生音樂學習所經過的各個歷程的學習行為及其成效。終結性評價則主要通過卷面理論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學生對音樂教學理論、方法、實踐、能力各方面綜合性知識的掌握情況。

圖3 “音樂教學論”課程評價體系
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本文所論述的方法與觀點僅立足于南疆高校局部層面的教學實踐,可能對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相同層次高校、相同培養要求下的音樂學人才培養和“音樂教學論”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但由于實驗對象、實驗方法等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構建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諸如教學方法的本土化運用、評價體系中評價對象與評價角度的變化帶來的評價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問題與不足,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學與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與修正,以適應課程教學的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