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麗
(喀什大學 圖書館,新疆 喀什 844006)
中巴經濟走廊是李克強總理2013 年5 月訪問巴基斯坦時提出的,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建“中巴經濟走廊”,起點在喀什,終點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全長3000 公里,北接“絲路經濟帶”、南連“21 世紀海絲之路”,是一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的貿易走廊。[1]中巴經濟走廊研究至今已經歷了6 年。這6 年來,中巴經濟走廊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筆者身處喀什,喀什大學成立有“中巴經濟走廊研究院”,撰寫此文,旨在研究2013 年至2019年來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現狀、規律,更好地展示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發展脈絡和學術前沿,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和啟示。
研究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以下簡稱CNKI),在CNKI 期刊分類下的高級檢索中,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主題,并將文獻發表年限設置為2013 年至2019 年,文獻檢索截止日期為2019 年9 月17 日,共檢索到1003 篇文獻,剔除報紙會議等非學術性文獻資料,最終篩選出有效文獻701 篇,導出格式為Refwoorks 并重新命名,作為研究樣本。
基于文獻計量學,運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 5.1.R8(32-bit)可視化軟件進行分析,將時間跨度(Time Slicing)設置為2013-2019年,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 年。
從圖1 可以看出,2013 年在我國提出中巴經濟走廊這一理念后,這一研究呈現起步、萌芽狀態,2014 年發文量增加至23 篇,至2015年大幅直線上升至118 篇,2016 年繼續增加,到2017 年達到研究文獻量的最高峰203 篇。2018 年有所回落,到2019 年研究呈現飽和狀態——50 篇,預測在2020 年研究文獻會達到一個新的峰值。

圖1 2013—2019 年中巴經濟走廊研究文獻年度趨勢
選取2013-2019 年CNKI 的文獻,設置時間切片為1,數據處理抽取對象為top50,運行結果如圖2,圖中有44 個節點,6 條連線數量,圖譜密度為0.0063,機構合作度不高。通過對發文作者的所在機構分析,從圖2 可以看出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高產機構是新疆師范大學商學院、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和國際經貿學院、新疆大學中亞地緣政治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等,機構合作有待加強。

圖2 中巴經濟走廊研究機構知識圖譜
表1 對過去的6 年發文量位居前15 名的機構進行統計,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發文10 篇,新疆師范大學商學院發文10 篇,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發文7 篇,新疆大學中亞地緣政治研究中心發文7 篇,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云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發文6 篇,這些研究機構可以看作是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核心機構。

表1 發文作者所在研究機構(top50)統計
綜合分析,我國中巴經濟走廊研究機構呈現以下特征:
(1)機構之間合作度不高,聯系不緊密。
(2)從圖2 還可以看出,由于新疆和巴基斯坦接壤的地緣優勢,新疆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發文量大,專注度高,值得肯定。
(3)研究機構多在高校,其他的政府機構比如金融、交通、公路、物流等相關部門的研究較少,不利于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深入開展。
圖3 中53 個節點,11 條連線數量,圖譜密度為0.008。從圖3 可以看出,中巴經濟走廊研究有53 個核心作者,11 個作者合作群。8個團體節點,其他為孤立節點,作者之間的合作極少。

圖3 作者合作知識圖譜
通過表2 可以看出,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李希光發文7 篇,李希光是清華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領軍人,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素養與文明對話教席負責人。他在2016 年第1 期《經濟導刊》上發表了《建設“一帶一路”文明圈》中認為,按照“一帶一路”的構想,中國既是一個中亞國家,也是一個印度洋國家。“一帶一路”將把中國變為印度洋國家,中國將進入“兩洋時代”,即太平洋和印度洋時代。[1]他的論文多是他本人深入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地實際調研研究出來的成果,很有學術價值。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程云潔發文7 篇。程云潔教授是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新疆財經大學中亞經貿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是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經貿問題,她的論文多是關注中巴兩國農業合作、人文合作、農產品貿易發展和商品貿易的競爭性、互補性的問題的研究成果。[2][3][4][5]

表2 發文4 篇以上的核心作者
通過查閱CNKI 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高被引文獻情況,發現被引文獻次數最高的是高志剛和張燕撰寫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雙邊貿易潛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一文,發表在《財經科學》2015 年第11期上,最高被引70 次。文章分析了中巴貿易現狀,選取了2008-2013 年15 個貿易伙伴相互變量分析,認為中巴應從貿易通道、制度安排、貿易環境等方面提高中巴貿易效率,挖掘潛力。其次是張超哲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機遇與挑戰》一文,發表在《南亞研究季刊》2014 年第2 期上,被引50 次。
通過關鍵詞的網絡共現分析,可以揭示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核心話題。
在Citespace 軟件界面,閾值設為(3,2,20)、(2,2,20)(3,2,20),選擇尋徑算法剪裁(Pathfinder),運行該軟件,并在Article Labeling設置中,Threshold 設置為10,圖中節點為182個,連線數量為234 條,密度為0.0142。
從圖4 可以看出,中巴經濟走廊研究主要集中于22 個關鍵詞,如“巴基斯坦”“南亞”“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巴關系”“瓜達爾港”“產能合作”“企業管理”“新疆”“喀什”等,關鍵詞的中心性多數為零點多,說明研究不夠集中,還未形成體系。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從表3 可以看出,列舉出的關鍵詞多數是2015 年的,2016 年的關鍵詞只有“挑戰”,2017年、2018 年關鍵詞不突出。

表3 關鍵詞TOP21 詞頻統計
通過圖5 可以看出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熱門研究方向是12 個,中印關系、美國、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制度、產能合作、港口、中巴關系、財政金融、俾路支、中巴貿易、投資、區域經濟合作。

圖5 關鍵詞聚類圖
選取對數似然函數率(LLR)算法,當Q >0.3 時得到的網絡社團結構是顯著的,當該值大于0.5 時表示聚類結果是合理的,如圖可知,Modularity Q 為 0.83,Mean Silhouette 為0.61,說明得出的圖譜合理可用。
通過圖6 可以了解到2013 年至2019 年每隔3 年中巴經濟走廊研究關鍵詞橫向的變化情況。

圖6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前沿時區圖能根據主題詞出現的時間頻次和知識基礎,按照順時模式繪制視圖,可以直觀展示不同年份關鍵詞之間的傳承關系。[6]
通過下頁圖7 可以看到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趨勢,從最初2013 年的“中巴經濟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倡議—風險挑戰—“一帶一路”建設,這些詞都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前沿話題。

圖7 前沿時區視圖
由圖8 可知,達爾(4.5962)、中華人民共和國(3.5932)、絲綢之路經濟帶(3.3216)占據了2015 年前的主要關鍵詞。2015 年以后,“中巴關系”“中巴貿易”“風險”“中巴經濟走廊”等成為主要的關鍵詞。

圖8 基于CiteSpace 的突顯詞列表
1.綜述類
新疆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曹茲綱和中國區域經濟研究所王杰對中巴經濟走廊研究從戰略意義、商貿物流、建設環境、基建與產能、地緣政治、金融和輿情輿論八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述評。兩位專家于2018 年第5 期《前沿》上發表了《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現狀、熱點與趨勢研判——基于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的統計分析》。[7]
2.挑戰與風險
張超哲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機遇與挑戰》一文認為機遇是中巴雙方政治合作意愿極大增強、地區格局調整、中國周邊外交戰略成效的榜樣作用;挑戰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方式未明確,巴方承接工程能力不足,俾路支省種族矛盾、教派沖突等。[8]
3.意義、進展與路徑研究
喀什大學援疆教師梁振民在核心期刊《亞太經濟》2018 年第5 期上發表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意義、進展與路徑研究》,從地緣的角度分析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意義和具備的優勢、劣勢和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兩國合作項目的實施進展,提出了從中巴兩國交流互訪、融資、人才儲備、環保、維護地區安全和國際合作等推進的路徑。[9]
4.“一帶一路”與新世界秩序
清華大學學者李希光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包容其他文化和文明,構建一個理想的世界秩序。“一帶一路”倡議目前包括65 個沿線國家,其中33 個是伊斯蘭國家。[1]
1.優勢分析
研究者普遍認為巴基斯坦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兩國長期保持的政治上互信的親密關系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有利條件。[10]
2.劣勢分析
巴基斯坦發展長期遲滯、交通運輸網絡落后、缺乏資金投入。[10]
3.風險研究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印巴沖突、俾路支恐怖主義、巴基斯坦地方民主主義運動、阿富汗難民和中亞伊斯蘭極端主義等。[11]
4.對策研究
遼寧大學王云磊在2019 年碩士論文中對走廊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困難,涉及到的國內、國外政治、地理人文、經濟發展、地緣環境等提出了具體對策。[12]
本文利用可視化工具CiteSpace,對CNKI 數據庫中2013 年至2019 年的中巴經濟走廊研究文獻數據進行分析,從發文機構及合作網絡、作者合作分析、關鍵詞聚類及研究熱點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當前研究文獻發文量呈遞增趨勢,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東、南、西北部,新疆研究優勢明顯,獲得國家級課題支助較多。但研究機構之間、研究學者之間、研究團隊之間缺乏合作和聯系,大多單兵作戰,因此今后研究團隊合作有待加強。根據中巴經濟走廊研究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1)取得國家社會科學的資金支持,設立中巴經濟走廊專項研究資金,并逐年遞增經費;(2)對于每一項關于中巴經濟走廊經濟、貿易、港口、能源等研究需細化研究,尤其注重有實際意義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研究;(3)支持沿線的阿巴塔巴德大學、喀喇昆侖國際大學和喀什大學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學術成果交流的科學研究,助力中巴經濟走廊建設;(4)對中巴經濟走廊的今后研究的方向不再局限于機遇,挑戰,外內部優勢、劣勢研究,可更多地對兩國人民文化交流、金融、交通、貿易、經濟、旅游等方面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以推動本研究領域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