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美玲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腦梗死在中年老群體中的發病率很高,且病情急驟,發展迅猛,大多患者在發病初期無自覺癥狀,但在數小時或數分鐘內,局部病灶性神經體征呈進行性發展至高峰,對患者造成語言與肢體功能障礙,對其日常生活和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2]。本研究選取我院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對其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56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49~78歲,平均(63.4±15.8)歲,病程5~30 d,平均(17.5±4.8)d;觀察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46~79歲,平均(62.8±15.6)歲,病程6~28 d,平均(17.0±4.5)d。納入標準:①均經磁共振或CT等診斷為腦梗死;②臨床資料齊全;③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在詳細了解此次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意識、認知或智力障礙者;②精神疾病者;③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傷或腦缺血及腦出血者;④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用藥指導和飲食干預,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與臨床表現癥狀。觀察組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①被動訓練。在護理人員協助下,每日對患者的肌肉和肢體關節進行活動,每次0.5 h,每日2次,以改善肌肉和肢體關節的靈活度。關節活動的原則為先大后小,活動幅度的原則是由小至大。期間注意預防患者跌倒或墜床等情況。②推拿按摩。采用拿法捏拿患者的頭部和頸枕部,以提高腦部供血,同時以緩慢、均勻且柔和的力度對肢體關節進行屈伸,半握拳輕叩擊患肢,揉滾大肌肉群。按揉患者的足三里、曲池以及合谷穴,左右各18次點按氣沖穴與腹壁下動脈,再用力按壓足底涌泉穴與患側淋巴的密集部位,直至出現灼熱感,每次0.5 h,每日2次。③步行訓練。囑患者稍微彎曲患側膝,使其保持支撐狀態,健側小腿輕輕向前邁出一小步,以訓練膝關節屈曲和患側肢體的負重能力,然后將患側腿邁出,再伸膝。若患者難以自主邁出患側腿,護理人員應幫助其進行小幅度移動,并對其行走姿態進行觀察,每次訓練時間為10~30 min,每日3次。
1.3 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3]。統計比較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與生存質量情況。①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與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二者滿分均為100分,越高的得分表明越佳的肢體運動功能。②采用WHOQOL-100(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判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主要包括心理狀態、身體狀態、獨立性情況、環境情況以及社會關系5個大項,各項總分均為100分,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得分高低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處理本研究數據,采用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P<0.05時表明本次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
2.1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情況。護理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與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組別 例數 Barthel評分 Fugl-Meyer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28 39.33±7.25 55.48±11.6141.94±12.2659.58±10.41觀察組 28 39.50±7.41 68.78±15.2142.13±13.0767.38±13.85 t - 0.087 3.678 0.056 2.382 P - 0.931 0.000 0.956 0.021
2.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態、獨立性情況、環境情況以及社會關系評分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
組別 例數 心理狀態 身體狀態 獨立性情況 環境情況 社會關系對照組 28 49.13±16.25 55.48±15.61 51.94±13.26 53.28±14.36 49.58±12.41觀察組 28 79.20±26.31 80.78±24.21 82.13±24.07 81.54±25.16 77.38±22.85 t-5.145 4.649 5.813 5.162 5.657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腦梗死是臨床一類多發性腦血管疾病,主要由腦部組織供血不足或下降,造成該區域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腦組織軟化或缺血性壞死,因此也被稱作缺血性腦卒中[4]。臨床研究發現,至少有80%的腦梗死患者存在程度各異的失語或偏癱等功能障礙,尤其是偏癱,這是該病最為常見的后遺癥,容易使患者長期臥床,引起廢用性綜合征。因此,臨床通常在針對性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早期康復訓練,以盡可能改善患者的神經側支循環,代償重組側腦神經功能,充分利用其殘余功能,使整體功能水平得到最大程度提升[5]。
相比于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從患者病情出發,為其提供了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其中,被動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關節的活動幅度和范圍;推拿按摩能活動全身筋骨,為后期步行訓練預熱;步行訓練則能通過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活動,不僅提高了患側肢體運動能力,還鍛煉了患者的協調能力,進而改善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且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屬于物理康復,無須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或藥物,就能取得尚佳的恢復效果,不僅具有很高的經濟性,還具有低風險等優點,推廣應用價值更高[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的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及Fugl-Meyer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t=3.678、2.382,P=0.000、0.021),表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態、獨立性情況、環境情況以及社會關系評分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更高,充分證實了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7-10]。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不僅能顯著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