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敦
(廣東同江醫院,廣東 佛山 528300)
肺癌屬于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此腫瘤類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非小細胞肺癌,病發后會導致患者出現體重減輕、呼吸困難以及胸部脹痛等癥狀,此癌變形式對于患者自身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具有嚴重威脅。目前臨床上針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措施,以往選用的手術方式為開胸手術,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因手術操作所引起的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風險性較高,對于患者術后盡早恢復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對于患者預后效果影響較大。近年來,微創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期間胸腔鏡手術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取得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1]。但是關于不同手術治療措施對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以及術后恢復的影響還需進行深入研究,為此本文展開對照分析,明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期間應用開胸手術以及胸腔鏡手術取得的效果,具體研究內容匯總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確診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研究主體為48例,于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手術治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選對象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比例相等。對照組:男19例,女5例,年齡30~69歲,平均(49.76±2.17)歲,其中包含鱗癌6例,腺癌11例,鱗腺癌7例。觀察組男20例,女4例,年齡32~69歲,平均(49.81±2.36)歲,其中包含鱗癌7例,腺癌12例,鱗腺癌5例,分析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為P>0.05。納入標準:經相關檢查確診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均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病變組織未轉移;臨床資料較為完整。排除標準:合并發生惡性腫瘤者;伴有免疫功能障礙者;在手術治療前接受放化療者。
1.2 方法。給予對照組開胸手術,具體操作方式如下: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以后,指導患者采用健側臥位,在患者于胸后外側作手術切口,切除腫瘤以后將肺門縱膈胸膜切開,借助于套袋將膈神經牽開,對肺門解剖,將其游離至奇靜脈位置,剪開胸膜后將頭臂動脈、鎖骨下動脈充分暴露,對于喉返神經展開分離操作,向下游離,將上腔靜脈的小靜脈分支切斷后將淋巴結清掃干凈,術后常規抗感染[2]。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具體操作流程如下:指導患者采用健側臥位,給予患者全身靜脈復合麻醉,同時展開氣管插管,選擇于腋中線第7~8肋骨間作切口,大小為1.5 cm,于肩胛下角位置處的6~7肋骨間作操作孔,將胸腔鏡置入,在4~5根肋骨間作切口,將殘端閉合器放置,取出標本,在胸腔鏡的指導下切除腫瘤,進行淋巴結清掃[3]。
1.3 觀察指標。對比評估兩組患者在采取手術治療以后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治療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以及淋巴結清掃數目。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概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漏氣、肺不張以及支氣管胸膜瘺等癥狀。
1.4 統計學分析。本文觀察指標均采用SPSS 22.0展開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手術治療指標)選用t檢驗,以±s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概率)采取χ2檢驗,表示為(n、%),所得結果以P值表示,P<0.05即表示數值對比差異顯著。
2.1 對比臨床治療指標。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治療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以及淋巴結清掃數目等指標數值和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對比結果為P<0.05,如表1所示。
表1 臨床治療指標對比結果(±s,分)

表1 臨床治療指標對比結果(±s,分)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引流管放置時間(d) 住院治療時間(d) 手術操作時間(min) 淋巴結清掃數目(個)觀察組 24 82.25±9.80 6.45±1.52 5.96±1.28 177.69±9.56 4.75±1.04對照組 24 126.42±11.25 9.08±1.68 7.25±1.34 241.25±14.68 5.39±1.12 t - 14.5033 5.6870 3.4103 17.7744 2.0514 P - 0.0000 0.0000 0.0014 0.0000 0.0459
2.2 并發癥發生概率評估結果。觀察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為4.17%,對照組為29.17%,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并發癥發生概率評估結果[n(%)]
非小細胞癌的主要類型包含腺癌、鱗癌以及大細胞癌,屬于比較常見的肺部癌癥,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4]。據相關調查研究資料證實,在肺癌中大概80%~85%的患者都表現為非小細胞肺癌,此癌變類型的擴散速度比較緩慢,對于放化療措施的敏感度比較低,給予患者及時有效地治療措施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促進患者盡早康復。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措施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預后效果具有積極意義[5]。
本次對照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后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漏氣、肺不張以及支氣管胸膜瘺等并發癥發生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值對比結果為P<0.05;對比評估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治療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以及淋巴結清掃數目等指標數值,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呈現為P<0.05,分析原因如下:非小細胞癌的局部病灶生長較為緩慢,采取有效的手術治療措施將病灶組織清除后對預防疾病轉移具有關鍵性作用。以往早期肺癌治療期間大多采取傳統開胸手術,在手術操作以后患者的傷口比較大,需要將肋骨切斷后進行淋巴結清理,在手術操作后存在較多的并發癥風險性[6]。胸腔鏡手術治療措施在非小細胞癌治療期間切口主要于胸部后外側,術野較為廣闊,在節省手術治療時間的同時可促進患者治療措施順利進行,在操作期間對于肋骨不會產生牽拉作用,利用肋骨間隙借助于醫療器械在胸腔中操作,具有整體應用優勢,不僅有利于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對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性也具有關鍵性作用,對于縱膈以及肺門組織可以清楚觀察,充分清掃淋巴結,進而獲取理想的治療效果[7-11]。
綜上所述,在早期非小細胞癌治療期間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措施和傳統開胸手術進行比較具有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清除淋巴結以及降低出血量等方面具有確切效果,且安全系數較高,對促進患者術后盡早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在臨床實踐中可以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