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嚴中甲,尹文博
(1.當陽市人民醫院 骨科,湖北 當陽 444110;2.當陽市人民醫院 放射科,湖北 當陽 444110)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也是最主要的承重關節之一。慢性骨性關節炎(KOA)成為中老年人最主要的骨性慢性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其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彈響、僵硬等[2]。治療該慢性骨關節炎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既往多采用全膝置換(TKA)[3-4],該術式創傷大、恢復慢,病人痛苦大[5],而近年來單髁置換術(UKA)逐步走上主流并趨向成熟[6-7]。我院近年采用單髁置換治療膝關節單間室骨性關節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54例膝關節內側單間室骨性關節炎患者,均經理療、腔內注射等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或好轉后又復發。均經X線、CT、MRI等明確診斷為單膝KOA。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UKA術)和對照組(TKA術)。觀察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為(63.2±5.6)歲,平均體重為(68.4±2.5)kg,平均病程為(8.2±1.5)年,Ahlback X線分級II/III/IV級8/12/10例。對照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64.5±4.5)歲,平均體重為(67.9±3.4)kg,平均病程為(7.9±1.9)年,Ahlback X線分級II/III/IV級6/10/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單膝內側單關節KOA并經保守治療無效。②患者自主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配合術后1年的臨床隨訪。③膝關節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或罹患腫瘤患者。②全身性炎性疾病患者。③存在多個室間骨關節炎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方法。麻醉、手術均由同級別經驗豐富醫師共同完成,置換假體購自同一公司。①觀察組行UKA術:仰臥位,膝關節屈曲,取髕骨內側切口,打開關節囊并探查,保留前后交叉韌帶,切除增生組織及內側半月板。使用專用模具測定股骨髁型號,脛骨和內踝遠端定位截骨,對下肢力線進行矯正。剔除股骨軟骨面,同時根據手術情況選擇合適的假體,安裝假體時保持應力狀態下2 mm左右關節間隙,使得膝關節能輕度內翻,留置引流管,縫合膝關節并加壓包扎。②對照組行TKA術采用膝正中縱行切口,清除髕骨關節及周圍骨贅、半月板、滑膜,修正交叉韌帶,等量截骨。裝入假體使用骨水泥固定。留置引流管,縫合膝關節并加壓包扎。兩組患者術后常規抗凝、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3d血紅蛋白下降量。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一周膝關節彎曲度及HSS評分變化。③兩組患者術后6月KSS臨床及功能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對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3 d血紅蛋白下降量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情況(±s)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情況(±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3 d血紅蛋白下降量(g/L)觀察組 30 150.5±32.5 10.4±2.3對照組 24 320.4±20.7 19.7±3.3 t - 4.576 2.349 P - 0.004 0.017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彎曲度和HSS評分對比。觀察組術前膝關節彎曲度及HSS評分與對照組相當,經統計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改善程度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經對比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彎曲度和HSS評分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彎曲度和HSS評分情況(±s)
組別 n 膝關節彎曲度(°) HSS評分(分)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0 79.2±5.1 113.5±7.1 57.4±4.1 91.2±6.3對照組 24 80.4±4.5 101.7±6.8 58.2±3.1 78.5±4.5 t - 2.561 10.125 3.251 8.453 P - 0.085 0.001 0.125 0.004
2.3 兩組術后KSS臨床與功能評分對比。觀察組術后KSS臨床及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經對比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KSS臨床與功能評分(±s)

表3 兩組術后KSS臨床與功能評分(±s)
組別 n KSS臨床評分 KSS功能評分觀察組 30 81.4±3.9 84.8±4.3對照組 24 59.6±4.1 60.1±3.8 t - 3.478 2.015 P - 0.009 0.001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進程,骨性關節炎成為骨科平診的主要患者群,而膝關節炎是全身關節中就診最多的病種[8]。其中90%為內側間室骨關節炎(KOA),其主要原因是膝關節的退變,軟骨周圍組織硬化和增生的骨贅壓迫血管、神經而形成無菌性關節炎[9]。既往手術治療方式以全膝關節置換術(TKA)為主。TKA治療KOA效果明顯,但創傷大,后來經過長期的摸索,國內外開始使用采用單髁置換術(UKA)治療KOA[10],該術式曾有假體周圍骨折、假體松動的病例報告[11],但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和假體的改進,上訴情況已經非常罕見。
本次實驗觀察了兩組患者的手術創傷指標及術后治療效果,總體療效滿意。采用UKA治療KOA無論術中術后出血量、術后恢復速度以及術后HSS評分、KSS臨床評分、KSS功能評分均優于TKA。使用更小的創傷治療同一疾病的結果更為理想,這符合現代外科快速康復理念。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程度、HSS 評分治療后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手術效果更為明顯。而HSS評分從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肌力、膝關節屈曲程度、膝關節穩定性六個方面全方位評估術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情況,可以說比較全面和客觀。而對于膝關節遠期功能的恢復我們用KSS評分來評估,進一步證明了UKA術的長期效果穩定,為早期開展UKA術的單位和術者解除了懼怕遠期效果不佳的疑惑。
綜上所述,發現膝關節單間室炎采用單髁置換方式相對于全膝置換有明顯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但上述結論還需要更多的骨科同仁通過更大樣本、更高質量的病例和更長期的隨訪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