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敏,齊國娥,韓冬梅,王茜,安然,王新福
(1.河北省榮軍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積分制是用積分(獎分或減分)對人的能力和綜合表現進行全方位量化考核,目的是全方位調動人的積極性[1]。精神病人尤其是優撫病人,在醫院里一住就是幾年,甚至是幾十年,與社會隔絕,精神衰退,生活懶散,在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病區將積分制用在精神病人的生活管理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病區長期住院的60位優撫男病人。年齡28~40歲10人;41~50歲22人;51~66歲28人。已婚5人;未婚45人;離婚10人。學歷:小學10人;初中20人;高中30人。總病程6~10年5人;11~20年4人;21~47年51人。本次住院2~10年33人;11~20年9人;21~28年。
1.2 方法
1.2.1 宿舍積分:①以宿舍為單位,設基礎分為100分,有詳細的加分項目和減分項目。護士每日上下午進行檢查,按標準進行評分,并登記在登記本上。②各班護士觀察本班病人的表現,按標準隨時給予評分并登記。③每次檢查具體的加分減分項目隨時告知病人,以引起病人的注意。
1.2.2 個人積分:①個人評分設優秀宿舍長、體操健將、崗位標兵、技術能手、個人形象、優秀閱讀者、減肥明星、康復明星、康復助理九種。②每種獎項有詳細的標準。各班護士觀察本班病人的表現,按標準隨時給予評分(1~10分)并登記。③帶病人活動的工作人員根據每次病人的具體表現,給予評分(1~10分)并登記。
1.2.3 每月底進行匯總,選出優秀宿舍及個人。
1.3 評分標準
1.3.1 宿舍評分:病區以宿舍為單元進行管理,宿舍管理基本規范:①宿舍成員個人部分:進食、修飾、洗澡、穿衣、用廁、起居、服藥、抽煙、娛樂。每項標準為一分。視情況為宿舍加分或減分。②宿舍環境部分:通風換氣、物品擺放整齊、“四面”干凈、櫥柜內部整潔、門窗衛生好。③成員內部關系部分及與其他宿舍關系:團結互助、禮貌待人、無打架斗毆、有矛盾找工作人員。④不藏拿危險物品、無用物品等。每項標準為一分進行扣分。
1.3.2 個人評分:(1~10分)A優秀宿舍長:是否完成宿舍長職責B個人形象:是否皮膚干凈,胡須不長,穿衣整潔C崗位標兵:參加固定勞動任務的康復員能否按標準完成D技術能手:綠化隊,養花,種菜小組是否認真學習,認真勞動E體操健將:是否每日做操,動作是否到位等F優秀閱讀者:每周參加讀書會,態度端正,積極思考發言G減肥明星:注意飲食與運動,關注自己的體重H康復明星:積極參加康復小組活動,發言并完成作業I康復助理:積極主動協助工作人員管理病人。
1.4 獎勵。每月底開月評估大會,優秀宿舍發獎旗。優秀個人發獎狀及獎品。并將照片貼在光榮榜園地上。表現出色的被推薦去旅游。
1.5 評定工具。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采用30項版本,評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
1.6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比較實施積分制管理前后住院病人生活各方面改變的發生率;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比較實施前后病人社會功能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改變。
2.1 實施積分制后。病人暴力事件P>0.05,但參與率明顯下降;其他方面的參與率明顯提高,P≤0.01,見表1。

表1 實施積分制管理前后部分項目病人參與率比較(n,%)
2.2 實施積分制后。病人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遲滯因子分、總積極因素及病情總分,均值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總消極因素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實施積分制管理前后病人NOSIE-30評分比較(±s)

表2 實施積分制管理前后病人NOSIE-30評分比較(±s)
組別 社會能力 社會興趣 個人整潔 激惹 精神癥狀 遲滯 抑郁 總積極因素 總消極因素 總分實施前 33.65±3.65 23.96±6.7329.77±3.00 11.20±8.25 1.95±2.35 5.01±3.30 4.75±3.24 86.75±8.23 16.02±6.30 199.71±11.61實施后 30.60±2.50 13.68±6.3524.47±3.89 6.39±6.79 2.85±3.15 8.20±4,45 3.60±3.08 68.56±4.65 21.40±8.69 175.09±9.18 T 3.38 5.65 5.50 8.15 -1.23 -2.97 1.35 9.80 -2.58 8.46 P <0.01 <0.01 <0.01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10.5%[2]。精神疾病的治療及康復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這些年來對其治療模式有一些新的探索與嘗試,但是對精神病人管理方面的探討少之又少。
我們對精神病人實行積分式管理,旨在調動精神病人的積極性。通過表一可以看出,病人各方面的參與率均有大幅度提高,P≤0.01,有統計學意義。暴力事件減少,P>0.05,雖然沒有統計學意義,但臨床意義是肯定的。這可能與病人渴望被他人理解,被他人接納有關。積分制提高了病人的主動性,激發了其學習熱情。引入競爭機制,以前的“要我干”轉變成了“我要干”,爭先恐后,同時加強了自我管理,增強了其康復信心。
從表二可以看出,實行積分制后,病人的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遲滯、總積極因素及病情總分均值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總消極因素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表一病人各方面參與率提高,暴力事件減少相吻合。實施積分制管理是一種正性激勵機制[3]。可以形成良好的康復氛圍。第一,病人參與率提高,責任心增強。以前病人是生活懶散,事不關己,得過且過的狀態,現在病人的積極性提高,對各項活動積極參與,并督促病友。第二,病房環境整潔度提高了,床鋪,被褥疊放整齊,物品擺放更有秩序,存放危險物品行為減少。病室成員分工明確的更明顯。第三,暴力事件,不和諧行為減少。病區堅決杜絕病人之間打架行為,所以一旦出現暴力事件,一票否決,不再參與評優。
在我國,現今的各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管理基本屬于封閉模式,相對封閉的治療和管理模式導致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功能嚴重退化缺損(具體表現社交溝通技能下降、基本生活能力下降),對未來失去信心等,對患者自身的康復效果極為不利[4]。活動中采取一些激勵性護理措施,可以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以調整、改善和他人的關系[5-6]。我們每月底對病人進行評估,并給予表揚、物質獎勵。積分制使病人做了事情能夠被認可,提高了主觀能動性,激發了潛能,形成了一個互趕互超,不甘落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