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強
(麻城市張家畈鎮衛生院,湖北 麻城 438323)
腹股溝疝的形成與先天性解剖異常、腹壁肌肉萎縮,腹壁肌層薄弱,腹內壓升高,致使腹內臟器自腹股溝區缺損部位向體表突出,形成包塊性組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男性該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臨床治療手段包括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其中無張力疝修補術為近些年在臨床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傳統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入路方式為前入路[1]。腹股溝疝患者開放式前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實施過程中需解剖腹股溝管,易對周圍神經、輸卵管造成損傷,近些年部分醫學研究者提出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以減輕術中操作對輸卵管及周圍神經造成的損傷[2]。本次研究為論證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患者的應用價值,比較我院開放式前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兩種無張力疝修補術不同入路方式患者相關手術指標、炎癥因子變化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術后疾病復發情況。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6例腹股溝疝患者按照術式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A組行開放式前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一般資料如下:男20例、女13例,年齡44~68歲、平均(55.12±1.12)歲,病程6個月至5年,平均(2.14±0.12)年。腹股溝疝類型: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分別有23例、10例。B組行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一般資料如下:男19例、女14例,年齡42~67歲、平均(55.09±1.11)歲,病程6個月至5年,平均(2.12±0.11)年。腹股溝疝類型: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分別有24例、9例。性別、平均年齡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驗證,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參考我國2018年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腹股溝疝臨床診斷[3],患者均腹股溝處出現突出體表的包塊,并結合B超、X線確診。患者均首發腹股溝疝。排除標準:①排除非首發腹股溝疝患者。②排除近6個月有其他腹部手術患者。③排除術前血壓、心率、血糖等指標控制不佳的患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均采用硬膜外聯合麻醉,且麻醉起效后取平臥位,
1.3.1 A組(開放式前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于患者恥骨結節與髂前上棘連線中點,上2 cm做一長約5 cm的斜切口,將該切口解剖腹股溝管、游離精索,并在精索前內側探尋疝囊,找到疝囊后高位結扎。對于腹橫肌筋膜缺損患者應先將加強縫合腹橫肌膜并縮小內環,而后于腹橫筋膜前方精、精索的后方放置并固定網片,一般情況下網片邊緣應超過精索上方4 cm,術后對手術切口持續性加壓約24 h。
1.3.2 B組(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于患者內環上方一橫指處沿皮紋做一長約4 cm的切口,經該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以及腹外斜肌筋膜、腹直肌前鞘等組織,提起股橫筋膜切緣以充分顯露腹膜前間隙以及股環,而后沿腹膜將疝囊充分游離,將疝囊與精索完全分離后行高位結扎,對于體積較大的疝囊可中間橫斷,根據股環大小剪裁補片,將補片置于Cooper韌帶,并使用可吸收線將補片與腹橫筋膜進行固定,術后參考對照組對手術切口持續性加壓約24 h。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等手術診療資料。②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術后24h白介素-4、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10等炎癥因子變化情況,分別于患者入院時、術后24 h均空腹抽取靜脈后采取放射免疫法測量上述炎癥因子。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④隨訪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腹股溝疝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SPSS 21.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相關數據,以(±s)表示的相關數據用t檢驗,以(%)表示的相關數據用χ2檢驗,若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診療資料,具體情況(見表1),B組手術時間比A組短、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A組短、平均住院時間比A組短(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診療資料(±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診療資料(±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平均住院時間(d)A組 33 45.26±3.84 8.26±2.46 5.26±1.34 B組 33 55.26±3.86 12.84±2.48 8.26±1.46 t - 17.625 7.854 5.862 P -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具體情況(見表2),與入院時相比,兩組患者術后24 h白介素-4、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10等炎癥指標均降低,且實驗組患者術后24 h白介素-4、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10等炎癥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指標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指標變化情況(±s)
組別 n 白介素-4(pg/mL) 白介素-6(pg/mL) 白介素-10(pg/mL)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 A組 33 10.26±1.24 18.53±2.43 5.25±1.02 20.36±1.21 8.37±1.23 20.21±1.21 B組 33 10.29±1.23 14.25±2.45 5.21±1.01 15.46±1.24 8.39±1.25 15.13±1.24 t-1.029 12.491 1.254 11.546 1.185 10.35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具體情況(見表3),B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A組低(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2.4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腹股溝疝復發情況,具體情況如下:A組有5例復發,B組有1例復發,A組腹股溝疝復發率(15.15%)明顯高于B組(3.03%),χ2檢驗5.103,P<0.05。
腹股溝疝可見于任何年齡段,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手段為腹股溝疝修補,無張力修補術的應用與推廣極大程度降低了腹股溝傷修補術術后腹股溝疝復發率,因此無張力疝修補術近些年成為腹股溝疝常用術式[4]。開放式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按照手術入路不同分為前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以及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既往臨床常用入路方式為前入路[5]。無張力前入路腹股溝疝修補術術中需對腹股溝管實施解剖,手術切口一般位于髂腹股溝神經分布區域,結合生物力學該腹股溝疝修補術受力點位于疝囊結扎處以及補片固定部位,術后患者腹腔可出現異物感,并破壞了原腹股溝生理解剖結構,患者術后恢復耗時長[6]。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入路部位解剖層次較為單一,補片固定位置無神經分布,且術中無需解剖腹股溝管,從而降低了手術操作對腹患者輸精管、髂腹股溝神經的損傷,從而減弱患者術后炎癥反應負反饋,與無張力前入路腹股溝疝修補術相比減弱了患者機體免疫應答機制[7]。本次研究中B組患者術后24 h白介素-4、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10等炎癥因子檢測結果顯著低于A組,且B組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陰囊腫脹、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此外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術中補片固定位置深,且補片可完全覆蓋腹股溝管后壁,從而降低腹股溝疝復發率。
本次研究顯示B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比A組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腹股溝疝復發率均低于A組。
綜上所述,對于股骨溝疝患者開放式后入路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安全性高,療效好,臨床有較高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