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磊 ,韓培輝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七O醫院 消化內科,山東 煙臺 264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七O醫院衛勤處,山東 煙臺 264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性腸道疾病,無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屬功能性腸病,以20-50歲的中青年群體為主要發病群體,且女性多于男性,同時可伴隨其他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1]。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是腸易激綜合征的其中一種類型,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腹痛腹瀉、便秘、腹脹及上胃腸道癥狀等多種臨床表現,嚴重時甚至可引發嚴重的情緒障礙,將進一步對患者生命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2]。臨床通常采用西醫藥物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雖可有效緩解病情,但該疾病的病程較長,患者需長時間用藥治療,極易出現較多的藥物毒副反應,且價格昂貴,不僅治療效果有所下降,且不易被大多數患者所接受,臨床應用效果欠佳[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調節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72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2組,對照組(常規治療,34例)和觀察組(常規治療+針灸,38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21~58歲,平均(34.82±2.27)歲;病程1~8個月,平均(4.31±0.52)個月;身體質量指數17~26 kg/m2,平均(21.09±1.12)kg/m2。觀察組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22~59歲,平均(34.99±2.34)歲;病程1~9個月,平均(4.34±0.53)個月;身體質量指數17~27 kg/m2,平均(21.19±1.13)kg/m2。統計學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4]中診斷標準;②無精神疾病障礙。
(2)排除標準:①血液系統疾病;②合并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③腸道腫瘤性疾病;④認知功能障礙;⑤隨訪期間脫落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給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進行治療,1.5 g/次,3次/d,餐后用藥,連續治療1個月。觀察組采用常規治療+針灸進行治療,常規治療內容與對照組一致。針灸治療具體內容如下:選取雙側足三里穴、雙側太沖穴、雙側天樞穴、雙側三陰交穴、雙側上巨虛穴、印堂和百會等穴位,均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針刺,針刺深度約為20 mm,以得氣為度,施捻轉提插補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5次/周,連續治療1個月。
1.4 評價指標。①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的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試劑盒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0(IL-10)等炎癥指標進行檢測評估。②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的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低溫離心措施,設置離心速度為2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離心完畢后取上清液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5-羥色胺(5-HT)、神經肽Y(NPY)、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水平。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炎癥指標。治療后,兩組的IL-8、TNF-α均較治療前低,IL-10水平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的IL-8、TNF-α水平較對照組低,IL-10水平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s,ng/L)

表1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s,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時間 組別 例數 IL-8 IL-10 TNF-α治療前對照組 34 5.09±1.23 19.42±4.06 94.82±19.03觀察組 38 5.04±1.41 19.45±4.07 94.89±19.04 t - 0.160 0.031 0.016 P - 0.874 0.975 0.988治療后對照組 34 3.14±1.32a 26.13±5.07a 62.13±8.42a觀察組 38 2.13±1.31a 38.07±6.04a 39.04±7.03a t - 3.254 9.026 12.676 P - 0.002 0.000 0.000
2.2 5 -HT、NPY及CGRP水平。治療后,兩組的5-HT、NPY及CGRP水平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5-HT、NPY及CGRP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5-HT、NPY及CGRP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bP<0.05。
時間 組別 例數 5-HT(ng/mL)NPY(pg/mL)CGRP(pg/mL)治療前對照組 34 102.19±21.32 142.39±34.18 101.96±27.92觀察組 38 102.27±21.35 142.32±34.17 101.92±27.89 t - 0.016 0.009 0.006 P - 0.987 0.993 0.995治療后對照組 34 91.38±12.03b127.17±25.34b91.13±13.07b觀察組 38 82.91±20.97b114.96±23.47b82.89±10.88b t - 2.069 2.122 2.918 P - 0.042 0.037 0.005
臨床根據大便性狀將腸易激綜合征分為4種類型,包括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其中腹瀉型為我國主要發病類型[5]。臨床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大多數人認為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包括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炎癥和精神心理狀態等,將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
有研究表明,炎癥反應是誘發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促炎因子的過量合成分泌及抗炎因子的合成分泌量過少,從而引發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IL-8是趨化因子中的一員,可對中性粒細胞起到激活和趨化作用而引起炎癥反應,其可引發腸道黏膜的炎癥反應而對腸道局部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系統產生影響,造成腸神經系統的平滑肌收縮功能障礙。TNF-α是一種可調節免疫系統的促炎因子,可介導免疫應答或感染,當其過量合成分泌時可對腸道黏膜上皮細胞起到刺激作用,促使纖維細胞增生,從而促進腸黏膜腺上皮細胞功能衰退。IL-10是一種重要的抗炎因子,可抑制炎癥因子的合成分泌,具有抗炎作用。同時有研究表明,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與胃腸活動的過程中占據了重要角色,大部分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5-HT、NPY、CGRP水平均較高[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IL-8、TNF-α均較治療前低,IL-10水平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的IL-8、TNF-α水平較對照組低,IL-10水平較對照組高,治療后,兩組的5-HT、NPY及CGRP水平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表明針灸可調節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炎癥指標及5-HT、NPY、CGRP水平,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屬祖國醫學中的“泄瀉”范疇,其病機為外邪侵犯、飲食不節、情志不調、脾氣虛損,導致痰濕積聚胃腸,痰濕中阻,發為此病,故臨床治療時應以疏肝健脾、調節臟腑氣機為主。針灸為中醫治療中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本研究內采用上巨虛穴、百會、印堂等多個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可起到疏肝健脾等功效,促進脾胃升降,泄腸止澀。此外,針灸還具有調節心神同治的作用,臨床應用效果較好[8-9]。
綜上所述,針灸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炎癥指標及5-HT、NPY、CGRP水平的改善效果較好,利于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