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亮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中心衛生院,吉林 敦化 133702)
處于恢復后期的骨創傷患者,多數存在肢體腫脹問題,這與患者在恢復期釋放大量炎癥因子有關,這些炎癥因子對患者神經反射具有刺激性作用,不僅易造成患者肌肉痙攣,還易導致患者靜脈與淋巴出現受阻情況,一方面提升了患者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一方面導致患者內部小血管發生出血或破裂情況,當其外滲靜脈血管液體后,則會影響患者靜脈回流,從而誘發間質水腫情況[1]。肢體水腫不僅影響患者的骨創傷恢復,還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困擾,以往采取的西醫治療,僅能起到暫時緩解作用,難以取得良好的根治效果。所以,探究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疼痛具有重要意義[2]。為探究中醫治療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文從我科室接收的骨創傷后其肢體腫脹患者中抽取150例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中醫治療,現就臨床療效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文從我科室接收的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中抽取150例作為研究對象,經數字表法實施隨機分組,接受常規西醫治療(使用甘露醇靜脈滴注)患者為對照組(n=75),接受中醫治療(使用活血化瘀湯聯合中醫按摩)患者為觀察組(n=75)。對照組:男43例,女32例,年齡19~78歲,平均(38.59±2.34)歲,按腫脹級別分,I級28例、II級31例、III級16例;觀察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20~79歲,平均(39.45±1.89)歲,按腫脹級別分,I級25、II級37例、III級13例;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與分析,并未發現明顯差異性,P>0.05,可顯著可比性。本研究開始前,患者及其家屬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工作。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骨創傷后肢體腫脹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并無溝通、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患有臟腑器官嚴重疾病患者;患有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存在藥物過敏史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75例患者接受常規西醫治療,每日靜脈滴注1次250 mL甘露醇。觀察組75例患者接受中醫治療,給予活血化瘀湯聯合手法按摩,活血活瘀湯主要包括木香、烏藥、陳皮、青皮及郁金各15 g、澤蘭、香附、柴胡、澤瀉各10 g,當患者上肢腫脹,需加入羌活與桂枝,當患者下肢腫脹,需加入獨活與川牛膝,以水煎服,每日分早晚兩次服用一劑。手法按摩是借助推、揉、推、摩等手法,每次按摩15 min,每天3 d,松解患者肌肉,達到化瘀通絡與開通閉塞效果,療程/1周,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
1.3 指標觀察。①關注患者病情好轉情況,準確記錄并對比患者肢體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②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依據,從腫脹、發熱、疼痛、運動改變等多個方面,評估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證候積分,滿分100分,分值越低表示正在越輕;③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好轉及無效三種結果,其中顯效是指患者腫脹癥狀消失超過80%,且相似于健肢周徑;好轉是指患者肢體腫脹已得到明顯緩解,癥狀緩解范圍在50%~80%;無效是指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癥狀緩解范圍低于50%,甚至出現病情加重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 21.0軟件分析相關指標及數據,均值(±s)主要表示計量資料,如中醫證候積分;率(%)主要表示計數資料,如療效總有效率,檢驗方式為t及卡方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比較患者肢體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患者經治療,觀察組肢體腫脹消失時間(6.57±1.52)d、疼痛緩解時間(3.38±2.17)d、住院時間(6.58±0.92)d,均短于對照組,t=2.415,6.415,7.234,P<0.05,見表1。
表1 患者肢體腫脹消失時間與疼痛緩解時間對比表(±s,d)

表1 患者肢體腫脹消失時間與疼痛緩解時間對比表(±s,d)
組別 例數 肢體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緩解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75 6.57±1.52 3.38±2.17 6.58±0.92對照組 75 8.53±2.25 5.86±3.19 12.21±1.14 t - 2.415 6.415 7.234 P - 0.000 0.000 0.000
2.2 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差異對比。觀察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51.38±4.33)分,與對照組相比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64.23±5.19)分,相較于對照組(78.52±3.27)分,觀察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差異對比表(±s)

表2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差異對比表(±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 51.38±4.33 64.23±5.19對照組 75 52.11±5.16 78.52±3.27 t-0.631 8.146 P-0.068 0.043
2.3 患者療效差異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6%,明顯強于對照組的86.67%,χ2=5.845,P<0.05,見表3。

表3 患者療效差異對比表(n,%)
恢復后期骨創傷患者極易誘發肢體腫脹,這既不利于患者的傷口愈合,又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患者切口周圍皮膚壞死,影響患者血液供給,誘發感染[3]。所以,加強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的早期治療,對控制患者病情持續進展、緩解患者痛苦具有積極意義。臨床對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的治療,以往采用的西醫治療通常使用抗感染及對癥治療方式,由于存在藥物副反應,難以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此外西醫常使用的甘露醇,雖有助于改善患者腫脹癥狀,但由于易導致患者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所以,臨床療效并不理想。
中醫將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歸入“淤血證”,通常采用辨證論治方法對患者實施治療,借助中藥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通過減少藥物毒性反應,充分緩解患者肢體腫脹程度[4]。中醫治療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常用的治療方法為中藥湯劑聯合手法按摩治療,以內外綜合調理方式,借助中藥湯劑的活血化瘀與手法按摩的舒筋活絡功效,改善患者體內血流不暢問題,從而達到緩解患者肢體腫脹的治療目的[5]。
活血化瘀湯中的木香可起到止痛、行氣、消食、健脾作用;陳皮不光具有理氣健脾功效,還可起到調中燥濕作用;烏藥溫腎散寒與行氣止痛效果顯著;香附除具有調經止痛效果外,還具有行氣解郁功效;澤瀉不僅有助于利水滲濕,還有助于泄濕,多味中藥聯用,起到了化瘀消腫、益氣活血作用,結合患者實際病癥給予辨證加減,有效提升了患者的臨床療效。中醫手法按摩,術者以捏、搓、按、擦、摩等手法對患者實施按摩,有助于改善患者局部血流,可疏通患者經脈,并起到預防肢體僵化與肌肉粘連作用。活血化瘀湯配合中醫按摩,充分改善了患者的肢體腫脹程度,緩解了患者疼痛等癥狀。
患者經治療,觀察組肢體腫脹消失時間(6.57±1.52)d、疼痛緩解時間(3.38±2.17)d、住院時間(6.58±0.92)d,均短于對照組,t=2.415,6.415,7.234,P<0.05;這說明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接受中醫活血化瘀聯合按摩治療,肢體腫脹消失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有所縮短,加速了患者的病情恢復。
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64.23±5.19)分,相較于對照組(78.52±3.27)分,觀察組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明顯強于對照組的86.67%,χ2=5.845,P<0.05。這說明活血化瘀湯內服聯合中醫按摩治療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西醫甘露醇治療,用藥安全性較高。
總之,中醫治療骨創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療效較為理想,促進患者在短時間內改善肢體腫脹、疼痛癥狀,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