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孝林,沙紅玉,馬海麗,湯斌洪
(1.上海朗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2.煙臺毓璜頂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3.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1)
痤瘡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等眾多因子作用下出現的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具有病程長以及易復發等特征[1]。醫學上尋常痤瘡治療藥物較多,其中大多數患者早期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雖然可以取得一定臨床療效,然而容易刺激患處,導致病灶紅腫、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2]。本研究選擇在我院就診治療的尋常痤瘡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枇杷清肺飲聯合羥基乙酸治療尋常痤瘡療效及對Notch信號通路蛋白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治療尋常痤瘡提供理論基礎,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間在我院皮膚科就診治療的尋常痤瘡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隨機雙盲分組,其中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6~29歲,平均(20.8±4.6)歲;病程1.5~55.8個月,平均(17.6±3.8)個月;均實施羥基乙酸治療。研究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15~31歲,平均(21.3±5.0)歲;病程1.3~56.4個月,平均(18.2±4.1)個月;納入標準: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制定尋常性痤瘡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配合研究和隨訪;排除標準:并發其他面部皮膚疾患;重度痤瘡;因藥物等原因導致的痤瘡樣病變。全部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比(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治療前常規清潔皮膚,挑除明顯結節、囊腫以及膿栓。其中對照組均采用羥基乙酸治療:用20%羥基乙酸活膚液(滇(昆)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1580031號,滇虹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起始濃度,涂于患處,避開嘴角和眼睛,藥液停留5 min左右;當患處的皮膚出現白霜或有灼熱不適、刺痛感出現后,及時用中和液中和,冷敷半個小時;間隔2周治療第2次,以后每4周治療1次,每次遞增羥基乙酸濃度至35%、50%,最高至70%,4次為1個療程,做完1個療程后判斷療效。治療時依據患處的皮膚耐受程度、損傷恢復情況增加或降低羥基乙酸濃度及其停留時間。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枇杷清肺飲治療:枇杷葉、炒山梔和桑白皮各10 g,黃連、生甘草和黃柏各6 g,水煎服,每天1劑,每次200 mL,2次/天;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分別取2組患者治療前后皮損組織,提取總蛋白,SDS電泳、轉PVDF膜,采用兔抗人Notchl(1:600)、Notch2(1:400)、Notch3(1:2000)、GAPDH抗體(1:2000)單克隆抗體一抗4℃孵育過夜,PBS清洗后加入二抗IgG,置于盛有TBST溶液的培養皿中,在搖床上洗膜10 min,重復三次,按照超敏ECL化學發光即用型底物A液:B液=1:1配制200μL的曝光液,均勻涂布,放于Bio-Rad GelDoc XR+凝膠成像分析蛋白表達情況,所有抗體試劑均購自美國Abcam公司,ECL顯影劑等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4 療效評定標準。隨訪觀察患者1年,收集患者的臨床療效、Notch1、2、3蛋白含量以及不良反應;采用Wersten blot法檢測Notch1、2、3蛋白含量。臨床療效:其中痊愈見于皮損消退大于90%,顯效見于皮損消退60%~90%,好轉為皮損消退20%~59%,而皮損消退低于20%則為無效,痊愈和顯效共計為有效的范疇[3]。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的時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例數及其構成比例描述,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72.50%)明顯低于研究組總有效率(9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表1 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n(%)]
2.2 治療前后Notch蛋白對比。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otch蛋白表達情況,結果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后的Notch1、2蛋白表達均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表2 治療前后Notch蛋白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Notch蛋白對比(±s)
組別 例數 Notch1相對灰度值 t P Notch2相對灰度值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0.80±0.14 0.51±0.05 12.338 0.000 0.66±0.13 0.53±0.11 4.828 0.000研究組 40 0.78±0.12 0.24±0.03 27.611 0.000 0.65±0.15 0.40±0.08 9.301 0.000 t-0.686 29.286 - - 0.542 13.694 - -P-0.495 0.000 - - 0.511 0.000 - -續表2 Notch3相對灰度值 t P治療前 治療后0.78±0.15 0.47±0.09 11.208 0.000 0.81±0.17 0.21±0.05 21.415 0.000 0.321 14.873 - -0.759 0.000 - -
2.3 不良反應對比。隨訪1年,結果發現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5.00%)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所示。

表3 不良反應對比[n(%)]
中醫上將尋常痤瘡歸類在“肺風粉刺”范疇中,因此肺經血熱是造成痤瘡的主要誘因,因此中醫認為痤瘡可以通過解毒消腫、清肺活血、散熱祛邪等方式治療[4-7]。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后Notch1、2蛋白表達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是枇杷清肺飲方中的枇杷葉、桑白皮可以瀉肺熱,黃連、山梔子能夠清胃熱,梔子兼清瀉三焦實火,黃柏清腎火、下焦實火,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能夠給達到清肺經熱,治療痤瘡和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