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華海 ,周麗冰
(1.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 新生兒科,廣西 玉林 537000;2.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 超聲科,廣西 玉林 537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多見于34周以下的早產兒,臨床表現為生后進行性呼吸窘迫、呻吟樣呼吸、吸凹征陽性、肢體紫紺等癥狀[1]。病情進展快,需及時的應用PS替代性治療及氣道正壓通氣。在治療過程中要及時評估及判斷疾病的進展變化,采取相應措施,以防延誤病情而導致患兒出現肺動脈高壓、肺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嚴重并發癥及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目前成熟的評估方法有X線、CT判斷肺泡充氣情況、血氣分析判斷交換氣的變化。但是X線及CT受器械搬運限制,且受患兒體位及呼吸機輔助通氣設備的影響,且存在輻射風險,不適合病程中及時和反復的檢查評估;頻繁的復查血氣容易出現早產兒貧血及感染等并發癥。近年來,臨床學者試圖尋求一種便捷、安全、可反復操作的檢查方法,以及時處理NRDS治療過程中的病情變化。本研究中,評價肺部超聲檢查在評估早產RDS患兒療效中的應用,并監測患兒不同時間點肺部超聲表現,為之后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見。
1.1 研究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RDS共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平均胎齡(31.63±0.76)周,平均體重(1.51±0.32)kg。
1.2 方法。選用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設置參數:探頭頻率10~14 MHz。具體超聲檢查方法: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肺部超聲檢查,并進行超聲影響評分評估,并對治療組患兒治療后6、24、72 h進行肺部超聲影響檢查與評估。于患兒保持安靜狀態下進行超聲檢查,分別以胸骨旁線、腋前線、腋后線、后正中線與兩側乳頭連線,劃分肺部位為12個區域。保持仰臥體位,檢查患兒前側胸部,俯臥體位時檢查后胸部。所有超聲檢查中,操作人員應注意動作輕柔,并耐心安撫患兒,并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讓患兒積極配合超聲檢查與診治。
1.3 觀察指標。①LUS表現:正常新生兒LUS表現為A線顯示清晰、胸模線光滑,無或不超過3條B線存在。NRDS的LUS表現與血管外肺水腫、肺泡萎陷程度相關,隨肺泡、間質滲出液體量增加,超聲圖像出現明顯變化,自稀疏B線轉變為密集B線,直至有白肺顯示,肺泡萎陷則為肺實變(C線)。②LUS評分:評分參照每個區域檢查評分最高標準,N、B1、B2、C分別記錄為0分、1分、2分、3分。12個區域超聲評分總和最高分36分。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一般資料比較。2組間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性別(男/女) 胎齡 出生體重 剖宮產 Apgar評分治療組 23 14/9 29.84±1.55 1208.05±201.26 15 7.66±1.53對照組 20 11/9 31.63±2.27 1450.41±229.47 14 7.76±1.68 t/χ2 - 0.151 4.758 2.167 0.111 0.204 P-0.697 0.004 0.036 0.738 0.839
2.2 LUS評分結果。兩組同期的LUS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同組生后72 h的LUS評分低于生后24 h、生后24 h低于生活6 h、生后6 h低于生后60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LUS評分結果(±s)

表2 LUS評分結果(±s)
組別 例數 生后60分鐘內 生后6 h 生后24 h 生后72 h對照組 20 11.03±3.02 10.36±2.59 9.23±2.38 8.32±3.75治療組 23 19.56±2.39 15.63±2.35 13.25±2.21 10.69±4.36
2.3 治療組患兒不同時間點的LUS表現。治療組患兒應用固爾蘇治療后,超聲圖像出現明顯變化,其中前胸、側胸、后胸部分別有63.6%(7/11)、64.2%(9/14)和38.5%(6/13)的“白肺”轉變為稀疏B線,其變化與X線基本保持一致。肺實變區域從前胸部2例轉變為0例,側胸部5例轉變為1例,后胸部12例轉變為5例。
NRDS是34周以下早產兒較為常見的肺部疾病,胎齡小則發生率相對較高[2]。亦可見糖尿病母親嬰兒、擇期剖宮產嬰兒,是導致早產兒死亡和肺部嚴重后遺癥的重要原因。該病以肺泡2型上皮細胞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和分泌不足,使得肺泡靜態順應性下降,表面張力升高,繼而造成肺泡萎縮塌陷,對氣體交換造成嚴重影響[3]。臨床研究提出可應用無創正壓通氣、固爾蘇替代治療。PS是從豬肺泡表面制備的一種活性物質制劑,為臨床治療NRDS患兒的有效方法,同時結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一般建議在新生兒出生后6h內用藥,可發揮最佳效果。臨床常用血氣分析、胸部X線及機械通氣模式參數等方法來評估肺部交換氣的情況,評估固爾蘇用藥后實施效果。病程中反復的胸部的放射性檢查不為共同學識所取;特別嬰幼兒有電離輻射的潛在風險,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以胸片作為肺炎的診斷方式要慎重[4]。新生兒肺部疾病為生后需住院治療的主要原因,通過床旁超聲可以鑒別不同疾病,NRDS多為雪花樣支氣管充氣征,其增多的B線與濕肺、胎糞吸入綜合征、肺炎可鑒別。對于新生兒來說,胸壁薄、檢查區域小是具有優勢的生理條件,而LUS具有無創、無輻射、可在床旁反檢查等特點,其用于評估NRDS的病情嚴重程度與療效顯著。
早產RDS患兒在使用PS治療后復查彩超提示“白肺”消失,“肺滑”和A線存在;呼吸機參數需求下降,表明肺臟正常通氣。本研究將觀察時間細化為用藥前及用藥后6 h、24 h、72 h這4個時間段,結果顯示LUS圖像最明顯變化是用藥后6 h自白肺轉變為多肋間稀疏B先,胸膜下大范圍實變縮小,進一步證實固爾蘇用藥治療NRDS患兒效果顯著。姚一明等依據臨床表現和首次胸部X線檢查將NRDS患兒分為輕癥組和重癥組,通過研究評估,證實LUS評分可客觀準確評估病情嚴重程度與療效。考慮原因為我院采取積極的氣道管理,保持氣道壓力平穩,盡量減少吸痰等斷開氣道的治療,保持肺泡開放;另一個采取細致的液體管理,減少心肺負荷,減少肺部滲出,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且不被肺液覆蓋,促進肺泡張開[5]。早產RDS患兒在生后72小時后能自行分泌PS,故72小時內利用LUS預測評估疾病的進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超聲可作為新生兒出生后的首要檢查。對肺部超聲操作者的標準化培訓和認證以及肺部超聲檢查標準化的制定對診斷、預后和臨床隨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2012年國際肺臟超聲聯合會提出了肺部超聲的實施、發展和標準化建議的共識,指出肺部超聲與胸部X線片在NRDS診斷中具有相同準確性。相比成人,新生兒可以使用更高頻率的探頭,獲取更高分辨率和質量的圖像,可作為早產RDS患兒早期診斷、評估病情和觀察預后的有效方法,為臨床提供更及時、直觀的影像學依據,并可動態監測臨床治療效果,減少短期內X線復診次數,減少新生兒及新生兒醫護人員在X線下的暴露,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