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芳
(大同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030001)
藥品作為特殊商品,同一般產品存在極大的差異性,藥品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在醫治過程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雖然國家衛生部門規定醫院藥房所出售的藥品不能隨意退換,但是各醫院藥房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存在退藥現象。這樣不但影響藥房藥品安全性,同時加大醫院成本管理費用,為醫療救治埋下其他安全隱患。為此,西藥房患者退藥已經引起本院關注,本文將對西藥房患者退藥的常見原因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探究,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整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西藥房中的1262例退藥單為研究對象,其退藥單主要來源于婦科、產科、兒科、乳腺科等科室。
1.2 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1262例退藥單處方情況進行分析統計,總結西藥房患者常見退藥原因,并依照本院西藥房實際情況提出應對措施。
2.1 分析1262例退藥單常見退藥原因,見表1。

表1 分析1262例退藥單常見退藥原因[n(%)]
2.2 分析386例藥物不良反應退藥單中的藥物種類,見表2。

表2 分析386例藥物不良反應退藥單中的藥物種類(n,%)
2.3 常見退藥科室,見表3。

表3 常見退藥科室(n,%)
3.1 患者退藥常見因素
3.1.1 醫師原因:臨床醫師在為患者開藥過程中,常出現用藥重復、藥品劑量不合理及藥品治療不對癥等情況。其主要原因是醫師自身專業知識欠缺,對新興藥物未能及時了解,未能對各類藥品的禁忌情況予以熟悉掌握,致使醫師在開藥過程中缺乏責任心,導致相同作用的藥物重復性開藥。還有的醫師在為患者診治過程中,未能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沒有細致詢問患者家族遺傳疾病史以及藥物過敏史,從而出現藥物開錯現象[1]。
3.1.2 患者原因:由于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自身病情因治療而變化,倘若患者因自身病情加重,醫師認為患者應從門診治療轉為住院治療,患者會在醫師同意情況下進行退藥。有的患者則需再接受多項醫學檢查,致使患者未能在預約時間內領取藥物,或患者在長時間的等待過程中引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退藥。還有的患者因自身經濟能力較差,無法支付價格高昂的藥品費用,從而出現退藥情況[2]。
3.1.3 藥物原因:在西醫治療過程中,抗生素作為西藥較為常用的藥物,其不良反應情況是引發患者退藥的主要原因。醫師在為患者開具藥物時,未能對患者自身基本情況予以充分了解,致使患者服用藥物后,患者因出現不良反應情況而退藥。例如:患者在服用青霉素、頭孢類藥物后,常常出現皮膚瘙癢、起疹等不良情況,而喹諾酮類藥物則會對患者胃腸道產生較大刺激,引發患者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另外,對于有些使用率較低的藥物,藥房未能查看藥物日期,致使將臨近過期的藥物發放給患者,引發患者退藥[3]。
3.1.4 藥房原因:雖然藥房藥品種類繁多,但對于特殊用藥卻存量較少,致使患者在購買藥品時其供應環節容易出現無藥或者是藥品短缺等情況,患者因更換藥物而引發退藥。還有的藥師在為患者發放藥物時,未能對藥品劑量以及廠家等情況予以核對,錯將相類似的藥物誤發給患者,從而引發患者退藥[4]。
3.1.5 醫保原因:患者在醫院就診治療過程中,醫保作為重要經濟支撐,能夠為患者節省大量醫藥開支。最近幾年,雖然納入醫保范圍的藥品越來越多,但仍有許多藥品未能在醫保范圍之內,尤其是許多價格高、療效好的特效藥。患者在購買此種藥品時,常常因無法報銷增加患者經濟壓力,于是便選擇購買較為便宜的藥品,從而提出退藥。
3.1.6 其他原因:當前,為了滿足人們購藥需求,社會上許多大藥房中的特效藥價格要比醫院便宜得多,患者會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選擇去藥房購買特效藥物,從而引發退藥。
3.2 患者退藥應對措施
3.2.1 強化醫藥師專業知識培訓,建立動態溝通機制:醫院應定期開展醫師、藥師專業知識培訓,尤其對本院新進的藥品以及容易引發不良反應的藥品用法用量等相關內容進行專業培訓,提高醫藥師對藥品的認知與了解。在開具處方藥前,應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詳細詢問患者以往藥物史與自身疾病史,詢問以前病癥治療方法。醫師還應同藥師多進行溝通交流,使其在藥師的協助下更好地使用藥物,以此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5]。
3.2.2 設立退藥服務窗口,注重藥房日常管理:醫院應在西藥藥房設立退藥窗口,并派專人處理解決患者退藥事件,并將患者退回的藥品進行查看整理,詳細記錄患者退藥的主要原因,特別對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應做好退藥退費工作。對臨近保質期或已經發生變質的藥品予以統一處理,降低西藥房退藥幾率。除此之外,西藥房還應建立健全的退藥管理制度,標明退藥標準,強化西藥房管理人員責任感。患者在退藥時應滿足管理制度中的任意一條方可退藥,對于不符合上述原因的退藥情況,藥品離開西藥房后,一律不予以退換[6]。
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262例退藥單中醫師、患者、藥物、藥房、醫保是引發患者退藥的相關原因,藥物原因為主要因素占39.22%;495例因藥物原因退藥的因素中,不良反應因素為386例占30.57%,阿奇霉素是所有藥物不良反應中的首要因素,占33.94%。在本院所有科室中兒科退藥率最高占29.40%。兒科作為退藥現象最多的科室,其主要原因是許多患兒年齡偏小,各臟器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家長對某些藥物使用情況不放心引發退藥現象。為此,醫師在為患兒開藥時,應充分考慮患兒年齡、耐藥性等相關因素,根據患兒自身實際情況擬定處方藥物。而婦科與兒童保健科患者出現退藥現象,通常是因為患者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支付高昂的藥物費用。醫生在為患者開具藥物時,應根據患者病情進展情況予以開藥,并本著“用完再開”的原則擬定藥物處方,避免患者造成較大的經濟壓力。對于拒絕服用藥物的患者,醫師應耐心詢問患者拒絕用藥原因,并對患者癥狀引發的原因以及治療方法進行講解,借助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療自信心,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7]。
除此之外,醫院還有依照《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等相關內容制定退藥制度。對于存在特殊原因退藥的患者,應遵守相關退藥流程,經主治醫師、護士長以及退藥負責人等相關人員簽字完畢后,藥房藥劑師對所退回的藥物進行驗收,確保退回的藥物毫無任何質量問題,方可為患者退回藥物。據西藥房退藥原因統計總結發現,患者服用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情況、患者家中有藥以及藥物重復等情況均是引發西藥房患者退藥的主要原因,針對西藥房退藥主要原因應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規范藥房退藥流程,完善退藥制度,以便醫師在對患者開具處方藥時更加細致嚴謹。當出現患者退藥情況時,藥房藥師應與處方醫師進行及時溝通交流,告知醫師引發患者退藥的主要因素,促使醫師在今后在為患者開具處方時能夠強化用藥意識,從而改善醫患關系,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率。
綜上所述,醫院應定期對醫師、藥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注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重復開藥,依照本院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退藥管理機制,在加強醫師開藥管理的同時,還要做好藥房日常管理工作,減少西藥房患者退藥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