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蘭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 400010)
婦科腫瘤是嚴重侵害女性身體健康的疾病,臨床中治療以手術及放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目前,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婦科腫瘤患者預后顯著提高,生存及進展明顯改善,但患者術后由于對疾病和后續放化療的恐懼,會存在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如焦慮、抑郁,不利于自身疾病的恢復,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制約[1]。在治療的同時應當配合一定的護理干預,有利于增強患者治療的配合度,優化心理應激,延續護理模式是從術后護理一直延續到離院后的護理,無論是對患者心理應激還是生活質量均有一定的改善價值。因此,本研究終點探討婦科腫瘤術后患者給予延續護理模式干預后的康復效果、心理應激及生活質量變化。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院內收治的婦科腫瘤行手術治療患者102例,依入院順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52例)與對照組(50例)。研究組中年齡36~68歲,平均(50.71±4.69)歲,其中宮頸癌21例,子宮內膜癌10例,輸卵管癌11例,卵巢癌10例;對照組中年齡36~70歲,平均(50.69±4.70)歲,其中宮頸癌19例,子宮內膜癌11例,輸卵管癌10例,卵巢癌10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術后給予一般性護理,當中涉及健康、飲食、用藥等方面的宣教,離院后定期復查。研究組術后給予延續護理模式,詳細方法如下:①成立專業性延續護理小組,組內構成成員涉及兩名副主任醫生,5名及以上護理人員,建立延續護理干預模式;②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自身疾病對應有關知識,可以指定一些疾病相關的手冊或以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知識宣講,便于患者了解疾病后提高配合性;③心理輔導:女性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易出現恐慌、焦慮及絕望等不良情緒,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所以應輔助患者建立打敗疾病的信心,多為患者舉出預后恢復良好的疾病案例對患者進行鼓勵。針對負面情緒較為嚴重的患者,應當邀請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開導,提高患者的心理應激狀態,便于正面面對疾病;④出院延續護理:離院前應統一對患者及家屬培訓基礎的護理知識,便于提高患者日后在家中的自我護理能力,對于疾病恢復有促進作用。同時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電話隨訪與護理方法指導。兩組護理干預均為6個月。
1.3 評估指標。記錄兩組護理后術后康復及護理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心理應激及生活治療的變化影響。心理應激狀況:焦慮評分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2];抑郁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取德的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越嚴重。生活質量參考標準以文獻資料[3]SF-36量表進行評估,取得的分值越理想則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處理。本文中數據采用SPSS 18.0處理,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進行檢驗,記α<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研究組術后康復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 進固體食物時間研究組 52 29.71±8.52 48.63±12.52對照組 50 36.62±7.95 69.81±11.95
2.2 兩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均改善,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SF-36干預前 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 52 62.23±7.89 75.19±8.14★對照組 50 62.62±7.91 52.20±8.09★t 1.928 7.951 P 0.056 <0.001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應激狀況。兩組干預6個月后心理應激狀況顯著優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心理應激狀況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應激狀況(±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應激狀況(±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SAS評分 SDS評分研究組 52 干預前 55.58±5.85 53.34±5.85干預6個月后 36.02±4.37★ 34.25±4.64★對照組 50 干預前 55.21±5.92 53.87±6.14干預6個月后 41.32±5.02★ 46.07±5.12★t - - 13.548 14.371 P - - <0.001 <0.001
臨床中患疾病患者短期中難以承受,尤其是女性患者心理承受力普遍較弱,導致其在治療階段心理應激反應較為嚴重;即便前期進行了手術治療,但后期由于較高的經濟負擔或術后放化療等造成的痛苦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限,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復[4-6]。
因此臨床中針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應當給予適當的護理干預,延續護理模式目前涵蓋社區與醫院兩類延續性護理模式,涉及社區方面的延續性護理往往包含大量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護理干預較為全面,主要以收入不高老年疾病患者為主的護理方案[7-9];而醫院的延續護理模式是按照疾病類型的差異性在院內及出院內進行持續性護理,增強其生活質量,提高疾病預后[10-12]。延續護理模式是基于普通護理的優化,在護理階段需要護理工作者實現持續、滿意及綜合性的護理服務,對患者術后康復有利,增強患者心理對疾病的承受能力。本研究研究組中應用延續護理模式后發現患者無論是康復程度、心理應激及生活質量均明顯較一般護理的對照組更理想[13-14]。在延續護理模式中采取小組模式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及出院后延續性護理,涉及較為全面,可增強患者術后依從性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加強心理應激改善生活質量等多方面均具有效果。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模式在婦科腫瘤手術中具有一定的應用效果,可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改善心理應激,增強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