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瓊
(湖南工商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5)
協同創新最初起源于協同學,是指相互獨立的創新主體之間通過有序的網絡組織,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實現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整合,從而實現深度協作[1]。協同創新理論具有適用性強,應用范圍廣的特點,是當今先進的研究理論之一。因此,用協同創新理論指導圖書館服務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校圖書館作為各主體創新協同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應積極發揮組織管理作用,既實現內部協同創新,又要實現外部協同創新。內部協同創新即依托高校圖書館,其實現依賴于高校圖書館內部間以及與學校其他部門之間的互動;外部協同創新則依托高校圖書館與其他主體的協同,如其他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科研機構等之間的互動。
高校圖書館內部協同創新既要求高校圖書館各部門之間加強聯系,互通有無,加強合作,才能實現工作任務效率的最大化,才能更好地推動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同時,高校圖書館還應加強與其他部門,如學生處、教務處、團委、院系、社團等的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圖書館精神文化陣地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外部協同創新則是要求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其他高校圖書館之間、書商、數字資源商、科研機構、公共圖書館等機構之間的溝通,實現資源共享,構建協同創新區域聯盟,為圖書館以及各創新主體創造一個促進知識資源共建共享、交流、利用和特色化服務的知識管理和服務平臺。
在高校內部,圖書館普遍存在與學校各部門、各學院(系)之間溝通與協作不暢,多元主體參與不足等突出問題。對外而言,各高校圖書館之間、高校圖書館與其他機構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條塊分割、互不干擾、各自為政的局面突出,從而,難以構建協同創新平臺,阻礙了信息資源聯合共享、共建的發展。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其實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上下聯動,從上至下都應高度重視,形成滿意的決策機制和獎勵機制,激勵各成員主體形成共同的追求目標和價值觀念,并由足夠且持續的經費保障作為支持,這樣才能驅使各成員主體,尤其是高校圖書館積極參與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
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必須依靠強有力的組織管理機構,才能使得各協同創新主體逐漸地由分散式走向協同,并使得各主體在協同中摸索自身發展利益的最大化。而目前,正是缺乏這樣一個協同組織管理機構,沒有有效的協同保障機制,從而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各協同創新主體猶如無頭蒼蠅一般,進行著低水平、重復性的工作,導致圖書館資源和力量都十分松散。
首先,構建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組織管理支撐服務模型(如圖1)。協同創新呈現有序狀態的核心就是培育協同創新組織文化,在各創新主體內部培育出一種共同遵守的準則、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對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產生導向、激勵、協調等作用。高校圖書館若要在協同創新中發揮作用,必須在具備協同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倡導協同創新行為,營造協同創新組織氛圍,從而形成有序的協同創新服務體系,故構建“意識-行為-目標”有層次的組織管理維度下的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模型[2]。其次,開展高校圖書館組織管理協同支撐服務的具體措施。在意識層方面,以各創新主體的合作愿景作為基礎指標,圖書館、各創新主體圍繞合作愿景,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合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設定合作目標、文化認同和服務理念作為實現指標;在行為層方面,以構建協同創新平臺作為基礎指標,為圖書館以及各創新主體創造一個促進知識資源共建共享、交流、利用和特色化服務的知識管理和服務平臺,設定合作協議簽訂、相關辦法出臺、資源投入度作為實現指標。

圖1
1)過程應用維度下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標準化支撐服務的實現路徑(如圖2)。首先,構建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過程應用協同標準化支撐服務模型。在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組織管理協同服務下,構建了高校圖書協同創新平臺,使得協同創新呈現有序狀態。高校圖書館創新平臺在支撐服務過程中需將各類創新要素和知識資源有效整合,突破各創新主體之間的障礙,充分溝通交流,從而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績效,故設計出“整合-互動-增值”的過程應用維度下的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標準化支撐服務模型。其次,開展高校圖書館過程應用協同標準化支撐服務的具體措施。在整合層方面,擬設定知識、資源、行動為實現指標;在互動層方面,設定分享交流、協調溝通、合作創新為實現指標;在優化層方面,設定知識共建共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為實現指標。

圖2
2)過程應用維度下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差異化支撐服務的實現路徑。首先,構建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過程應用協同差異化支撐服務模型。高校圖書館向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等創新主體提供協同創新支撐服務時,應針對各類創新主體的不同需求特征,規劃出可能存在的服務方向,提供一系列深層次加工后能匹配的增值服務,故設計出“需求-匹配-增值”的過程應用維度下的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差異化支撐服務模型。其次,開展高校圖書館過程應用協同差異化支撐服務的具體措施。根據創新主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承擔的作用不同,擬設計出三大創新主體的需求特征,包括面向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管理的需求特征,面向政府的領導決策、公共服務、管理職能的需求特征,面向企業的企業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競爭的需求特征。針對高校、科研機構的需求特征,提供建立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優化學科信息資源、提供科研數據管理和服務等服務匹配;針對政府的需求特征,提供戰略性信息分析與決策咨詢服務等服務匹配[3];針對企業的需求特征,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科技成果加工等服務匹配。
構建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協同支撐服務模型(如圖3)。評價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績效的重要標準是各創新主體對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的滿意度、認同度和依賴度,故提煉出不同維度下影響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的各類關鍵因素,即服務能力、服務保障、服務效果作為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績效評價的關鍵指標,設計出“服務-評價-優化-再服務-再評價-再優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優化性服務模型,進行模糊綜合性評價法和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高校圖書館協同創新支撐服務滿意度、認同度、依賴度績效進行評價[4]。

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