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倬語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要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以融入并服務于新發展格局為基本要求,優化內蒙古營商環境,需要從“有為政府”的新高度、促進“有效市場”發育的新視角,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的職能作用,以吸引擴大投資為目標,創建更好的環境,讓投資跨進內蒙古,讓更多生產要素投入到內蒙古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來,為內蒙古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新活力。
一、推動內蒙古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需要良好環境的支撐
營商環境通常指涉及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體制機制,現行各地考核的營商環境概念集中于政府對投資和創辦企業的行政管理效率。廣義的概念通常則包含有政治、經濟、法律及社會等諸多要素,是影響投資市場活力、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進入新時代,內蒙古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簡政放權、優化政治生態,強化各級政府對地方經濟的服務和引導,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展。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發展階段,內蒙古需要堅持抓增量和提質量并重的基本思路,在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現有與政府“辦事”緊密聯系的“狹義”營商環境改善取得明顯提升的基礎上,打造更為廣泛意義上的優良營商環境是必然的選擇。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需要構建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為更好應對處于深刻復雜變化之中的國際國內環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需要通過不斷改革調整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同時存在產業融合發展和區域融合發展的現象,企業經營活動跨行業、跨區域發展的現象普遍存在,客觀上對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穩定有序、公平高效、公開透明與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需要中央統籌、不同區域協同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有助于減少因區域營商環境不同而造成的投資風險。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口結構、人口分布、消費意愿變化與科學技術創新倒逼經濟轉型發展,進一步激發轉型發展的新動能、新活力,有利于加速轉型,但需要構建更為有利于生產要素投入的營商環境。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重大歷史變革時期,城鄉二元結構傳統下的人口紅利效應日趨減弱,老齡化及少子化的人口和家庭結構現狀難以繼續支撐數量擴張型的增長方式。與此同時,我國進入后工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等技術引領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與此相對應的,勢必是以投資結構為引領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外資結構、稅收結構以及收入分配結構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重塑及再出發。內蒙古屬于傳統資源型地區,地廣人稀且生態脆弱,能耗雙控制度與碳達峰碳中和將深刻影響內蒙古的經濟社會結構。構建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有助于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形成新需求與新供給協同演進的新格局。
(三)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需要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站在高質量發展這一新起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轉變,錨定2035年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遠景目標,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任務。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要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推動欠發達地區弱勢領域補短板強弱項固根基需要構建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有學者認為,我國可以提出新的“經濟增長倍增”規劃和目標,即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翻一番。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采取加大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策略,來提高各地區各行業平均收入,但同時需要注意開放利益在地區間的合理分配。構建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不僅有利于促進要素在省際間自由流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要素由其他國家流入,是欠發達地區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快速追趕的必要途徑。
二、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演進與內蒙古營商環境現狀
從整體上分析,我國從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化的過程中,為更好適應新發展階段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新變化,舉國上下對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國家到地方層面持續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意見及推進舉措,營商環境整體水平近年來有所改善。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已實現連續兩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排名前十位。但從國內各省區的情況看,以“投資不過山海關”現象為代表的一些地區受到新投資冷落的狀況依然存在,這類現象實際是對被新資本冷落地區營商環境的評價,后疫情時期經濟熱點地區不斷明朗,新投資向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集聚,不同地區在投資環境、企業發展環境上的差異頻繁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2019年,我國出臺第一部綜合性行政法規《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開始有法可依、有標準可循,我國正式進入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優化營商環境4.0時代。《條例》提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各地為深入貫徹落實《條例》,相繼出臺地方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并制定任務清單及行動方案。優化營商環境已經成為全國行動,在各省區的“十四五”規劃中,都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重要保障。國內的權威機構和各省區機構紛紛提出來量化評估,這類量化評價結果,成為地方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的重要依據,促進各個地方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長效工作機制。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全面進入“以評促改、以評促優、以評促建”的新階段,逐漸形成你追我趕優化營商環境的錦標賽格局。
從目前公開發布的各類評估結果來看,“投資不過山海關”這一論斷得到了當代數據的檢驗,我國西部和東北地區省區評價得分普遍不高。優化營商環境的地區錦標賽雖然有助于一些地方精準施策,但對于短期內營商環境無法得到顯著改善的地區,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積蓄新動能再創新優勢也會相對乏力。目前可以查閱的各類營商環境評價報告顯示,內蒙古的營商環境整體而言并不樂觀。內蒙古的整體排名和單項排名通常都處于全國較為靠后的位置,營商環境能夠進入全國前列的城市也屈指可數,損害營商環境的案件時有發生,營商環境目前還是制約內蒙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
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簡單等同于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服務能力,一些省份和城市的營商環境評估排名與資源稟賦和地方行政權力不匹配,反映了政府致力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領域需要用新的視角,在更廣闊的領域突出有為政府促進有效市場的發育。2020年6月,內蒙古印發《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明確重點任務、主要舉措以及牽頭配合單位,要求用2年時間完成既定任務,推動內蒙古營商環境實現較大提升。在2021年2月召開的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再一次強調了優化營商之于內蒙古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提出要從根源上解決好營商環境的突出問題就一定要抓好凈化政治生態這個牛鼻子,要在破除思想堅冰、糾治作風頑疾和懲治腐敗上狠下功夫,突破內蒙古營商環境制約,加速培育新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三、新發展階段內蒙古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路徑與舉措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是我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平衡作用機制共同塑造。進入現代化建設新發展階段,內蒙古傳統產業轉型與新興產業發展所面臨諸多約束條件,需要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蓄勢以促進形成新產業新動能新業態。只有全面提升政府職能效率,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協作互補,才能快速滿足新供給與新需求的精準匹配和協同升級。
(一)加速營商環境法治化進程,強化有為政府的作用力
政府層面通過持續開展盟市營商環境評價、對比其他地區查找不足,學習和引進先進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和做法,針對營商環境的短板和不足持續精準施策。內蒙古需要借助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打造有為政府,通過大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來推動優勢地區營造有利于要素國內競爭的營商環境,以形成投資洼地效應為高質量發展聚能蓄勢;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整體水平的優化,盡快實現達到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區位居前列的目標。
(二)發揮有效市場作用,加快推動高端要素集聚
隨著營商環境法治化步伐的加快,與企業全生命周期相關的制度在“十四五”前期將逐漸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穩定環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心的營商環境錦標賽制度會逐漸平抑內蒙古與其他省區之間以及內部各盟市之間的差異。因此,營造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應轉向廣義的營商環境概念,關注“提高為企業辦事效率”之外的營商環境優化。如通過加強平臺建設引導人口、資本和技術等高端要素在呼包鄂烏地區的集聚、搭建對接區外優質教育、產業、技術人才的線上線下平臺以加強與國內區域的合作互動,以及通過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以實現內蒙古在黃河幾字灣地區、中蒙俄經濟走廊等區域范圍的投資吸引力等。著力通過要素的集中于城市和園區,集聚于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城市,擴大核心城市對消費能力、要素吸引力、創新能力匯集的承載力,以嶄新的政府治理能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務形象、現代化核心城市優質公共服務供給、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美好預期,激發區內外的力量投入到內蒙古的現代化建設之中。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