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黨史出版;三聯書店;編輯;主題出版
【作者單位】唐明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1.005
當下,主題出版尤其是黨史類圖書出版已成為眾多出版社的重要板塊。與別家出版社相比,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以下簡稱“三聯書店”)的黨史類圖書產品在自身紅色基因的滋養下,呈現一條獨具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一、“紅色出版”是三聯書店重要的出版文脈
對廣大讀者來說,三聯書店是當代學術文化出版重鎮,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但縱觀三聯書店近90年的歷史,它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紅色出版是三聯書店的出版文脈。這條紅色出版的血脈一直在三聯書店的歷史中流淌。可以說,三聯書店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時代和黨的出版事業緊密相連。
1932年,鄒韜奮先生創辦了生活書店,此為三聯書店的前身之一。之后,讀書出版社與新知書店相繼成立。1948年,這三家出版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合并為一家開展出版工作,為迎接全面勝利做準備。新中國成立前,這三家出版社是進步出版事業的先鋒。當年的“三聯”前輩們圍繞中國革命這一主題,出版了大量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思想理論、宣傳歷史唯物主義、論述中國革命的紅色經典著作和譯作,如郭大力、王亞南翻譯的《資本論》,張仲實翻譯的《家族、私有財產制和國家的起源》,邵宗漢翻譯的《蘇聯印象記》,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論持久戰》《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劉少奇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翦伯贊的《歷史哲學教程》,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斯諾的《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等等。據統計,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全中國出版的400多種“紅色讀物”中三聯書店就占了200種,成為公認的紅色出版中心。這些先進思想出版物使三聯書店成為進步出版事業的堡壘,不但影響了當年的廣大民眾,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容置疑的開啟山林、澤被后世的意義。
在一般人看來,學術化與大眾化是很難通融的,所謂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是極高的寫作境界。但三聯書店從鄒韜奮先生開始,就秉持著以學術為出發點,緊密結合時代性與普通讀者的需求來凝練選題。三聯書店的重要作者與學術顧問金沖及先生曾深情回憶:“當時生活書店出版的‘青年自學叢書和‘大學叢書,還有韜奮的許多著作,新知書店出版的‘新知叢書、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大眾哲學》等,我大多讀過。……讀這三家出版社所出的書,遠比讀大學課堂上老師指定的參考書要多得多,可以說在我眼前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由此可見,當年的三聯書店紅色出版物不僅宣傳革命文化、傳播馬列知識,還有著潛移默化教育人、改造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作用。正是這種鮮明的紅色出版傳統與時代性、學術化、大眾化的出版特點相結合,凝結成三聯書店獨特的“韜奮精神”,這也是新時代三聯書店黨史出版的寶貴財富。
二、黨史出版的大歷史觀
作為廣大讀書人的精神家園,三聯書店一向倡導與時代緊密結合的“新銳、一流”出版標準。三聯書店的黨史類出版在選題策劃上注重與當前時代需求相結合,這種結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以出版的語言自然而然地做出呼應和落實。
在2021年2月20日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這為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定下了主基調:要用大歷史觀系統學習百年大黨的奮斗歷程,深入把握黨一步步創造輝煌的規律所在。楊鳳城教授認為,所謂大歷史觀,是指在歷史長程中看問題,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廣覆蓋中、在國際的寬視野中看問題,既要弄清史實,又要凸顯歷史發現趨勢和發展規律;既要展示歷史的多面向,又要避免以偏概全或碎片化,彰顯歷史的整全性。大歷史觀不僅體現在從歷史長程中看問題,還表現為寬闊的國際視野,即把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置于人類文明史、世界發展史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中加以考察和評價。
三聯書店黨史類圖書內容在大歷史觀上呈現較為明顯,尤以“金沖及文叢”“逄先知文叢”兩套叢書為代表。下面僅以“金沖及文叢”為例進行分析。作為老讀者,金沖及先生與三聯書店結緣已70多年,但直到2002年其才在三聯書店出版了《轉折年代:中國·1947》一書。2016年,三聯書店定下“金沖及文叢”出版計劃。金先生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筆耕不輟,特別勤奮高產,每年都有新品種添進叢書。至2021年,“金沖及文叢”已出版了11種,分別是《第二條戰線:論解放戰爭時期的學生運動》《聯合與斗爭:毛澤東、蔣介石和抗戰中的國共關系》《轉折年代:中國·1947》《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向開國領袖學習工作方法》《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應對三大戰役的(增訂版)》《一本書的歷史:胡喬木、胡繩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星火的啟示:革命根據地創建與發展》《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四卷)(增訂版)》《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增訂版)》,以及即將出版的《百年道路:〈生死關頭〉二集》。僅從這11本書的書名上,就可見“金沖及文叢”基本涵蓋了建黨百年的歷史。其中,《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四卷)(增訂版)》在大歷史觀上體現尤其明顯。作者以當代史家的大手筆,從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等各個方面來書寫整個20世紀,以豐厚的史料與令人信服的辨析,再現了20世紀中國的榮辱、沉浮與悲歡。
這套長篇的20世紀中國史之所以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得益于作者謀篇布局緊緊圍繞著一個問題意識,即從史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出發,探討中國為什么需要中共,中共如何為中國奮斗,又為什么會遭遇到許多挫折,但仍舊能夠引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成功這一重大歷史問題。這個問題意識不局限于黨史的視角,而是在大歷史的框架下,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來組織論述和選取史料,進而闡述中華民族連續性的形成,以及這個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核心意義。這不僅使該書具有時代感和當代感,加上作者對史料嫻熟、客觀的運用,也使得讀者接受起來更容易。同時也說明,大歷史視野下,嚴肅的黨史寫作能夠也應該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這是三聯書店黨史出版的一個特色,也是一個不斷深化、努力的方向。
三、黨史出版的文化視角
中共黨史研究的對象主要為黨史人物與事件,屬于人文科學范疇的歷史學,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和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聯書店的黨史類圖書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與選材角度,其中一點就是強調文化視角。所謂文化視角就是通過文化角度來結構政治、經濟等背后的價值取向,關注政治文化、文化史等書寫方式,以小見大地對黨史進行創新書寫。三聯書店出版過多本寫毛澤東題材的黨史圖書,有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活》,逄先知著的《偉大旗幟: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陳晉著的《讀毛澤東札記》《讀毛澤東札記二集》《毛澤東閱讀史》等,這些品種不僅成為三聯書店的經典常銷書,也是黨史文化視角的代表性出版物。
其中,《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一書自1986年初版后,已發行達50多萬冊,是一本雙效益俱佳的黨史圖書。逄先知在書前寫道:“毛澤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因為他認定馬克思主義是唯一能夠救中國的革命真理。……我從一九五〇年冬到一九六六年夏,為毛澤東管理圖書報刊,歷時近十七年,直接和間接地了解到毛澤東讀書生活的一些情況。這些情況,盡管是片斷的、零碎的,但是把它們介紹出來,對于了解和學習毛澤東是有價值的,對于今天的兩個文明建設也是有意義的。”逄先知的文章以生動親切的歷史現場感,梳理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的閱讀情況,不僅是簡單地從書本到書本進行介紹描述,還重視閱讀的歷史語境。這就讓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閱讀經歷豐富且深刻起來,不僅對于深入研究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有意義,也使一般讀者閱讀起來感到生動深刻。
陳晉先生是研究毛澤東的專家,他寫有多本關于毛澤東的專著,都深受讀者歡迎。其中,《毛澤東閱讀史》一書從閱讀與尋求“本源”、閱讀與選擇主義、閱讀與實行革命、閱讀與轉變黨風等話題來呈現毛澤東博覽群書、讀史明鑒、學史治政的一生。陳晉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僅梳理了毛澤東不同時期的重要閱讀書目,而且對毛澤東閱讀過的一些重要書籍進行立體的文化闡釋。從閱讀史這個既有學術性又有普及性的角度研究偉人的思想,是具有獨特性的,三聯書店在黨史出版上對此類文化視角的稿件尤為重視,因為它們體現了三聯書店出版上雅俗共賞的文脈。
四、黨史出版的學術性
中共黨史研究的學科屬性包括對其學術內涵的思考,這雖然不是編輯研究的對象,但是編輯必須從出版的角度來閱讀和關注這種學術性的討論。
《中共黨史研究》雜志社的吳志軍認為:“考慮到黨史研究中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混雜糾結的復雜格局將長期存在,而經世致用的現實研究與追求純學術研究畢竟存在嚴格差異,因此,黨史研究學術史的基礎性內容應當以歷史的向度審視黨史研究學術化的實踐,歷史地呈現黨史研究學術理路的脈絡與大勢;在對前學術化時代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梳理和評析黨史研究學術化遞嬗的具體進程、內在邏輯、時代特征、精神價值及其對學科和社會的多重影響;著力還原我們現在已熟知的黨史研究學術性知識的生產歷程,力圖達到一個簡單的目的,即歷史學意義上的黨史是怎樣被建構或制造出來,并且得到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理解和闡釋的。”這雖然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黨史研究的知識生產等問題的思考,但對從編輯角度判斷如何寫好雅俗共賞的黨史學術研究著作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為對黨史研究學術內涵的思考,就是對什么是中共黨史研究前沿性著述的思考。
三聯書店的黨史出版一直貫穿著對學術前沿的關注,以及對黨史研究史料基礎的重視。三聯書店的黨史圖書出版不是局限在單一的學術層面,而是強調研究角度的前沿性和雅俗共賞的特點。如史料研究雖然是黨史學術化的一個重要路徑,但是三聯書店特別強調史料研究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史料集或者研究史回顧,而是要從學術研究史或者基本史料的闡釋史中,梳理出具有敘事性(“故事性”)特點與雅俗共賞性的寫作角度。
黨史書寫中,材料的選取非常重要。許多優秀的黨史作家往往會在文獻史料的搜集上下功夫,通過大量可靠的珍稀文獻、照片等來生動細致地展現黨史事件的原貌。三聯書店出版的《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斯諾等著、劉統編注)、《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劉統整理注釋)、《毛澤東著作編研文存》(馮蕙著)等就是此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其中,《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一書是歷史學家劉統先生將新中國成立前有關毛澤東的傳記和著作進行編選整理而成,全書共編選了《毛澤東自傳》《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毛澤東思想與作風》《毛澤東的思想》《向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和我的游學經歷》《毛澤東印象記》7部毛澤東早期的傳記。這7部傳記均成書于新中國成立前,且在新中國成立后少有流傳與再版,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其原始性和真實性受到眾多研究者重視。而且,這些作品當年都以質樸的文筆、客觀的態度來書寫,生動好讀,可信可考。因此,《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也成為一部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和毛澤東個人革命歷程的珍貴著作。
馮蕙是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她在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了33年,與龔育之、逄先知、汪裕堯等主持編撰了《毛澤東書信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毛澤東選集》《毛澤東年譜》等重要的著作,直至晚年才出版《毛澤東著作編研文存》,把自己后半生對黨的文獻研究的心得與體會留存于世。書中第一篇文章《對一篇重要文獻的考證和研究》,詳細敘述了對毛澤東1931年4月2日所發的《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一文進行考證的過程。從作者抽絲剝繭般的文獻考證過程中,我們不但能學習到一篇文獻是如何考證的,還了解到一定歷史階段黨的真實歷史。
當然,雅俗共賞的黨史學術研究角度除學術研究自身需要外,還擔負著黨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聯書店黨史教育板塊是三聯書店在黨史學術研究著述出版上的一個延伸,也是三聯書店黨史出版的一個特色,即在黨史教育這樣嚴肅的意識形態工作中融入學術性。如在2021年黨的百年華誕前夕,三聯書店推出了中央黨校副校長謝春濤領銜撰寫的《中共黨史十二講》一書。該書以貼近大眾、立足現實的歷史寫作手法,以及通俗平易的語言、生動有趣的細節故事在眾多黨史類圖書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部“四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探索,三聯書店將先前的紅色出版事業發揚光大,在黨史出版領域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的道路。立足時代社會發展需求,基于大歷史觀,注重選題和作品的文化屬性和學術性,正是三聯書店黨史出版的特色所在,并由此推出了一批令人耳熟能詳的佳作。
|參考文獻|
[1]金沖及. 金沖及在三聯書店創建八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發言[EB/OL].(2012-08-01)[2021-05-23]. http://w
ww.cnpubg.com/news/2012/0801/416.shtml.
[2]楊鳳城. 以大歷史觀統領中共黨史教育與學習[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5).
[3]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 毛澤東的讀書生活[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4]陳晉著,毛澤東閱讀史[J].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5]金沖及,一本書的歷史:胡喬木、胡繩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
[6]吳志軍. 學術史:中共黨史研究學術化進程的史學書寫[J].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