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大清早出發,往八渡、潞城兩個瑤族鄉采訪助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林下養雞產業。
提到田林縣八渡瑤族鄉,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里的著名特產八渡筍。八渡筍曾經是清王朝的宮廷貢品,除此以外,就是境內深山老林不少,一條溫婉嫵媚的馱娘江在這深山老林中緩緩流淌。
進入八渡瑤族鄉,馱娘江岸蒼山兀立,綠樹成蔭,掛著果實的樹枝伸向水面,清晰地倒映在江水中,任樹影隨著清波搖曳。叫不出名字的鳥兒在掛滿野果的樹枝上嬉戲、覓食。時不時“咚”的一聲,一顆野果掉入水中,瞬間打破了江面的寧靜。
曾幾何時,八渡瑤族鄉陸路交通閉塞,莽莽大山又在山民與外界之間形成重重阻隔。大山深處的許多農村,偏僻得令人生畏。從八渡圩需要步行半天以上才能到達的村莊不計其數。因為種種原因,從前的貢品八渡筍,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富裕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后期,八渡瑤族鄉往六林村方向的幾座大山發現了銻儲量巨大的礦床,飯碗大小的一顆礦石,一賣就是幾元甚至十幾元。
銻礦石的發現,讓礦山四周的一些村民過上了滋潤的生活。有的村民連田地都不種了,主要勞力甚至一家老小上礦山挖礦淘金。幾年的礦山開采,有部分村民成為有錢人,比如者堂村楊家兄弟每人在礦山收獲了幾十萬元,轉眼之間腰纏萬貫,一時間成為附近的美談,村民們的羨慕之情溢于言表。
但大多數人卻是夢斷礦山。有的人金沒淘到,田地荒蕪了;有的人發生事故致殘,甚至把命都搭到了礦山上。
礦山的發現和開采并沒有使村民在整體上擺脫貧困。除了極少數人可以到鎮上買房經商,村中鶴立雞群的多了一兩幢樓房,村容村貌以及村民的精神面貌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他們不理解,腰包的暫時鼓脹是以耗損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本來儲量不多的礦產資源,終歸有掏空掘盡的時候。
沒過幾年,八渡礦山很快資源枯竭,無序開采也使政府部門開始重拳整治。
礦山封山停止開采后,村民們因采礦掙的錢也很快花光了,生活又回歸到從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墾荒種糧模式。
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級政府部門組織開展了鄉村通路、通電以及人畜飲水大會戰。許許多多偏僻鄉村,車子開進來了,電燈亮起來了,水龍頭裝在家門口了,天天挑水的扁擔水桶收起來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
近幾年的精準脫貧攻堅實施基礎設施大會戰,讓原本屬于窮鄉僻壤的山村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根據習總書記提出的“五個一批”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田林縣把“產業發展脫貧一批”擺在了首位。自治區也明文規定縣級“5+2”產業扶貧、村級“3+1”產業扶貧項目,八渡筍項目也因此得到了較大發展,沒有條件種植八渡筍的區域,利用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林下養雞,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另一個支柱產業。
風雨過后現彩虹
岑冉鑫是縣脫貧攻堅戰指揮部宣傳小組的一名新聞快槍手。車子下了汕昆高速,沿著321省道一路行駛。岑冉鑫和我聊著,不多時便來到八渡瑤族鄉百六村黃定杰的養雞場。但見一群群色彩斑斕的瑤土雞,或駐足高枝,或在草叢中無拘無束地覓食。
黃定杰和愛人打開雞舍,把玉米和飼料向半空中一拋,上萬羽瑤土雞爭先恐后地奔向喂食場,萬雞爭食的場面異常壯觀。
現年45歲的黃定杰是百六村有名的養雞大戶,牽頭成立了八渡瑤族鄉民興林下生態養雞專業合作社,被銘翔科技養殖有限公司聘為八渡瑤族鄉林下養雞技術總負責人。
“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天剛蒙蒙亮,夫妻倆就開始一天的忙活了。”百六村黨支書黃志學向我們介紹。
忙碌的間歇,黃定杰和我們拉起了家常。
他說,如果再“本分”一點,他的一生就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維持生計。
就像有的鳥兒注定不會躲在安逸的籠子里,因為向往飛翔,它的羽毛才會迸發耀眼的光芒。
1994年,不足20歲的他開始到廣東打工。因為沒有技術,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做工,干的都是較為粗笨的體力活。工資本來就不高,加上房租、日常生活費用和來回的交通費,縱然十分節儉,一年下來也剩不了幾個錢。
至1997年,已在廣東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的黃定杰,對外出打工心灰意冷。他想,年年打工不見錢,相當于是給老板白打工,不能就這么耗費青春,趁年輕還是要自己搏一搏。要是憑自己現在這股干勁,回到家鄉何愁找不到出路呢。
從廣東回來,黃定杰決定在家鄉養殖山羊。養羊比在廣東務工還要辛苦,每天跟著羊群漫山遍野地奔跑,一天下來身體都像散了架似的。但畢竟這是屬于自己的事業,滿眼看到的都是希望,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規模最大的時候,黃定杰有300多只羊,每天都是早上五六點出門,夜深了才回到家。
本努力付出肯定有收獲,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時村里種植業悄然興起,種玉米的種玉米、種果樹的種果樹,都在山上投放農藥,慢慢地也就沒有了山羊的容身之地,病的病、死的死,養羊三年,最終以失敗告終。
山羊養不下去了,這讓黃定杰陷入了迷茫。無奈之下,只能隨大流,回歸那“一畝三分地”,種植玉米維持生計。
“窮日子過久了,人都會慢慢地失去斗志。”
田林縣引進了富民糖業有限公司,扶持和鼓勵群眾發展糖蔗生產。這又讓黃定杰看到了希望。2010年,他又興致勃勃地投入糖蔗種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那幾年遇到旱災,種多少都不成規模、提不上產量。
更為不幸的是,作為家中頂梁柱的他患上了腎病綜合征,妻子馮桂榕也患上了甲亢。夫妻倆都是慢性病,一年醫藥費都要兩三萬,一時間黃定杰陷入了絕望。
妻子馮桂榕是個溫柔善良的農家婦女,結婚多年來非常支持丈夫的“折騰”。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與他風雨同舟。
包括現在林下養雞成功后,黃定杰為了幫助其他養殖戶,整天東奔西跑,大多時候,都是馮桂榕一人在打理自家的養殖場。由于人手不足,近兩年黃定杰不得不適當降低自家的養殖規模。
但馮桂榕毫無怨言,她說:“我們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鄰里鄉親的幫助,現在我們好起來了,就應該幫助大家,回饋社會。”
2011年,有外地公司進入田林縣做林下養雞,村里知道黃定杰一直敢想敢闖敢干,能夠吃苦耐勞,就向公司推薦黃定杰發展林下養雞。
當時依然一貧如洗的他,東拼西湊借來2萬多元,在承包的林地里建成了一個300多平米的雞舍,搞起了林下養雞。
不料技術和管理都跟不上,雞苗進的多,肉雞出的少,加上購買飼料,經常是入不敷出,后來連資金都周轉不開了。
就這樣,一段時間的養養停停,黃定杰不但沒賺到錢,還虧了4萬多元。付出的艱辛沒有回報,還欠了一屁股債,家庭生活都陷入了困境。
他不得不打起退堂鼓。2015年,黃定杰在扶貧精準識別過程中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縣水產畜牧獸醫站站長楊麗霞找到他,鼓勵他總結教訓重新再來,并帶他到南寧等地養殖場參觀學習。在這里,他看到別人一養就是十幾年,開始也經歷過慘痛的失敗,但堅持下來了,產業就越做越大。自己失敗了就打退堂鼓,以后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曾經的失敗不是放棄的借口,骨子深處不服輸的激情又被重新點燃。
“看著懸掛在家里的標識為貧困戶的卡牌,心里很不是滋味。”黃定杰說:貧困戶并不是一種光榮,黨和國家的政策已經那么好,自己沒有能夠通過努力發家致富,精準扶貧政策來了還當上了貧困戶,難言的羞愧感讓他不好意思見人。
他下定決心,從系統地學習技術開始,重新來一遍,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把貧困戶帽子摘掉。
經過上山實地考察,他發現自家承包的林地依山傍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是發展林下養殖的好地方,于是主動上門找公司商談。
很快,公司也派人來到百六村,與黃定杰一起進行細致的實地考察。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在百六村建立一個示范點,由黃定杰試點養殖,成功后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養殖。
“沒有養殖技術,不懂得管理,有多少錢投下去都不夠打水漂的。”合作公司人員的一句話讓他翻然醒悟:要養殖成功,先要在技術上做足內功。
經歷過失敗,黃定杰深深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沒有科學技術支撐,養殖是不會成功的。
在購進雞苗之前,黃定杰先后到南寧、欽州等地的養雞大戶示范基地參觀學習,主動參加縣里、鄉里舉行的各類養殖技術培訓。通過縣里面的遠程教育平臺、征訂養殖科技報紙及雜志進行學習,與其他養殖大戶交流養殖心得,結合自己的失敗不斷總結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一套完整的林下養雞技術逐漸在他的大腦中成型。
他相信自己已經不是門外漢了。2016年,他再次引進雞苗6500羽,并嚴格按照技術規范要求進行管理。
4個月后,第一批肉雞出欄了,雞苗成活率95%以上,單只重2公斤以上,平均每只雞凈賺4元。當年連續養殖了兩批次,共賣出肉雞2萬多羽,一年獲利8萬多元。
他成功了。2017年,他一邊總結經驗一邊繼續養殖,家庭收入也穩步增加,年底便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看到幫扶干部把脫貧光榮證書遞到手上,他多年來的精神壓力瞬間煙消云散。
通過刻苦鉆研和辛勤勞動,黃定杰終于實現成功逆襲,通過養雞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在和我們的交談中,他說,現在感覺到世界上最美妙、最幸福的聲音就是雛雞吃飼料時發出的雜亂又有節奏的“戳戳”聲。中國傳統農民的樸素和勤勞,新時代農民的能干和上進,在黃定杰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陪著我們聊了半響,黃定杰和他的愛人要對雞棚和場地進行消毒了。“養雞場管理比較講究,我們飼養人員每次進入雞場都要進行消毒。”黃定杰說,進入養雞棚參觀的任何人都必須對足部進行消毒,以確保沒有把細菌帶入雞棚傳染給雞群。
雄雞啼曉萬戶鳴
生活中,黃定杰思路靈活,手腳勤快,敢想敢闖敢干,平日里還是個熱心腸,肯幫人,口碑很好,人緣也特別好。
有些人把被評為貧困戶當作一種榮耀、甚至是一種可以不勞而獲的享受時,黃定杰卻不這樣想。
2015年,扶貧精準識別他被認定為貧困戶,雖然貧困戶可以比平常人享受到黨和國家更多的政策福利,但占據他內心的更是一種遭遇貧困的無奈、創業失敗的痛苦、自我精神的束縛。
沒有等、靠、要思想,才是一個站立的人。2016年,他試點養殖成功,在建立合作社、動員貧困群眾加入合作社的時候,一直用這樣的話為貧困群眾打氣。
他把自家的林地拿出來,作為百六村發展林下養雞的示范點,將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成一套簡便易學的養殖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教給其他養殖農戶。在他的帶動下,許多村民以及貧困戶紛紛加入了養雞行列。
百六村百六屯貧困戶龍永合,家庭人員5人,十分困難。養雞之前,他一直外出務工以維持生計。
“看到龍永合的情況,仿佛就看到了以前的自己。”黃定杰沒有擔心同行多了被搶生意,他把養殖經驗全部傳授給龍永合,并愿意當技術顧問。2017年,龍永合開始了養殖,目前已發展到3個雞棚,年收入達17萬元。
現在的龍永合,既能在家發展養殖增收,又能照顧老人小孩,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
百六村百六屯農永昌之前主要養豬,看到黃定杰養雞成功后,通過利潤和風險等各方面對比,在黃定杰幫助下,2017年轉型養雞,目前有2個雞棚,年收入達13萬元。
由于黃定杰為人熱情,又肯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大家都愿意跟著黃定杰一起干。為了方便與外面的大公司合作,他牽頭成立了林下養雞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群眾共同養雞致富。
僅僅一年時間,他發展了14戶農戶跟隨他一起養雞,其中就有貧困戶4戶。
黃定杰林下養殖的道路,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走越寬。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一體發展模式,解決了技術和管理難題,保障了養雞農戶的權益,養雞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
至2020年6月,合作社帶動八渡瑤族鄉周邊的八桃、福達、平封、東朋、弄當等10個村20個屯的群眾共同發展林下養雞,在合作社帶領下,現已經建有雞棚325個,八渡片區現存欄肉雞達110萬羽。
新寨村者合屯羅紹為,也曾經吃過不懂技術的虧。有一段時間每天死一兩百只雞,三四天時間死了上千只。羅紹為立即向黃定杰求助。
“幸虧有黃定杰,他來了之后不到一兩天,病情就控制住了。要是沒有他,幾千只雞很快就會死光。”羅紹為說。
后來,羅紹為還叫上羅紹彩和羅紹象兩兄弟一起養雞,把黃定杰當成他們養雞的守護神。如今,羅家三兄弟的養雞產業已經走上了正軌。
跟著黃定杰,我們到了潘興倫的養殖場。
“我養雞都是跟著黃定杰學的。沒有他的幫助,我不會這么順利地成功。”潘興倫說。幾年來,村邊的樹林下、村委會的辦公室、農戶家的養雞場,到處都是黃定杰傳授養雞技術的場所。
一路走來,黃定杰有很多的感觸,也有很多的收獲。
以前說話靦腆害羞、謹小慎微的他,現在跟誰都能侃侃而談,談合作社今后的發展,談貧困群眾觀念的轉變,談如何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培養更多年輕的林下養雞專家,談如何把八渡瑤族鄉的林下養雞事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帶領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在黃定杰的言傳身教和鼓勵下,兒子黃康俊選擇到廣西畜牧獸醫學校就讀,2019年7月,黃康俊畢業后在南寧實習,他要學習更為先進的養殖管理技術,為發展家鄉養殖產業培養更高水平的技術人員。
2016年以來,黃定杰用自己的熱情和辛勤汗水,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奏響了一曲動人的脫貧致富之歌。他從一個幾乎走投無路的貧困對象,一躍成為當地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帶頭人。
“是扶貧政策給了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政府的大力幫扶,才讓我恢復創業自信。我要用自己學到的技術,帶動周邊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黃定杰說,每個人活著的意義各有不同,謀生的手段也各有千秋,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謀生手段,都要做到心中有大局、有國家,都要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身邊的群眾多做有益的實事。
目前,百六村的養雞專業合作社存欄肉雞110萬羽,通過循環養殖,每年可出欄肉雞200萬羽以上,以每只雞純利潤4元計,年銷售總純利可達800萬元,參加林下養雞的養殖戶戶均增收達4.3萬元以上。
黃定杰說,目前的百六村,只有三戶群眾還在外出務工,其余都在家里發展產業,許多參與林下養殖的貧困戶,當年就已實現脫貧。
談起未來,黃定杰自信滿滿。他打算繼續擴大養雞的規模和品種。“能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我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希望鄉親們都早點脫貧奔小康,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紅旗漫卷“貧困”村
離開八渡瑤族鄉百六村,我和岑冉鑫來到同樣以林下養雞聞名的潞城瑤族鄉豐防村。
走近豐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口矗立的“百色市鄉村治理示范村”紅色牌子,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直達農戶家門口,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與周邊的翠綠交相輝映,三五成群的老人聚集在屋角或樹蔭下聊天。
“進到村里的城里人,都管我們這兒叫‘別墅村。”望著自家整潔的房屋,豐防村60多歲的村民李仕英滿臉的自豪。
“過去從沒想到,豐防村會發生這么翻天覆地的變化。”李仕英說。以前全村都是破舊的老房子,村里都是泥土路,現在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平整的水泥路修到家門口。
“只要不是農忙,我們每天都要出來轉轉。”一位30來歲的瑤族婦女說,“跳舞已不是城里人的專利,我們山村的農民也能跳。我們姐妹們都約好了,只要不下雨、不外出,每天晚上都來村部廣場,跳跳廣場舞、瑤族舞。”在村部廣場上,每天晚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村民群眾聚集。
豐防村黨支部書記梁少生介紹,豐防村位于田林縣西北部,總面積16.8平方公里,全村有4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127戶533人,以瑤、壯民族為主,其中,瑤族占92%;耕地面積2363畝,其中水田及旱田305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3%。多少年來,這里的村民住的都是簡陋低矮的房屋,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落后。
可如今的豐防村,家家戶戶小洋樓,干凈寬敞的庭院,整潔的硬化道路,房屋的旁邊綠樹婆娑,儼然一副舒展開來的環境優美、人民幸福的鄉村新畫卷。
一同采訪的岑冉鑫說,我們理想中的新農村,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了。
“脫貧攻堅這幾年,我們的村支書、村里的黨員帶領我們進行林下養雞,我們的駐村干部和后援單位支持我們發展林下養殖,調整產業結構,幫助我們脫貧致富。作為村民,我們對駐村干部和黨支部都很滿意。”村民陸少金說。
進入村部辦公樓,梁少生指著墻上整整齊齊掛著的“產業興旺紅旗村、生態宜居紅旗村、鄉風文明紅旗村、治理有效紅旗村、生活富裕紅旗村”五面紅旗自豪地說:“今年5月,我們村同時獲得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2019年度‘鄉村振興 爭創五旗活動的五面紅旗,是全市1872個行政村中,同時獲得五面紅旗的3個行政村之一。”
參觀完村部辦公樓,梁少生帶著我們沿著平坦的產業路,前往養殖大戶鄧保軍的林下養雞場參觀。
一路上,一排排標準雞棚矗立在坡地上,雞群在林蔭下悠然覓食,路邊板栗樹花開正盛,芒果綴滿枝頭,很快就可以采摘了。
在豐防村采訪,綠樹成蔭的大山,櫛次鱗比的樓房,歡聲笑語的人群,蓬勃發展的產業,都共同見證了這里的生機盎然。
村民鄧保軍正在養雞場里忙碌著。
“你別看鄧保軍個子瘦小,精明能干著呢。他是村里的黨員致富帶頭人,建有4個雞棚,年出欄6.5萬羽。他還負責到縣城幫助其他養雞戶拉飼料,進村的道路好了,一天可以拉3趟。僅運雞飼料一項,他一天的收入就有1000多元。”梁少生感嘆道。
在豐防村,像鄧保軍這樣的致富帶頭人還有不少。
26歲的梁艷妮,是在第一期黨員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示范點的帶動下,自發建設雞棚、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的第二期養殖戶。她的林下生態養殖點占地700多平方米,總投資10萬元,于2017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1月,已出欄肉雞7批,純收入25萬余元。
目前,梁艷妮是豐防村的入黨積極分子,又是村扶貧專干。她是豐防村黨支部“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兩委干部”的典型。
貧困戶李林軍夫婦曾經在廣東打工,老人和小孩只能委托親戚照顧。自治區紀委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龍啟倍了解情況后,積極爭取25萬元資金,與梁少生一起帶領村“兩委”干部幫助李林軍等4戶貧困戶建雞棚,讓貧困戶與村集體合作養雞。第一批肉雞出欄后,李林軍夫婦就分紅獲利2萬余元。
“感謝駐村工作隊和梁支書的幫助,現在我既可以在家照顧老人小孩,又可以賺到錢,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李林軍說。
豐防村發展林下養雞大獲成功,群眾見狀紛紛要求加入,產業“雪球”越滾越大,村民對駐村工作隊和支書梁少生也贊不絕口。
共產黨員立潮頭
談到過去,梁少生深有感觸地說,豐防村的養雞產業算是成功了,前來觀摩或是采訪的人,都共同見證了這個成功。
其實,當初項目起步和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發動群眾進行林下養雞,村里面沒有一個群眾支持,鬧喳喳的全是反對的聲音。
他們想的也不無道理。一是建設一個養雞棚需要投入幾萬元,很多群眾都拿不出這么多錢來,看不到成效他們也不敢貸款;二是以前從來沒有哪一戶進行過大規模的養殖,這是第一次,一個個沒經驗沒技術的,怎么養?三是即使養殖成功,銷路也是大問題,縣城和鄉鎮的攤位到處都是雞,我們養的賣給誰呢?
在群眾大會上,有村民嘲諷梁少生說:“你自己以前又沒養過雞,憑你一兩句話就能帶領我們發家致富啦,你說養雞就能養雞啦,這不是搞笑嗎?這是你在帶領我們病急亂投醫吧,萬一失敗了哪個負責?”
梁少生知道,祖祖輩輩住在這大山里的群眾,已經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維定式。他們的思想認識無法一下子轉過彎來。
“以前我們村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兼種的杉木、油茶、生姜就是一家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村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也賺不到多少錢,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在沒有看到養雞的成效之前,他們不敢冒險試水。”雖然群眾百分之百反對,但梁少生并沒有因此放棄。
針對群眾的疑慮,他一步步地加以解決。
一是資金問題,群眾手里沒有那么多錢,梁少生與時任駐村第一書記潘聰聰商量,積極向后援單位自治區紀委反映,得到了自治區紀委的大力支持,承諾只要農戶進行養殖,自治區紀委均給予每戶2~3萬元的資金資助;二是技術和銷售問題,他請來養雞公司實地考察商談合作,由公司提出前期意見,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和解決肉雞的銷路問題。
為了用事實打消群眾的疑慮,梁少生決定自己先上。
他動員和帶領村里的7名黨員,大張旗鼓搭建雞棚,引進雞苗,在公司的指導下開始養殖。
事實證明,豐防村大規模開展林下養雞的決策是正確的,有了技術和銷售的保障,7名黨員帶頭試水的第一批養殖大獲成功。
原先持觀望態度甚至強烈反對的群眾,都紛紛加入進來,養雞的規模很快就提升上來了。梁少生說,這就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取得的成效。
“這幾年我去廣東打過工,回家種過玉米、養過鴨,可做來做去,還是覺得林下養雞效益比較高。我今年開始養雞,上半年出欄了一批,賣了3萬多塊錢,下半年我還可以出欄一批。”貧困戶石勝權說道。
經過幾年的發展,豐防村參與林下養雞的養殖戶從7戶增加到了53戶,占全村戶數的42%。其中有27戶貧困戶,通過自主養殖或投入資金、勞力等方式參與養殖并脫貧出列。
豐防村里說豐年
2016年前,豐防村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村集體經濟白紙一張。
人們常說,“手中沒有米,叫雞雞不理”,村集體沒有資金,如何能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為此,實施脫貧攻堅以來,豐防村黨支部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列為全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為了選擇適合本村條件的村集體經濟項目,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深入屯組摸底調查、了解情況,還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借鑒經驗,最后形成了統一意見:林下養雞在村里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村集體經濟也可以發展林下養雞。
在確定項目以后,同樣面臨資金和場地問題。豐防村支部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和黨員大會,在解決項目資金、場地選址、落實管理人員、決定合作方式等問題上集思廣益。
“既然決定了,再多的困難也要迎難而上。”那段時間,梁少生幾乎跑遍了全村所有的農戶和他們的山林地塊。有的農戶愿意出租土地,可是梁少生到山地一看,離主干道太遠了,不合適。
為了尋找場地,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多次上山甚至跑到鄰村的地界尋找場地。同時在群眾中廣泛宣傳,希望有群眾能主動向村委推薦場地或與村委合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10月,一名渭臘屯的群眾找到梁少生,說他愿意和村集體合作養雞,并且認為他家就有一塊地適合建設養雞棚,請村支書過去實地看看。
得到這個消息,梁少生馬上帶領村“兩委”去查看。看后大家都認為可以,并且認為這名群眾忠厚老實,可以與他合作。
場地和合作人員落實后,村委會馬上著手解決資金。經向后援單位報告,爭取到10萬元資金建成了一個占地1200平方米的養雞棚,每批可養殖15000羽肉雞。
2019年4月,第一批肉雞出欄,村集體獲得15000元分紅。隨后繼續擴大規模擴建了2個養雞棚,每批可養殖肉雞45000羽。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2261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15000元。
豐防村林下生態養殖肉雞已成功打造成為田林縣“黨建引領,因村制宜,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產業示范點,為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道路。2019年,全市在1872個行政村中開展“鄉村治理紅旗村”評比,豐防村同時獲得了5面紅旗。
“我們村以林下養雞為主導產業,以油茶、杉木、玉米、砂仁、生姜等為輔助產業,全村實現‘3+1特色產業全覆蓋。”梁少生說。目前全村共建雞棚67個,帶動53戶農戶從事養殖,其中貧困戶(含2014、2015年退出戶)27戶,2019年底出欄肉雞近70萬羽,年純收入300余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養雞棚3個,每個雞棚每批養雞15000羽,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00元,預計2020年村集體養雞獲利超過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