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杭
“我不相信命運,再苦再難,只要我們努力拼搏,總會有成功改變命運的一天。”
徐道陽在高龍鄉高郭村脫貧攻堅大會上發言時說,“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最終決定自己命運的,還是我們的雙手,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們的幸福生活全靠我們的雙手去努力創造!”
幾年前,高郭村就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組織村民合作社大會討論,干部群眾一致提議在徐道陽種植的3畝火龍果的基礎上發展火龍果產業,打造高郭村火龍果聯營種植示范基地。
項目實施以來,全村發展火龍果種植戶5戶,種植面積達40畝,徐道陽一戶就與村集體合作種植火龍果15畝。徐道陽也被高郭村村民合作社聘請為高郭村火龍果基地的技術顧問,指導其他農戶種植火龍果,成了村民合作社的土專家。
2012年6月9日夜,悶熱的天氣讓人無法入眠,隨著一聲尖嘯穿過小村的夜空,一個少年從徐道陽家跑了出去。“還是發生了。”從床榻上被驚醒的徐道陽眼淚奪眶而出,他急匆匆穿上衣服,望著兒子徐猛出門的方向,追著身影喊道:“孩子別怕、別跑,爹來接你回家。”
“還好她姐姐沒事,”說起家里面的情況,徐道陽心里有一絲欣慰,“醫生說他娘的病可能會遺傳,這個是間歇性精神障礙,如果患病,病根子去不了,只能吃藥控制,不吃藥就容易發病。”
高龍鄉高郭村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的云貴高原邊緣地帶。1990年,徐道陽還是20歲的年輕小伙,經親戚介紹從云南麻栗坡縣到高郭村石場打工。之后又經人撮合,跟本地姑娘陳英玲結婚,安了家、扎下根,生下一子一女。
“孩子他娘發病那年,大女兒在上中專,兒子還在讀初一,為了供孩子讀書,我在貴州打工。有一天,我接到妻子電話,說我留在家里面的三千多塊錢不見了,不知道是弄丟了還是被偷走了。當晚就接到親戚電話,說孩子他娘精神病發作了。”說到此處,徐道陽非常后悔,如果自己不外出打工,家里的錢可能就不會丟,就算錢丟了,只要自己在身邊,妻子可能就不會受到太大刺激引發這一疾病。
“三千多塊,錢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夠我幾個月的工錢了,我們一家人住的還是泥墻房,本想著攢下錢來蓋房子的,錢丟了給妻子的壓力太大了。”
此后,妻子的間歇性精神病每個月都會發作一兩次,徐道陽只能辭去工作回到家照顧妻兒。
“存下的錢不夠給妻子看病買藥,堅持不了半年就花完了。困難是困難了點,但總歸家人都還在。”因為要照顧妻兒,自己不能出去打工掙錢了,即使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他仍然保持樂觀。“本來就是農民,既然出不去,那就在家當農民,把農民當好,相信同樣會有出路。”
可農村的現實卻讓決心一輩子把農民當好的徐道陽沒法省心:“村里面田里種稻谷、地上種玉米,家里面就那么幾畝田、幾十畝地,怎么經營才會有出路?當好農民不能光靠力氣,還得多動腦子,光種莊稼是餓不死,但也富不起來。地上什么值錢就應該種什么。”為了還債和擺脫貧困,老實本分的徐道陽知道,不能就這么老實本分地種莊稼。小學畢業的他狠心買了一部智能手機,開始學習上網,學習別人的致富經。
藍莓、仙人掌、水蜜桃、皇帝柑……徐道陽在網絡上摸索著別人成功致富的門路,想方設法聯系種植企業、種植大戶取經,購買種苗,并留出了自家3畝地進行試種。一段時間,徐道陽成了高龍鄉郵電所的常客,每次收到公司寄來的種植技術材料他都如獲至寶,認真學習研究,回到家就鉆到自己的試驗田對比著實驗。
由于高郭村的地理條件、土質、氣候等原因,徐道陽試種的水果雖然沒有重大失敗,但是效益并不理想。
“多年的搗鼓,也沒見比種莊稼好到哪里去。”有的村民見他整天耗在地里面,收成卻不見增加多少,甚至起哄道“還不如老老實實種糧食”。
給妻子治病背了一身債,在家里搞試種久久不見成功。“總有一樣適合我們種,只要學好技術,就會闖出路子。”徐道陽沒有氣餒,他堅信知識就是力量。大女兒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中專畢業就去廣東打工。兒子上初中以來,學習成績在高龍中學名列前茅,成為家里的新希望。
然而,2012年6月9日,就在中考前兩個星期的一個夜晚,兒子也犯病了,徐道陽心中的希望破滅了。
徐道陽東一家西一家地借錢,背著沉重的債務,帶著兒子到百色看病。2013年,隨著兒子病情加重,徐道陽只能帶著妻兒到廣東東莞務工的女兒那里看病。此時,一家人已舉債十幾萬元,徐道陽在廣東不得不重新開始自己的打工生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徐道陽對這次廣東之行感慨萬千,這是他第一次真正走到大城市去。“大城市的大超市里面什么水果都有。”
“這種水果一斤6塊錢,長得比其他水果奇怪,一個有差不多一斤重了。”超市里面一款水果引起了徐道陽的注意。“看上面的標簽才知道叫火龍果。”
正好,徐道陽一家人租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個農業公司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網上搜索了解到火龍果產量高、效益好,徐道陽回到住處后顧不上吃飯,就前往火龍果基地一探究竟。
農業公司門禁嚴格,外人進入十分不易,徐道陽就向火龍果基地提出免費到基地務工,只要能讓他進入基地一起學習種植技術就行。
這一招還真靈。就這樣,在廣東給妻兒治病的半年時間,徐道陽起早貪黑兼做兩份工,一邊在布料廠上班,一邊是兼職到火龍果基地免費做農活。
“在基地里面學習、干活,就像是自己上了一次農業大學一樣。”提到這半年的經歷,徐道陽總是樂呵呵的。
帶著妻兒看病結束回到家鄉,徐道陽馬上又鉆到地里面,把剛學到的技術立即活用起來。由于缺乏資金,僅有的借款全部用來買火龍果苗,沒有水泥樁,就到山上砍竹竿做火龍果樁;沒有錢買化肥就幫村里的各家各戶清理豬糞、牛糞、沼氣池,討要農家肥;煉山、砍草、打坑、栽樁、種苗,一切都靠自己的雙手。終于,3畝試驗田全部種上火龍果。2015年底,徐道陽的火龍果試驗田成功了,當年掛果5000多斤,年收入近2萬元。
“2015年,田林開始搞精準扶貧以后,黨和政府鼓勵我們發展產業,不僅我的火龍果享受了產業獎補,我還和縣里面的和平糖廠簽訂協議,種了20畝甘蔗,兩樣加起來,我一年就有7萬元的收入。”說起精準扶貧,徐道陽滿臉興奮。“2016年,黨和政府給了我家危房改造的指標,原來的泥瓦房也打掉了,起了兩層半的樓房,我老婆和兒子也辦了慢性病卡,看病就醫有了保障,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家才渡過難關有了今天。”
徐道陽成功脫貧了,他自力更生的脫貧故事也成為村里面脫貧群眾學習的標桿。每逢開群眾大會,駐村工作隊和村委干部都會向貧困群眾介紹徐道陽的脫貧故事,鼓勵大家不等、不靠,奮發努力、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