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以光
從縣城環球大酒店出發,沿著進城大道西行約2公里,便能看到左側河對面一棟棟灰白相間、整齊有序的樓房,樓房朝外的山墻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等大紅標語格外醒目。庭院布局錯落有致,綠化帶草坪、宣傳欄布局完善,居住條件與其他商業化居住小區相差無幾。
2020年入秋,筆者來到距田林縣城僅2公里的易地扶貧搬遷百花寨安置點,對入住的貧困群眾進行采訪。
蒙啟成:搬出“草窩”住“金窩”
百樂鄉板干村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蒙啟成,搬遷前的家是村里唯一低矮破舊的土坯房,新家卻在龍灘庫區新建的搬遷地新集鎮——百樂鄉政府所在地。
2018年下半年,板干村村委會干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員到村民小組動員群眾易地搬遷。蒙啟成特別糾結,想了整整三個月,這是他一生中最難的一次選擇。
蒙啟成說:“入贅到這家二十多年了,有過窘迫,有過后悔,也有過驕傲。”
何來窘迫?蒙啟成是百樂鄉板干村青龍瑤寨人,為人和善,憨厚老實。22歲那年,他上門到這戶人家,家里有一位啞巴母親和比他小1歲的妻子。剛到這個家,低矮的泥土房,家里四壁空蕩,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面對如此清貧的家,蒙啟成沒有怨言,他早出晚歸,與村里人一樣上山種玉米,下田插秧苗。由于家里實在困難,沒有多余的錢購買化肥農藥來施田肥地,每到收獲季節,他家的糧食產量總是很低,只能勉強維持一年的生計。
婚后第二年,大兒子出生了。蒙啟成喜憂參半,喜的是孩子的到來讓一家人其樂融融,憂的是家庭的困難讓孩子的營養跟不上,愧對孩子。為增加家庭收入,每年農忙季節結束,蒙啟成就深入茂密的瑤山深處去挖草藥,妻子再將草藥根烘焙制干,待到趕集日挑到集市上去賣,貼補家用。婚后第4年,家里又添了一位小公主。勞力少、人口多,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生活極度困難。蒙啟成更加努力勞作,原本不會做工程建筑的他,跟著村里建筑隊在工地里挑沙搬磚,辛苦掙來的錢全部用來養活家人。
天有不測風云。2016年春季學期,蒙啟成讀小學的女兒不慎從床上跌落下來得了腦震蕩。他輾轉了幾家醫院給孩子治療,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讓孩子休學在家養病,孩子的傷病無疑給蒙啟成帶來了更大壓力。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次年,他的兒子患急性肝炎,送到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家里兩個孩子接連生病,讓這個本來就非常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變得越發艱難。為治好孩子們的病,蒙啟成借了親戚朋友不少錢。雖然困難重重,但他咬緊牙關,勇敢面對窘迫的生活。
何來后悔?蒙啟成沒有進過學校,只上過一晚的掃盲夜校。正是這個緣故,他渴望讓孩子們多讀書。可貧困家庭供孩子上學談何容易。兒子讀到初中,女兒小學沒有畢業,家里已沒有多余的錢同時供兩個孩子讀書了,只好讓大兒子的學歷定格在初中。蒙啟成說:“這是我一生最后悔的事情。”
何來驕傲?雖然因學因病致貧,但蒙啟成憑借放養牲畜、參加建筑工作等增加收入,使他的女兒走上了求學之路。后來,他的女兒被百色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錄取,現在依然在校就讀,這是令蒙啟成最驕傲的事,也算彌補了他一生的遺憾。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這是農村人的傳統觀念。在選擇搬遷還是留下來居住的時候,二十多年的艱苦歲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經過多次動員,蒙啟成最終下定決心,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子孫后代著想,同意易地搬遷。
搬遷入住的日子等來了,蒙啟成穿上最新的瑤族服裝,五口之家分得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套房。面積不算大,但使用功能齊全,有四室一廳一廚兩衛。蒙啟成說:“家里購買了新床架、新被子,新電視機、電飯煲、電炒鍋,桌椅板凳等設備。養殖產業還享受國家補貼的‘以獎代補資金。”
蒙啟成搬遷后體會到了進入集鎮生活的好處:醫院就在家旁邊,看病十分方便;每天插上電飯煲,再去市場買菜,茶余飯后還能享受到不一樣的文化生活,真正感受到從“草窩”到“金窩”的巨大變化。
站在窗前,透過明亮的玻璃窗,對面的山正好是蒙啟成回瑤寨老家必經的青龍坡——他在那條路上已來回走了三十多年,不通公路之前下山步行兩個小時,上山需要三個小時。公路修通后,往返只需一個小時。
鄧麗萍:生存條件變模樣
“這可比我們之前村里的條件好多了,生活方便,孩子上學方便。”田林縣易地扶貧搬遷百花寨安置點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鄧麗萍由衷感嘆。
田林縣易地扶貧搬遷百花寨安置點交通便利,周邊還有城市綜合體、縣第五幼兒園、縣中醫院等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
鄧麗萍一家原來在田林縣八渡瑤族鄉那拉村那拉屯,家里4口人擠在一間破舊的泥墻房,一家人靠丈夫幫別人開車維持生計。2018年,丈夫患上了嚴重的腎病無法外出打工。同年,大兒子也患上腎病綜合癥,經多方治療病情緩解,回家用藥治療。家庭生活困難、住房條件差、病人比例重的客觀現實,讓鄧麗萍一家成為田林縣較為特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類型。為解決鄧麗萍一家的特困現狀,鄉黨委政府將鄧麗萍一家納入易地扶貧搬遷戶對象,并于2019年安排到易地扶貧搬遷百花寨安置點入住。同時,鄧麗萍也進入到縣城百花寨安置點附近的縣第五幼兒園做后勤工作,每月有1400元工資收入,小女兒跟在她身邊上幼兒園。生活的巨大變化,讓鄧麗萍臉上露出了以往少有的光彩。
“原來在村里住,大家習慣在院子、后屋堆放雜物,過來之后因為東西放不下,樓道里就出現雜物零亂堆放的問題。”社區負責人介紹,雖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但是不少村民還保留著原來到處堆雜物的習慣。
從村民到業主,轉變生活習慣不容易,需要主動引導他們融入城鎮的小區管理。樂安社區組織開展感恩勵志宣講等多種類、多形式的活動,引導群眾改變生活習慣,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村民已慢慢習慣了業主身份,自覺遵守小區的管理規則。無雨的傍晚,小區前面的活動廣場異常熱鬧,不少村民在跳廣場舞,在步道上散步鍛煉的人絡繹不絕。
肖德偉:租房開家按摩店
肖德偉年幼時雙目失明,屬于視力殘疾一級,原家住田林縣高龍鄉達堯村那保屯,2015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田林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他主動報名要求搬遷,一家4口于2017年正式搬遷入住百花寨安置點。
搬遷入住后,肖德偉便與妻子商議,在縣城租兩間門面。他利用自己所學技能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雇請了3名殘疾員工。肖德偉說:“一年下來,除去員工工資等成本開支,自己還有幾萬塊錢的收入,節約一點剛好夠一家人的開銷。非常感謝黨的好政策,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夠在縣城安家立業,是政府讓我們能夠在縣城住上大房子,以后我們要堅持靠自己的雙手,把一家人的日子過好。”
肖德偉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業,以殘疾之身為其他貧困人口創造就業崗位,帶動他人一起靠自己的雙手增收脫貧。這正成為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就業脫貧的榜樣。
總目標:“穩得住”才“能致富”
縣精準脫貧攻堅戰易地搬遷專責小組的同志介紹,幾年來全縣共完成安置房建設2280套,完成搬遷入住2280戶9796人,搬遷入住率100%,并投入1.1億元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資金解決就業,確保搬遷戶有產業覆蓋,有就業保障。
截至2020年,全縣選聘536名產業發展指導員,為搬遷戶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投入近7000萬元在浪平、百樂、舊州、八渡、定安、八桂、六隆等7個鄉(鎮)安置點,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發展后續產業,如浪平鎮姬松茸產業覆蓋搬遷貧困戶145戶,吸納搬遷戶勞動力200余人在基地務工;百樂鄉500畝柑橘特色產業覆蓋百樂新吉安置點搬遷戶85戶372人;六隆鎮柑橘特色產業100畝、油茶園240畝覆蓋六隆安置點搬遷戶73戶341人,每戶1.3畝柑橘和3畝油茶;舊州鎮安置點260畝芒果產業覆蓋安置點搬遷戶100戶416人,戶均2.6畝芒果產業;八渡瑤族鄉福達安置點租地500畝種植砂糖橘覆蓋八渡福達安置點和八頭安置點共104戶530人;定安鎮東六澳洲堅果3000畝基地,落實450畝作為安置點后續產業,覆蓋搬遷戶147戶帶動200人就業;八桂瑤族鄉安置點100畝柑橘配置給49戶搬遷戶。同時以飛地扶貧模式,將潞城2600畝油茶基地配置給縣城百花寨安置點640戶、潞城安置點73戶共713戶搬遷戶,每戶3~4畝油茶產業覆蓋;舊州平林1758畝芒果基地配置給利周平坤安置點35戶、利周百達安置點42戶、浪平安置點224戶、舊州安置點100戶、平塘安置點84戶、福達安置點59戶、八桂安置點49戶共493戶搬遷戶,每戶3~4畝芒果產業覆蓋。
此外,縣政府投入3000多萬元在樂里鎮、利周瑤族鄉、浪平鎮、潞城瑤族鄉、舊州鎮、定安鎮、六隆鎮、百樂鄉、平塘鄉等建立扶貧車間12個,引進企業進駐,發展電子、針織、民族刺繡、八渡筍、姬松茸、種桑養蠶等產業,吸納搬遷戶勞動力就業1000余人;統籌開發公共服務管理員、保潔員、治安員、村務協理員、水電工等一批扶貧公益性崗位給無法轉移就業的特殊脫貧家庭成員;舉辦27期易搬點職業技能培訓,惠及搬遷勞動力5000余人,實現4778人穩定就業;提供創業擔保貸款,鼓勵自主創業就業;對31戶無勞動力的弱勢搬遷戶家庭落實A類低保政策給予兜底保障;安置點638戶搬遷戶家庭中有在校學生623名,其中學前教育69名、義務教育階段387名、高中以上167名,全部由縣教育局安排就近入園入學。以上措施,以套餐式服務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實現了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致富的愿望。
數據表明,田林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數為9764人,其中,縣內完成集中安置1732戶7556人,分散安置164戶603人,跨區域搬遷百色深圳小鎮386戶1609人。截至目前,實際完成搬遷安置9768人,完成搬遷任務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