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森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幾年來,田林縣每年168名第一書記駐鄉村、辦實事、解難題。他們奔走在壯鄉瑤寨,振興產業帶民富,建廠鋪路解民憂;他們帶來資金、帶來技術、帶來真情,幾年如一日汗灑大山、印留農家、情暖民心,在田林廣大鄉村展示了他們的擔當情懷。
江見:跨越八百公里的“約會”
2021年初春,我們迎著明媚春光,驅車前往田林縣高龍鄉新寨村,采訪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駐村第一書記江見。
新寨村村部辦公室一樓綜合服務中心,掛有一面百色市“產業興旺紅旗村”的錦旗。2018年初,自治區紀委監委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時,江見主動請纓到田林縣駐村,從此在新寨村一駐三年。
在新村村部,江見和我們聊起他第一次到田林以及來新寨村駐村的情景。
2018年3月18日,江見第一次來到田林縣。因為要參加為期半個月的選調生培訓,當天沒有進村,而是先回南寧參加培訓。
初次進村是2018年4月5日,下午兩點多,江見乘坐村支部書記張宇生的汽車從田林縣城出發,沿著馱娘江邊的二級公路一路向西,經過定安洞洋大橋后,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爬行,到高龍鄉政府時已經四點多了。到第一書記辦領取了機關黨委提前準備好的被子、床單等日常生活用品,隨即前往新寨村。
半個多小時后,終于到達新寨村村部所在地新寨屯。下車后先去看了老村部,是一棟二層的小樓,占地面積不到50平方米,里面除了兩張破舊的辦公桌和1臺電腦,沒什么像樣的辦公設備,二樓只有一張木床,里面全是亂七八糟的雜物,連廚房、衛生間都沒有,吃住成了大問題。張支書說新村部正在建設中,暫時只能在舊村部辦公,人可以住在張支書家里。
江見說,雖然駐村前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環境,心里的落差還是不小。
當天晚上,張支書召集村“兩委”成員在他家擺了一桌,作為接風并介紹大家互相認識。村“兩委”干部很熱情,都給他敬酒。當天晚上因為第一次喝“土茅臺”,不知酒力深淺,加之村“兩委”干部盛情難卻,三大碗后他直接喝醉了。
在駐村日記里,江見寫道:駐村第一天,喜歡上了這里的山川,同時也感受到了這里的偏僻和閉塞。聽村干部講,上一任第一書記周書記很優秀,為村里修路、建水柜,發展油茶產業,做了很多實事。我感到自己肩上責任重大,兩年時間很短,要向周書記學習,多做實事,爭取兩年后村里又有新變化。
江見坦言,剛來新寨村的第一個月,他還沒有明確的工作方向,隨著每天白天入戶走訪,晚上寫駐村日記,慢慢地,他的本子上記滿了村干部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工作目標也逐漸明朗。
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新村部盡快投入使用,解決最基本的生活及辦公問題。新村部還未驗收,連一張凳子都沒有,更沒有水電設施和網絡信號。盡快建好廚房、洗澡間、購買一批辦公設備也是當務之急。
沒有錢怎么辦?江見找到后援單位,很快爭取到資金8萬多元,接通了水電及網絡,購買安裝了辦公及駐村所需的常用設備,9月初就組織村“兩委”干部和工作隊員入駐新村部辦公。
江見說,雖然張支書家一直對我很好,專門騰出最好的一間住房,但是畢竟人家也是一大家人,日常生活上還是很不方便,比如支書的母親每天只吃兩餐飯,早餐要等到十點多,而我們七點多起床就要吃早餐了。不過現在想起來,真的非常感謝張支書,駐村最初半年,和他們一家人朝夕相處,吃、住、勞動在一起,這是一份特別的經歷和收獲。
離開村部,我們跟隨江見去了渭洛屯甘蔗地。
摩托車在渭洛屯彎彎曲曲的產業道路上行駛。七八公里產業路,路邊斜坡上全部種上了糖料蔗。村干李城說,他家的一片糖料蔗將近20畝,按照平均一畝產6噸,一噸500元來算,產值可達6萬元。
新寨屯的產業路全長4.5公里,投資98.8萬元,去年已全線貫通,幾乎連通了該屯近3000畝山林。2018年,江見駐村后不久,新寨屯群眾就提出要修通產業路。2020年初,資金到位后,由田林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走完招投標程序組織施工。
施工過程中遇到了雨水多易塌方、坡度大施工困難以及部分群眾不支持、不配合等困難。江見和村干部一起組織群眾開會,讓屯內有威望的鄉賢出面協調,多次去施工現場幫助施工方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到去年12月,4.5公里產業路全線貫通。屯里殺了一頭大肥豬,一起慶祝多年的產業路夢想變成現實。
“產業路通了,農民去自家的林地做工就容易多了,以前沿著羊腸小道步行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騎摩托車幾分鐘就到了,偏遠的荒山瘦土都能種上杉木、油茶,產業護理和出賣運輸都方便多了,群眾受益很大。”江見說。
除了產業路,新寨村這兩年還實現了屯內硬化道路全覆蓋,全村217戶,家家門口都通了水泥路,以前平塘屯一遇雨天,道路泥濘不堪、凹凸不平積水嚴重,短短兩百米都要走10來分鐘,行人路過一身泥,連摩托車通行都很困難。江見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及時向后援單位匯報,共爭取資金80多萬元,分兩期施工。2020年4月,終于實現平塘屯45戶家家通硬化路。
平塘屯村民向良秋說:“現在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出行更方便了,即使是下雨天,路面上也是干干凈凈,不像以前,房前屋后豬糞、雞糞到處都是,屯內環境衛生也更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亂丟亂倒垃圾了,雞鴨也都圈養起來了。”
除了完善基礎設施,江見對貧困群眾也是傾情幫扶,確保全村剩余6戶20人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已脫貧戶不返貧。
江見說:“駐村后新寨村還有6戶20人尚未脫貧摘帽,他們要么是聾啞殘疾人,要么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缺少勞動力,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幫助他們脫貧是我心中一直以來最大的愿望。”
他結對幫扶的渭洛屯李榮一戶,夫妻都是啞巴殘疾人,還有兩個小孩正在讀書。李榮以前比較懶,還喜歡喝酒,常常喝醉酒弄得家里雞犬不寧,孩子讀書沒生活費了也不管不問。妻子見家里都揭不開鍋了,實在不像樣,就跑回云南娘家住。2018年以來,江見看到種植糖料蔗的效益不錯,就幫他們家申請了產業獎補,動員他弟弟帶著他種植糖料蔗10余畝。2019年,李榮的糖料蔗收入3萬余元。看到他家伙房太簡陋,雨天屋里都是水,江見就找愛心人士,申請到2萬多元幫助他新建了廚房。2019年底,他家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李榮妻子楊合怡是云南戶口,一直沒能享受低保,江見就開車帶他們到云南省富寧縣將戶口轉過來,幫助辦理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還帶他們到縣里補辦了結婚證。現在,李榮也變得勤快了,兒子考上了田林高中,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弄庭灣屯貧困戶楊昌明家有三個女兒,都在義務教育階段,雖然有寄宿補貼、營養餐等政策,但他妻子常年有病不能做工,還有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家庭負擔依舊很重。江見主動向后援單位匯報,積極爭取愛心助學款,幫助他女兒楊夢涵爭取到9000元,每年資助10個月,每個月資助300元,由田林縣教育局分三年按月發放,幫助她讀完初中。類似這樣的愛心助學,江見共申請了14.3萬元,累計資助貧困生16人。
弄庭灣屯坐落在一個陡峭的山槽里,四面都被鄰屯村莊包圍著,耕地少得可憐,是新寨村產業發展空間最小的村屯。江見駐村后,與前任第一書記一樣,積極引導群眾外出務工增收,脫貧攻堅五年來,該屯一半以上農戶買了私家車,成為新寨村明星屯。
楊昌順全家7口人,兩個老人三個小孩,以前他家連飯都吃不飽。江見駐村以來多次入戶動員,安排勞力外出務工,鼓勵種植糖料蔗,幫助申請產業獎補,幫助申請愛心助學款6000元。近兩年,他夫妻倆一邊在南寧做鋼筋捆扎工,一邊看準農時回家種甘蔗,年收入達8萬元,家里房子裝修了,去年還買了私家車,女兒楊靜也以優異成績考上百色高中。
江見說,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幾年來,新寨村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群眾發展杉、糖料蔗、油茶和養豬等“3+1”特色產業。2020年,全村糖料蔗種植面積3500畝,總產值近600萬元,帶動貧困地區群眾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5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3000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66萬元。
2018年以來,江見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群眾以土地入股分紅,同時在油茶基地建設、生產中優先聘用他們做工,先后有近30戶群眾在平愛屯新種油茶約600畝。平愛屯董澤華告訴筆者,他是2015年退出戶,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江見鼓勵他新種油茶20畝,土地入股種油茶40畝,除了茶果收入,每月還能得到一筆油茶管護費。
2018年以來,江見帶領村“兩委”干部多次到凌云縣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幫助村里爭取到30萬元專項資金,組織新建了800平方米蠶棚,并動員5戶群眾種桑30畝。剛開始他們都不看好養蠶項目,村民羅道海簽了合作協議后又反悔,江見就親自帶他去凌云縣購買蠶具、學習技術,每天都跑到他蠶棚去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克服了傳染性蠶病、氣溫不夠穩定、桑葉供應不上等困難后,2019年10月初,羅道海試養的第一批2張蠶種收獲蠶繭150公斤,收入4000余元。
為解決農作物銷售難題,江見和兄弟村一起向后援單位及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引進了一個集農作物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品加工廠,充分利用當地生姜、油茶、八角等農副產品質量優、產量大的優勢,打造一條完善的產業鏈。加工廠于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投產使用,預計將帶動當地50戶以上群眾就業增收,同時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將增加10萬元以上。
江見在新寨村駐村期間,打造了一張張靚麗的名片。名片的后面,凝聚著他的汗水和心血。
新寨村是百色市西部、毗鄰云南省的高寒山區,江見的愛人卻常住800公里之外的桂林市。2019年底,江見的愛人已有身孕,但因脫貧攻堅責任重,江見經常一個多月才回家一次。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春節假期還未過完,江見就趕回新寨村,組織黨員先鋒隊,連續50多天駐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雖然懷著對家人的牽掛和愧疚,但是駐村滿兩年的江見沒有要求按期換班,而是選擇再堅持一年,一直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駐村三年,我覺得虧欠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特別是妻子和剛滿半歲的寶寶。如果沒有他們的默默支持和奉獻,我也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也不可能成為田林縣唯一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殊榮的駐村干部。現在即將收隊了,回去之后要盡可能地多花點時間陪伴他們,同時我也會一如既往地關注新寨村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
告別江見時,筆者從他的眼神里讀到了他對事業的熱情、執著和面對艱難不退堂的堅毅,以及對高寒山區新寨村的依依不舍。
謝榮師:改變“石山旮旯”的情懷
2020年,立秋節令剛過,我們來到田林縣浪平鎮弄陀村采訪駐村第一書記謝榮師。
弄陀村是深度貧困村,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的嚴重石漠化地帶,距離縣城雖只有72公里,但部分路段屬于岑王老山腹地穿行的狹窄公路。全村耕地面積976畝,轄17個村民小組,共397戶170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4戶845人。截至2019年末,累計實現減貧189戶829人。
2018年3月20日,是謝榮師在弄陀村上班的第一天。
從田林縣城出發,30公里后翻越廣西第四高峰岑王老山。車子沿著山路盤旋而上,一個個曾在頭頂上的小村莊,慢慢地退到了腳下。汽車在岑王老山腹地九曲十八彎的陡峭山崖中行駛,一處處“滑坡地段,快速通過”“連續拐彎,注意避讓”的黃色警示牌,讓初到者面對云蒸霞蔚的無邊蒼翠卻無暇欣賞。
“第一次坐車來浪平的人,一路上眼睛都睜得大大的,比我開車的還緊張,扶著的車把手常被手心的汗浸濕,一下車就嘔吐。你居然沒有暈車嘔吐。恭喜啊,來浪平不暈車不嘔吐的大概只有10%。”司機詼諧地對謝榮師說。
到達弄陀村村部,映入眼簾的是一棟簡陋的二層辦公樓和一排破舊的平房,房前屋后長滿了雜草。
謝榮師拎著行李走進村委會,村支書伍玉長帶著村干部熱情地將他迎進二樓會議室,村干部圍坐在老式辦公桌旁,墻上的制度已褪色得看不清內容,老舊的電器安靜地待在角落,山風不時地拍打著窗戶“啪啪”作響。
幾天后,他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里的黨員、小組長和群眾代表都來了。原本窄小的會議室一下子就被擠得滿滿當當,有些代表不得不坐到室外走廊上開會。這讓謝榮師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會上臨時決定與代表們討論舊村部的翻修事宜。代表們一聽要翻修舊村部的消息,都積極地建言獻策。
坐在一旁的村支書伍玉長回憶:當時謝榮師書記向上級申請25萬元幫扶資金,自己設計裝修圖紙并親自監工,兩個多月后配齊了各個功能室,添置了一批辦公設備,有效改善了辦公環境。
離開村部,我們隨著謝榮師入戶采訪。在車上,謝榮師指著前方雖然崎嶇但已硬化的道路,和我們聊起駐村后第一次下屯的驚險情景。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謝榮師開著私家車載著村干部和工作隊員到弄西屯入戶。
剛開進通屯路,車子便開始劇烈地顛簸,轉過幾個回頭彎后開始爬坡,剛爬到半坡車子就打滑了,輪胎濃烈的焦糊味透過車窗吹了進來。此時,刺耳的汽車轟鳴聲在空曠的山谷回響,路的上方是峭壁、下邊是懸崖,稍有不慎便會墜入山澗。謝榮師緊張得手心冒汗,幾次半離合沖刺終于爬上了山坡。
“過后我才知道,當時全村就只有一條硬化路通村部,其余通屯路都是狹窄陡峭的砂石路。”謝榮師介紹,幾年的脫貧攻堅戰,弄陀村的通屯道路全部硬化了。
車子在崎嶇山路蜿蜒前行了十多分鐘,我們便來到弄西屯。
剛靠近吳再謀家,正在門口打掃衛生的小女孩吳艷金看到謝榮師從車子里走下來:
“叔,你過來了,我爸在屋里。”
“小吳,你的暑假作業寫完沒有?有什么不會的嗎?要叔幫忙不?”
“謝叔,題目不太難,我自己可以完成。”
吳艷金父母早年離異,姐弟三人跟著父親吳再謀一起生活。吳再謀常年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只能找到一些簡單的體力活,微薄的收入使這個一家四口的單親家庭入不敷出。
謝榮師了解到情況后,四處聯系愛心人士,最終找到區聯社百色辦事處的愛心黨員開展扶困助學活動,與吳艷金結成幫扶對子,每月資助在校的生活費直至完成學業。
離開吳再謀家,村支書伍玉長告訴筆者,謝榮師專門向區聯社申請了經費,在重要節日對村里的特殊人群開展專項慰問,給貧困學生送文具,給困難黨員送關懷,為特困群眾送物資。
69歲的譚義忠,是弄陀村上長垌屯村民,家中只有他和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平時就靠譚義忠種些農作物、養些禽畜過日子,生活十分困難。謝榮師多次走訪,與幫扶干部一起幫助其兒子譚正位辦理殘疾人認定手續,并與村“兩委”商議,幫助譚義忠申請A類低保,譚義忠一家子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每逢節假日,謝榮師專程帶上慰問品去看望譚義忠,去年為降低“非洲豬瘟”帶來的損失,謝榮師給譚義忠送去了30羽雞苗。
伍玉長說,全村194戶貧困戶,謝榮師戶戶走訪到位,還詳細記錄下每一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對非常困難的群眾還特別備注,方便以后重點走訪慰問。
站在弄陀村1065畝油茶基地,滿山綠意盎然的油茶林讓人心曠神怡。謝榮師告訴筆者,因剛種植的油茶需幾年才能產生效益,當年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如何改變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現狀?謝榮師把目光投向了光伏產業。為此,他一方面到外地實地調研光伏電站的建設、運行和收益情況,一方面聯系各地的光伏公司了解市場價格和設備性能。一個月下來,愣是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半個專家。后來由于政策變化和市場的原因,光伏項目還是夭折了。這讓謝榮師很受打擊,但他很快走出了第一次失利的陰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區國資委、區聯社的指導下,將區聯社援助的60萬元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資金投入到田林農商行購買股份,不僅每年可按照投資資金進行分紅,而且資本金可實現持續保值增值,為貧困村發展提供長久支持。
謝榮師并不滿足于入股分紅。在充分了解姬松茸產業的基礎上,他利用區聯社利農商城,助村集體經濟增收。
2018年,浪平鎮開始引進姬松茸種植項目,謝榮師得到消息后便第一時間找到村支書伍玉長商量,想要爭取在弄陀村做試點。但由于弄陀村土地、水資源、交通條件等限制,最終沒能在弄陀村實施姬松茸種植項目,而是在浪平鎮浪平村試點建設首個姬松茸種植基地。2019年6月,浪平村種植的姬松茸開始出菇了,參與的貧困戶、村集體紛紛收獲到“第一桶金”。
謝榮師開始琢磨怎么能讓弄陀村也參與進來。他再次找到村支書伍玉長。伍玉長說:“去年,我們已經爭取過種植,但是我們村條件就這個樣子,我們村是沒有辦法做這個產業了。”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種植姬松茸,那能不能去賣姬松茸呢?”
“賣姬松茸?我們都是農民,之前又沒有賣過姬松茸,價格還那么貴,我們這邊沒人買得起。”
謝榮師想到了區聯社利農商城,那里有專業團隊幫助貧困戶和貧困村銷售產品。謝榮師立即與區聯社同事溝通,詢問是否可以把姬松茸放在利農商城上銷售。
不多時,謝榮師便收到一位同事肯定的回復。謝榮師和伍玉長為此在心中激動了好一會兒。就這樣,謝榮師開始聯系姬松茸老板、物流公司,采購包裝袋、辦理稅務登記、申領稅務發票等前期電商銷售工作。經過一個月的緊張籌備,弄陀村弘拓勞務服務公司終于可以對外銷售浪平姬松茸了。謝榮師又開始四處宣傳、聯系客戶,利用中秋節的黃金銷售時機,銷售姬松茸3000余斤,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11萬余元,使弄陀村成為田林縣首個通過組織消費扶貧實現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貧困村。
“我們村勞動力879人,外出務工就有799人,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特色產業發展滯后。一天,我在下村走訪時看見群眾在石頭縫里種植了核桃,我眼前一亮,心想我們村可以發展核桃產業啊!”謝榮師說。她回來后便開始查詢核桃種植有關資料,發現核桃既適合當地環境,又無需大量勞動力護理,且村里前些年通過石漠化改造項目試種核桃獲得了成功,群眾對核桃種植有一定的經驗。
第二天,謝榮師便召集村民代表開會,征求大家的意見。代表們一致同意發展核桃產業。有了發展目標,就差發展資金了。謝榮師又打起了后援單位的主意,很快向區聯社申請到產業幫扶資金25萬元。
“發放苗木的那天,氣溫很低,天還下著雨,接到通知的群眾一大早就來到村部。大家雖然臉上被凍得紅通通的,依然有說有笑地排隊領取果苗。”謝榮師說。
弄西屯姚彩銀就是眾多受益群眾中的一員。姚彩銀2018年底已搬遷到浪平鎮易地扶貧安置點新居。平時,姚彩銀在鎮上帶兩個孫子讀書,兒子常年在外跑運輸,兒媳婦在鎮上打零工,日子慢慢好了起來。
一天,姚彩銀有些悶悶不樂地找到謝榮師:“謝書記,感謝你幫我們住上新房,但是我家里的地丟荒了,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還是想在老家有一些產業,這樣我心里踏實一點,你給我想想辦法吧。”
“阿嬸,您放心,這個事我們都替您想好啦。村里計劃動員大家種植核桃,尤其是搬遷戶,家里的地丟荒在那里怪可惜的。咱們種上核桃樹,每年回去護理幾次,過幾年核桃就有收入了。我們不光發放核桃苗,還配發三年的化肥,您想種的話,我這就幫您報名。”謝榮師向姚彩銀介紹。
“那真是太好了,我報名!我報名!”2019年初,姚彩銀在自家責任地和山地上種植了5畝核桃苗。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她再也不用擔心老家的土地丟荒了。
謝榮師介紹,目前全村種植核桃4500多畝,覆蓋全村193戶貧困戶,預計核桃掛果后,每畝每年可為農戶增收5000元。
在回村部的路上,謝榮師向筆者列舉了這幾年弄陀村的新變化:新建、硬化道路26公里,鄉親們出行方便了;新建家庭水柜144座,缺水的問題解決了;新建籃球場3個、戲臺1個,不缺活動場地了;所有村屯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村里的夜空被點亮了;村集體經濟從“空殼村”轉變為每年收入十余萬元,貧困村開始自主造血了。在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鄉風文明的紅旗也在村里飄揚起來了。
江見、謝榮師是田林縣扶貧攻堅戰中眾多第一書記的代表。正是各村第一書記堅定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用心扶貧,中國的扶貧事業才得到質的飛躍,中國廣袤的農村和廣大的農民才告別了絕對貧困……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的勝利,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整體的歷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