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寧
幾年來,田林縣精心部署、克難攻堅,為打好打贏教育扶貧攻堅戰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20年8月開始,我們一路采訪,意在重拾教育扶貧路上的感人事跡,展現一幅幅田林教育扶貧的美好畫卷。
傾注“控輟保學”
清晨,我們從縣城出發前往平塘鄉。在鄉中心校的一間教室里,孩子們正在上課。
“謝謝老師的鼓勵和信任,這是我生病以來第一次站起來朗讀作文。”一位同學在宋利的鼓勵下緩緩地站了起來,先對宋利深深鞠了一躬,纖細的小手舉起一張一個孩子在青青的草地上無憂無慮玩耍的照片,向臺下的同學講述她內心的激動。
“這張照片是老師給我拍的,這是我長這么大拍得最美的一張照片,我期待有一天我能和大家一起上下學,一起去看藍天白云,一起做游戲……現在,我每天都需要家人接送上學,奶奶年齡大了背不動我,媽媽既要照顧奶奶又要忙里忙外,父親一邊下地干活一邊背我上下學。每當趴在父親的背上,看到他頭上的白發、滿臉的汗珠,我真的很想哭……”
她淚流滿面地講述著她的故事。教室里非常安靜,不時有同學跟著一起抽噎,宋利的淚水也打濕了臉頰。
下課了,同學們陸續走出了教室。宋利站在講臺上,依然心潮澎湃。
透過玻璃窗戶,宋利看到她陽光燦爛的笑臉,看到她一跛一拐地向操場走去。宋利知道,此時的她心中有說不盡的愉悅。在與全班同學朝夕相處中,同學們尊重她、關心她、愛護她,使她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和美好。
這位同學叫曾露芬,她的故事要從2019年說起。
2019年秋天,又是一年開學季,學生和往常一樣,陸陸續續到學校報名、注冊、發新書,來得早的同學安靜地坐在教室翻看剛發的新書,期待著第二天的課程。
第二天早上,宋利到教室上課,站在講臺上,目光環視了一下全班學生,坐在最后一排留著小辮子的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女孩著裝樸素,文靜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直覺告訴宋利,這個女孩很特殊。
宋利有意踱到她的課桌前細心地打量,她身穿一件單薄的衣服,眼圈還帶著烏色,細小的手臂上留有傷痕,整個人沒有一點精神。宋利不好當面詢問,趁下課期間,找到她的同村同學了解情況。
曾露芬出生于平塘鄉渭各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家里她排行最小,家里還有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一個年邁的奶奶。天真活潑的她,享受著家人溫暖的愛。然而2019年初春的一天,她不慎從自家的樓臺摔下,頭和眼睛等部位受了傷。受傷的那段日子里,她堅持一邊治療,一邊上學。到后來,實在疼痛難忍無法堅持,才病休回家。
她很好學,生怕自己的學業落下,就讓父母到學校找老師問當天的課程,在家里忍著疼痛自學當天的課程,完成當天的作業。每一次考試她都堅持參加。然則她的傷好得很慢,父母帶著她在各個醫院輾轉治療,花光了家里本來就不多的積蓄,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盡管她傷病在身,但作業卻是班上寫得最整潔、最規范的。每當看到她艱難地學習,宋利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那么小的孩子,在花一樣的年齡飽受傷痛的折磨。宋利暗下決心:要幫助她重拾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有一天,辦公室的門被敲響,宋利打開門,只見氣喘吁吁的曾露芬站在辦公室的門前,頭壓得很低很低,一邊用右手指撥弄著皺巴巴的衣角,一邊聲音低低地說:“老師,我想向您借幾本書。”
不知她要借什么書,宋利趕緊把她拉進了辦公室,讓她到書架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
“老師,就這幾本,等我看完了再借別的,行嗎?”
“行,只要你喜歡,隨時來拿,如果這沒有,老師再帶你去書店里找。”
“謝謝老師!”宋利看到她深陷的眼眶里已浸滿了淚花。
為了方便她的學習,減輕她的家庭負擔,宋利克服困難,安排她在學校宿舍住宿,幫助她辦理生活補助。在宋利的感召下,學校教師紛紛參與到幫扶曾露芬的行動中,輪流輔導她因上醫院而落下的課程,義務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周五放學,教師還輪流開車,翻越13公里崎嶇的山路,把她安全送到家。
一個冬天的早晨,宋利走進教室,看到曾露芬的座位空空的,從不無故曠課的她沒有到校。宋利趕緊跟她的家人聯系,得知她生病后,宋利迅速去幫她買藥,并送到她家去。
第二天,曾露芬病情有了好轉,為了不耽擱學習,曾露芬又回到了學校。
一周后的一天,曾露芬又沒有來上課。下課后,宋利就急急忙忙地趕到她家詢問情況,原來她跟父母去縣城治病了。每次看到曾露芬空空的座位,宋利的心里也是空落落的。
過了幾天,一個學生拿著一封信,對宋利說:“老師,曾露芬給您的信。”宋利接過信,鄭重地打開,娟秀的字體跳入了眼簾:“我是您的學生曾露芬,由于爸爸的電話欠費打不出去了,生病住院沒有跟您請假,請您原諒......雖然命運經常把災難不公平地降臨在我的身上,但是我從不屈服命運。我熱愛生命,要通過努力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我生病了,疼痛讓我徹夜難眠,不得不放棄上學,放棄和同學們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美好時光。只有在病床上看老師給我拍的照片,看借給我的書,溫習學過的知識。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你們中間……”
讀著曾露芬的來信,宋利眼眶濕潤了。
曾露芬終于要康復出院了。
“曾露芬,你想到哪兒去?告訴老師!”在醫院,宋利激動地問道。
“當然是回學校啦,老師,我終于不用輟學了,等回去,你能給我補課嗎?我要補上落下的課程。”
“當然可以!”宋利回頭看著曾露芬的媽媽,這個樸實的農家婦女高興地笑了。
“孩子,我們走!”宋利蹲下身背起曾露芬,在同學們的簇擁中向學校走去......
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為表揚宋利在教育事業上的默默奉獻,授予她“最美紅燭”榮譽稱號。她秉承紅燭基金“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的宗旨,牽線搭橋,為當地山區教育做了實實在在的事情。
宋利還如數家珍地向我們講述這幾年來她的教育幫扶故事。
2015年,她聯系到紅燭基金會,為平塘鄉龍歪小學、興六小學捐贈價值約4萬元的太陽能熱水器,解決了留守兒童住校無法享受熱水這一特大困難;2016年爭取到紅燭基金1萬元作為鄉代課教師資金補助;2018年秋季學期,她通過紅燭基金為平塘鄉中心校留守困難學生鄭小英獲得1600元資助;2019年秋季學期,宋利老師聯系途夢公益,得到了300冊兒童繪畫書捐贈,價值近3萬元。
2019年和2020年春季學期,她聯系由紅燭基金秘書長李娟推薦的愛心人士孟慶蕊,為平塘鄉中心校家庭離異留守學生小羅共捐贈2860元助學金和價值約8000元的衣物、平板電腦、書籍;2019年秋季學期,她又聯系愛心人士為平塘鄉中心校困難學生黃來、黃盼各捐贈700元助學金……
宋利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把留守或單親家庭的學生帶到學校留守兒童活動室,讓他們與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進行視頻通話,給孩子們心靈的撫慰。
2015年以來,田林縣把打好義務教育保障戰擺上重要日程,認真落實“雙線四包”和聯控聯保工作責任,建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機制,落實各項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實施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2016年以來,全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0%以上。2020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19%。2020年6月,全縣實現輟學失學學生清零,為助推田林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堅實基礎。
落實“資助扶貧”
翌日,我們一早就從縣城出發到百樂鄉板干村采訪一位五十多歲的村民蒙以輪。六年前,他還是村里遠近聞名的貧困戶,靠大家救濟過日子。如今見到他時,精神矍鑠,容光煥發,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坐在蒙以輪新建的小洋樓里,我們聊起了他脫貧的點點滴滴。
由于家庭困難,他讀完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在家。15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也因日夜思念、悲痛成疾,三年后也離世,留下孤零零的他,加上窮困潦倒的家庭,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看著日漸消沉的他,村里的親人主動幫他渡過難關,讓他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36歲那年,蒙以輪與鄰村一位姑娘結成連理。婚后兩年,妻子先后為他生下兩個女兒。孩子的到來,給他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這樣的幸福生活僅僅過了4年,病魔就無情地奪走了他妻子的生命,撇下一雙年幼的孩子。從那之后,他變得沉默寡言,精神委靡不振,生活幾乎跌到了谷底。
2015年,蒙以輪一家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文化水平低、無資金又無技術的他,單靠政府兜底和社會的捐助根本無法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況。
扶貧先扶志。好在蒙以輪忠厚老實,勤勞肯干,經幫扶干部牽線搭橋,讓他跟著村里的岑師傅學習建筑技術。半年后,勤奮的蒙以輪就掌握了這門技術,開始四處打零工掙錢養家。
“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因為家里窮,連基本的生活開支都成問題,哪有多余的錢供孩子們讀書。”蒙以輪低著頭沮喪地回憶。
2016年秋季學期開學,因籌集不到錢,兩個孩子未能按時到學校報名。學校領導與村“兩委”干部主動到他家開展動員宣傳工作,積極幫助孩子們落實寄宿生1000元/人/年、營養餐780元/人/年的資助政策。村里還幫他家里申請了低保金,使他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要是沒有黨和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我的兩個孩子讀書都成大問題,我也學不到技術,這個家都不知道該怎么支撐下去。”蒙以輪感激地說。
“這幾年打零工掙了些錢,就把泥瓦老房拆了,重新建了這棟樓。”蒙以輪面帶笑容地說,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安全的家,他將學到的建筑技術用于自家新房建設中,在鄰里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新房很快就建好了,村里還幫他申請了危房改造補助。
采訪結束時,他信心滿滿地告訴我們,今年他要把所賺的錢都存起來,明年再攢一年,到明年年底就可以把房子再加蓋一層。
為了了解全縣教育資助情況,我們走進田林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看到的是一張張教育資助政策宣傳板報,貸款、還款的學生及家長從大門進進出出,人流涌動,絡繹不絕。辦事人員專注細致地工作著,一片忙碌的景象。
在大廳辦事處,資助管理中心林盛仲主任微笑著迎接我們,我們開始聊起學生資助的相關細節。
“每一年,我們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都組織工作人員進行貸款政策業務培訓,提升他們的業務熟練度和服務質量,保障此項惠民工程的順利開展,真正將國家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同時,為培養學生誠實守信,我們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還成立‘誠信教育室,讓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學生提供貸款誠信知識教育,讓他們大學畢業后誠信做人,踏實做事,感恩祖國,回報社會。”林主任語重心長說道。
五年來,田林縣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積極建立了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涵蓋免、助、補等多項措施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2016~2019年,田林縣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累計發放8218.306萬元,受助學生92246人次,營養改善計劃累計發放補助資金5469.801萬元,受助學生211855人次。
履行幫扶責任
“沒有李老師的幫扶,我家就沒有今天的變化。”這是潞城瑤族鄉東力村央使屯建檔立卡貧困戶羅傳寶真情流露的一句話。
羅傳寶話中的李老師,就是田林縣教育局安穩辦主任李增敬,而他的幫扶故事要從2017年3月他與貧困戶羅傳寶結對幫扶說起。
2017年3月的一天,細雨朦朧,李增敬踩著泥濘崎嶇的土路,第一次進村入戶開展扶貧工作。
到達東力村央使屯,放眼望去,半山腰上有一間只有一層的水泥磚房,房子外觀破舊,沒有鋪設水泥地板,連門窗、睡床都沒有,墻體有不少裂縫,雨水順著裂縫浸流下來。這就是長期靠低保維持生活的羅傳寶的家。
羅傳寶,30多歲,正值壯年。家庭的貧困,時常讓他感覺低人一等,對未來生活沒有信心,心中沒有盼頭。
面對這樣的貧困戶,為增強他的脫貧信心,李增敬和他一起分析他家可享受的扶貧政策,積極引導他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消除了他等、靠、要的思想。
為了幫助他把房子建起來,李增敬自掏腰包資助他約一萬元。同時,在親戚的幫助下,羅傳寶家鋪了水泥地板、粉刷外墻,安裝了鋁合金門窗,購買了電視機等家電,這使他家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舊貌換新顏,羅傳寶的家終于有個家的樣子了。一位農家姑娘慕名而至,成了羅傳寶的女朋友。
安居還需發展產業。2018年,李增敬看到曾經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羅傳寶思想有了變化,人也逐漸有了精神,透過羅傳寶渴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雙眼,李增敬對羅傳寶家走出貧困充滿了希望。
他多次帶領羅傳寶到利周、潞城等鄉鎮苗木基地參觀學習苗木培植與種植技術,鼓勵和引導羅傳寶根據本屯的資源優勢,結合自己經濟能力,在自家一百多畝山地上種植杉木、八角等。到了年底,羅傳寶完成經濟林種植40多畝,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銀山有了雛形。
2019年,李增敬結合自己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每到周末,不管天氣如何,他都自駕車到幫扶戶家中去,為他們買些日常生活用品,和他們一起做家務、拉家常。為了使羅傳寶一家有穩定收入,李增敬經常到各鄉鎮或縣城的扶貧車間、工廠,為羅傳寶尋找打工的地方。
由于羅傳寶文化水平低,無法進行技術工操作,很難找到適合他的工種,但李增敬仍然不厭其煩地奔波。幾個月下來,為其跑了四個打工地,最后為羅傳寶爭取到一個有穩定收入的崗位。
田林縣教育系統全體教師,以脫貧攻堅為己任,在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外,加班加點,利用周末休息時間進村入戶,默默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在扶貧征程中涌現了許許多多像李增敬一樣的優秀扶貧教師。他們在幫扶路上立標桿、樹形象,為教育扶貧爭光添彩,贏得貧困群眾的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