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立
小鎮的中心有條河,叫金水河;小河的上面有座橋,叫金水橋。
金水橋的東頭,有一個四五平米的小理發店,安靜地站在橋頭迎來送往,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地方:渡口。這個渡口的擺渡人,名叫張進巧。
一
張進巧今年45歲,初中畢業。作為農家的女兒,年輕時,她嫁給了勤懇踏實的農村小伙。人生的軌跡本應像大多數農村婦女那樣,守著一方小小的天地,尋常檐下,寧靜日子,平凡生活。然而,張金巧不認命,她憑著一手精湛的理發技術,在橋頭開了這間小得不能再小的理發店。
鎮上人往來稀疏,她不奢求生意紅火,只愿得平靜度日。孰料世事無常,意外的災難還是從天而降。
2014年11月4日,在外打工的丈夫不小心從高空墜落,雖然做了開顱手術保住了命,但恢復的過程讓小兩口的日子陷入了無盡的煎熬中。
無奈、嘆息,苦悶、掙扎。那段日子就像跌入茫茫的苦海,昔日橋下動聽的流水聲,此刻就像一聲聲對日子的長長的哭訴。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進巧聽說縣里一家單位開辦了國學講堂,她抱著苦悶中需要心靈寄托的想法,來到講堂聽課。
那天令張進巧格外難忘,那節課講的是《弟子規》。隨著講師娓娓道來的講說,她一下被帶進一個奇妙的世界,感覺就像在隧洞中歷經苦苦的跋涉,忽然走出了隧道,天地豁然開朗,就像禾枯苗干的龜裂的心田,忽然落下了清澈的甘霖,心靈春暖如酥。
人活著,就要做生命的主人,探尋生命的真理。就這樣,張進巧迷上了國學,她在國學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靈魂的滋養。
不僅如此,丈夫奇跡般地康復了,她學習的勁頭也像打了雞血一般充盈。新安、許昌、登封、鄭州……她學習的半徑不斷地擴大,學習周期多則一個月,少則五六天。對于學到的東西,她細細領悟,唯恐遺漏了重要的知識點,當有所感悟時,她就認認真真地把它記下來。
積累得多了,就要學會更多地分享。2015年,她第一次登上講堂,從沒有登過講堂的她,面對幾十雙盯著自己的眼睛,緊張得心都快要從胸口跳出來。然而,講臺登多了,慢慢也就找到了分享的自信和樂趣。后來她當任輔導員、當領隊,在求學的路上,她由小心翼翼變為大步向前。
在磁澗鎮的寒鴉小學,那是張進巧第一次面對全校師生進行交流分享,當她把自己的感悟講給師生們的時候,贏得了全校一片掌聲。
校長由衷地感嘆,像張進巧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人,尚且有這種學習的勁頭和境界,我們作為教師,有學歷、有工資,面對的又是學生,還有什么理由懈怠?
2019年,張進巧接觸到著名作家郭文斌解讀的《弟子規》(52集),打開了學習的全新天地。
隨后,她又經歷了第一次網課交流的考驗。直播的頭一天,她幾乎一晚上都沒合眼,打草稿、打腹稿,反復試講,又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折磨和突破。最終,她用踏實與認真,贏得了網課交流的成功,贏得了滿堂喝彩。
二
既要知,還要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說起張進巧做公益的故事,還要追溯到2006年冬季。那天下午,一位熟識的老人走進張進巧的理發店:“進巧,我口袋里就3元錢,你能給我理發嗎?你也知道俺家里的情況……”
張進巧很爽快地答復:“王大伯,我知道咱家里的情況,這就給您免費理一次發。”
張進巧非常感慨,有很多家庭的年輕勞力都外出打工賺錢,家里留下年紀大的父母和孩子,生活無人照料,更別說有的家里條件不好,生活更舉步維艱。想到這里,張進巧想盡自己所能,做一些奉獻愛心的事情。自己開著理發店,生活勉強過得去,不如給老人們免費理發,既在生活上幫助了他們,也能讓他們的心里感受到溫暖。
那天之后,張進巧就開始給進店的老人免費理發了,并且一直堅持了下來。除了免費理發,張進巧還堅持著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公益事業,那就是給過世的人理發。
想承擔這一項特殊的工作,作為一名女子,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張進巧從來都沒感到害怕,因為她覺得,生與死無非是人的一種狀態,當你以超越生死的態度看待生死的時候,死亡也是一種自然安詳的狀態。更何況,眼前你可能覺得害怕的過世之人,卻是別人最深愛、最舍不得說再見的親人。
這項特殊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理發的態度。對于一個過世的人,他們是不會對理發的技術有任何挑剔的,但張進巧卻沒因此有絲毫的含糊,她一樣耐心細致。由于逝者都是平躺的姿勢,她理發時只能俯下身子,半跪著來理發。在別人看來,這是一種個人身體不得已的扭曲,而對于張進巧來說,這是生者對逝者的尊重。
人世間,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閑事?與逝去的生命作別,本應該就是極為充滿儀式感的事情。
張進巧堅定地說:“若誰家半夜叫我也去,我也會隨叫隨到。我覺著人來世上一趟,不容易。幫他們體體面面地離開,是我作為一名理發師的責任!”
表面上看,張進巧只是一名普通的理發師,但你又感覺,她分明就是一位精神剃度者。她可以剪斷世俗的煩惱、名利的糾纏、死亡的恐懼和紅塵的雜念,她的心間,既有入世的清醒,又有出世的超然,飽含黃土的質樸,又不乏雪蓮的圣潔。
愛人受傷恢復的日子,鄉親們不僅從言語上鼓勵她,還在農忙季節搶收搶種中,給她家以人力、物力、財力上無私的幫助,使她家沒有因養傷不能下地勞動,而誤了農活。
鄉親們對她家的大愛幫助,還有國學的熏陶,更堅定了張進巧做公益事業的決心。
鎮里的上窯村,是個偏遠的小自然村,出行不便,村里大多是老年人。張進巧得知情況后,主動承擔起定點定時理發的任務。村民們都說,這些年來,每個月張進巧來理發都是一件大事,比過節還熱鬧。
2018年秋天,她所在的五頭鎮河北村舉辦重陽節餃子宴活動,她義務組織有文藝特長的20名群眾加班加點、不分晝夜地排練文娛節目,前去活動現場助興。
同年冬天,五頭鎮河北村舉辦孝老敬親活動,她聯系到廣州一家慈善單位,寄來了85套價值5000余元的優質保暖衣,免費送給老人,并自付油費開車把這批保暖衣從縣郵局拉到村部。
2020年2月抗擊疫情期間,張進巧和鎮上的朋友韓金枝,開車帶上工具,先后到鎮里北溝、寨前、寺上、仝溝、馬荊扒等村免費給村民們理發,受到群眾的廣泛贊譽。
同年12月,在縣里舉行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表彰會上,張進巧被評為優秀志愿者。
三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正,則民風正;民風正,則村鄰和睦、社會和諧。
張進巧的言傳身教塑造了好家風。她的兩個女兒,在好家風的影響下,乖巧懂事,學習上進、知書達理,樂于助人,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
有一年,理發店收到一張假幣,張進巧很郁悶。她的小女兒說應該交給銀行,不能給假幣繼續流通的機會,還說給錢的人也不一定知道那是假幣。小女兒的幾句話讓張進巧既釋然又感動,也讓她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好家風帶來的好處。
2021年2月20日半夜,張進巧被老村委主任急促的敲門聲喚起,鎮上一位48歲的中年人因為突發心梗離世,家里人想讓她去幫忙理發。
張進巧二話沒說,趕緊穿好衣服就要出門,讀大一放假在家的大女兒也被驚醒,對張進巧說:“媽,我陪你去吧!”
一句簡單的話,讓張進巧禁不住眼睛一熱。要知道,不要說孩子了,換做是一個大人,這樣的事情躲還來不及呢,更不要說主動要求去了。一句簡單的話,飽含著女兒對母親的愛,也飽含著女兒對社會的愛、對離世生命的悲憫和尊重。
為了影響并帶動身邊的家庭,張進巧在村里成立了“櫻桃小鎮五頭文明十二家”組織,定期組織大家學習交流。
2月24日,農歷正月十三,過年的氣息還未褪盡,按照約定該是線下共學的日子。這一天,偏巧下了雨,天氣寒冷,張進巧覺得大家可能不會來得那么齊了。然而雨并沒有擋住大家的腳步,大家都如期而至,其中一位學員,還是從縣城專程坐車趕回去的。
大家學習的勁頭和踐諾的態度,讓張進巧心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春雨在嘩嘩地下,金水河在淙淙流淌,五峰連綿,小鎮恍如淡淡的水墨畫。在一家小小的理發店里,傳出了朗朗的國學誦讀聲,傳出了大家開心友善的交流聲。
這聲音,可以把人帶入悠遠古老的鄉村記憶,帶入未來鄉村振興文明新風浸潤的憧憬之中。
張進巧的理發店開了15年,做過的好事多得數不清。從事國學學習交流5年多,她寫下了近40本修心日記,參與國學交流30多場,義務理發1000多人次,不僅如此,還帶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習者、志愿者。
這樣的成就,是張進巧過去從沒想過的,也是一般的農村婦女不敢相信的。但文化、文明就是蘊含著如此強大的力量,可以讓平凡的生命發生劇變,在低矮的屋檐下張開奮飛的翅膀。
“今年做公益時間要達到400個小時。”“家風課要講夠100場。”這是張進巧2021年的愿望,也是一個小小理發店所傳遞出的強大能量。
渡己、渡人,渡心、渡情,渡日、渡月,更渡夢。一只小船,文明導航,善心做櫓,執著為念,不停地從此岸抵達彼岸,從今天抵達未來……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