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品佳 張志松
摘 ?要:在促進社會和諧和國家進步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積極心理學的關注掀起了一股熱潮,親社會性則是積極心理學的中心話題。正念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健康人群中逐漸普及。基于此背景下,通過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成了研究者日益關注的課題。本文介紹了正念及正念訓練的發展,總結了國內外研究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的機制:共情、積極情緒和自我意識。但目前關于二者的研究還存在不足,未來研究應繼續向正念訓練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方向探索和展望。
關鍵詞:正念訓練;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正念指有目的地關注或覺察當下的意識,并且不加以任何評判。近年來,研究證明,正念訓練有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卻極少有研究探索正念是否有利于他人及社會。通常,親社會行為指與大眾期望相同并對社會與他人的有利行為。親社會行為有利于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對社會和諧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本文總結正念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成果,歸納和分析前人對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機制的探討。
一、正念及正念訓練的發展
正念(mindfulness)起源于東方禪修文化,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是一種自我調節和消除痛苦的方法。近幾十年來,形成了一系列以正念為基礎的身心訓練方法。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正念定義是有目的地關注或覺察當下的體驗,并且不加以任何評判。
正念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對當下時刻集中注意,二是不加以批判地接納當前事件。正念包含三個重要元素(IAA模型):目的(intention)、注意(attention)和態度(attitude),并且這三者之間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共同發生的,是一個循環過程。
正念有四種潛在機制:一是自我調節,二是價值澄清,三是認知、情感和行為靈活性,四是暴露。此外,正念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特質。特質正念描述了對以現在為中心的意識和注意的一般傾向,強調的是個人普遍具有的特質;而狀態正念指當下的注意狀態,強調的是一種過程或狀態。因此可以認為正念是多角度、多維度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醫學博士Kabat-Zinn將正念帶出了宗教,于1979年在麻省大學醫學中心創立了“正念減壓療法(MBSR)”,幫助病人應對壓力、緩解疼痛和疾病。這標志著正念療法的正式產生。至此,正念療法處于不斷發展中并被廣泛應用,主要表現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其他療法。比如,將認知療法及正念減壓療法相融合的正念認知療法,簡稱MBCT。還有專門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BPD)的辯證行為療法、接納與承諾療法等。
正念療法最早應用在西方醫學領域。且研究證明,針對患有身心疾病的人群,正念療法能夠起到有效作用,如對焦慮障礙、抑郁癥、強迫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慢性疾病的治療等。此外,正念療法對促進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亦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在正念促進親社會行為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
(一)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研究背景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s)的概念較為復雜,通常被定義為與大眾期望相同并對社會與他人有利的行為。根據研究者的理解或需求不同,其定義也不同。
一些國外的學者將親社會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發的親社會行為,即目的是為了關心他人,而不在乎自身利益得失的親社會行為[1]。而這種無私的關心他人的行為也稱為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并被視為一種高級的親社會行為。另一種是期望得到對自身有利的好處,即會優先考慮利益得失再行動的親社會行為。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把親社會行為泛指為一切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影響因素包括情境因素、施惠者及受惠者三個方面。親社會行為不僅使個體在生活中體驗到更大的自尊和生活意義,提高幸福感,促進心理健康發展,也有利于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社會和諧。
近年來,積極心理學領域愈加受到關注,而親社會性則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中心話題。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一定成果。已有研究發現,正念訓練能夠用非判斷、開放的心態接受以現在為中心的個體,更可能幫助他人,且正念冥想會產生有益于他人的親社會行為。為期8周的正念干預訓練能減少女教師的“破壞性情緒”,并增強親社會反應。Chen & Jordan 將道德規范加入正念訓練的研究表明,有道德規范的正念訓練組相比于對照組捐款數額更多,即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2]。此外,針對幼兒被試也有相關研究表明,6周基于正念的幼兒園課程能有效調節兒童的多動行為,并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性。
(二)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的機制探討
目前對于正念訓練促進親社會行為機制的研究還相對較少,隨著正念對心理和腦機制,以及正念對情緒調節的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日益成熟,對親社會行為影響機制的研究成為大勢所趨。通過整理分析國內外有關文獻得出結論,正念促進親社會行為的機制主要是共情、積極情緒和自我意識。
共情是指個體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理解其感受及行為,即替代性體驗他人的情緒并能與之產生共鳴,也就是一種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共情能力強的個體更容易換位思考,考慮他人的想法。共情可以分為兩個維度: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情的層面與認知共情相比較,出現的順序也較早。共情是個體與外界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關鍵,正念訓練通過影響共情狀態的改變進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有研究通過對公司員工進行隨機對照實驗結果發現,接受正念訓練的員工在工作場合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共情反應,并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共情關注是正念影響親社會反應的中介途徑且九分鐘的正念冥想訓練通過增強共情可促進親社會行為。此外,有研究表明正念訓練能增加島葉的活動。島葉是一個與意識感受相關的大腦區域,該區域與處理他人的情感經歷相關。這就意味著個體在接受正念訓練后能夠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從而更可能去幫助他人。
情緒是人們心理狀態的晴雨表,我們的任何活動都是伴隨著情緒而產生的,積極的情緒能夠增強個體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正念訓練通過增加個體積極情緒進而促進親社會行為,且正念和善意干預及增加的積極情緒有關。在基于正念的同情冥想后,親社會行為的增加與神經網絡的激活有關,而神經網絡與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執行功能和積極的情緒體驗有關。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即個體對于自身狀態的認識。有研究表明,正念可能會改變個體的自我意識,使之從需要保護的自我意識轉變為一個相互依賴但不依附的自我意識,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即個體對自我的需要減少,就會增加對他人的關注,并對他人的需要做出有益回應。然而這種效應的潛在機制仍缺乏實證研究,要在未來進一步探討。
三、現有不足與展望
(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與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許多研究采用自我報告的評分標準,可能存在語義理解偏差,實驗結果受被試主觀性影響較大,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仍存在等候名單設計,這是一種弱實驗設計且不是積極的控制條件,會有一些期望偏差的風險。此外,對正念水平、親社會性方面的測量,采用量表測量會存在回溯效應,可能會受施測情境、被試主觀性等因素的限制。針對以上問題,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采取較為成熟的實驗方法,將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引入正念訓練,可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研究領域。該方法是一種對日常經驗和當下行為進行深層探究的研究技術,且運用于自然情境中,可有效避免回溯效應,提高實驗客觀性。
(二)研究思想上的不足與展望
第一,國內有關正念訓練的研究很少關注積極品質的培養。未來的研究可以探索積極品質的培養、引導及促進社會和諧等,可將正念置于更為廣泛的人際關系中,探究其在人際互動和社會性關系中的積極作用。
第二,目前國內關于正念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研究仍不夠完善,未對干預效果進行追蹤研究,且是否能推廣到日常生活中,其有效性仍待檢驗。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研究者在該領域更深層的探索兩者之間的機制,將正念訓練真正帶入我們的生活,讓更多人保持更加積極的心態,建立溫暖的人際關系,讓正念訓練為促進社會和諧、國家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夢蘭.正念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作用[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
[2]Chen, S. , & Jordan, C. H. .(2018). Incorporating ethics into brief mindfulness practice: effects on well-be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 Mindfulness,5(1),1-12.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