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娜 胡曉源
摘 ?要:為了研究不同類型的閱讀者與不同性質的文本接觸時所覺察并表現出來的刺激和反應的細微差別,本文重點分析了閱讀者“差別感受性”中感覺、知覺、感知綜合等閱讀障礙類型,并具體探討了溝通漏斗、防御模式和召喚差別等因素,提出任務式閱讀、全方位溝通;培養高級思維、理性移入情感;打開期待視界,擔當思想閱讀等突破方式,希望激發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實現對話理論背景下閱讀的培根、鑄魂、啟智與潤心。
關鍵詞:閱讀者;差別感受性;障礙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在感覺上能覺察出兩個同類刺激之間的最小差別量的能力叫做“差別感受性”,基于閱讀者提出“差別感受性”的概念,實則是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類型的閱讀者與不同性質的文本接觸時所覺察并表現出來的刺激和反應的細微差別。閱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其世界觀、文化修養、生活經驗、欣賞水平、理解能力、審美興趣等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差別感受性”的因素;語言單位的模糊性和文本作品的闊延性又促使閱讀者產生選擇、定向、同化、順應、對抗、吸收、消化、改變、積淀、打破等閱讀實踐。研究阻礙閱讀者引起差別感覺刺激的變化因素,無疑對閱讀本身在多重觀點和解釋的碰撞、消解、轉化中走向融合和升華,對激發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有著重要作用。
一、障礙類型
受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影響所導致的閱讀者“差別感受性”障礙類型主要包括:閱讀者感覺障礙、知覺障礙和感知綜合障礙等。閱讀者感覺障礙包括:一是閱讀者感覺過敏,即閱讀者出現功能性感覺閾限降低而對外界低強度刺激的過強反應;二是閱讀者的感覺減退,即閱讀者出現功能性感覺閾限增高而對外界低強度刺激的反應遲鈍;三是閱讀者的內感性不適,即閱讀者內部產生性質不明確,部位不具體的不舒適感或難以忍受的異常感覺[1]。比如,分析《紅樓夢》中林黛玉臨死時的一句:“寶玉,你好……”通常的閱讀經驗會肯定這個“你好”后面余味無窮,但感覺過敏的閱讀者會認為文本有“你好無情”“你是畜生”之類的意思;感覺減退的閱讀者則無法解讀出女主人公的內在語;內感性不適人群則會有軀體的流淚、悲傷、心痛等不適感。
閱讀者知覺障礙包括:一是閱讀錯覺,即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比如當看到“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并不定一影閱響讀”這句話時,閱讀者會認為就是“研究表明,漢字的順序并不一定影響閱讀”,就如同看到一個長發飄飄的背影,不上前確認就推斷是位女子一樣;二是閱讀幻覺,即無對象性的知覺,比如一些視張國榮為偶像的閱讀者,觀看《霸王別姬》時,聲稱見到了“哥哥”,這并不一定有病理意義,但大多都有現實原因;三是閱讀知覺壓力,即對某種超個人能力事件的體驗。閱讀者隨時都會面對各種各樣互不相容、互相排斥、針鋒相對的事物,并由此引發內心沖突與強烈的情緒體驗,比如應試性質閱讀或閱讀抵觸的情緒體驗。
閱讀者感知綜合障礙則主要是指閱讀者對客觀事物能夠認知,但對事物的部分屬性,比如形狀、大小、距離、位置、顏色等卻產生錯誤的知覺體驗。閱讀者在感知時可能會出現類似看得見花草樹木卻讀不出春天;看得見水果蔬菜卻讀不出營養;看得見嫁妝婚禮卻讀不出愛情;看得見書信問候卻讀不出思念;看得見論文文憑卻讀不出水平等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閱讀者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比如大小、長短、遠近時產生變形。心靈的孤獨和“非真實感”會使閱讀者覺得對文本的閱讀像“水中月”和“鏡中花”等。
二、原因分析
文學閱讀是一種認識過程,是閱讀者對作品從意義、意象、意境到思想感情的認知、理解的活動。而閱讀者對文學作品、文本的認知和理解不單純地取決于作品本身,是伴隨著認知活動中產生各種障礙從不平衡走向平衡的發展過程。閱讀者之所以會出現“差別感受性”的障礙類型,一定程度受溝通漏斗、防御模式和召喚差別等影響。
閱讀過程本身需要多重溝通,溝通的過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障礙、背景等七個要素構成[2]。作為信息接受者的閱讀者,他未必不及寫作者高貴;作為讀、寫、聽、說的言語主體,他未必不及編訂者和傳授者高明。然而寫作者、作品、閱讀者、編訂者、傳授者與閱讀者之間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障礙即“溝通漏斗”:寫作者心里想的是100%,作品有可能只表達出80%,編訂者可能選出的只有60%,待傳播者加工以后或許只剩40%,閱讀者最后接受就極有可能僅剩20%,由此導致不同閱讀個體出現閱讀“差別感受性”體驗。
防御模式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3]。閱讀者在選擇了閱讀后,通常會出現以下三種類型的防御模式:閱讀文本,但同時又不想擔負閱讀的責任;閱讀文本,但同時又想替別人擔負閱讀的責任;閱讀文本,想別人替他負閱讀的責任。比如對涉世未深的閱讀者來說,受“開卷有益”的影響,以做“讀書種子”為自己的終極目標,而潛意識抵觸“思考的習慣”“動手的能力”“突破心靈局限的激情”“改善人類自身處境的勇氣”等。
德國接受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指出文學作品在被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與寫作者之間的交流能間接召喚出四個信息結構層:語言語調層、語義建構層、意象意境層、思想感情層,以上四項不確定性與空白是聯結寫作者的創作意識與讀者接受意識的橋梁,即召喚結構。其接受過程是閱讀者運用各自的經驗,通過想象填補不確定性和空白的過程,由于填補方式和所填補內容的差異,不同的讀者所把握到的作品形象和意義也各不相同[4],在擁有足夠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文學作品中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愈多,其障礙便愈深邃。
三、突破方式
(一)任務式閱讀,全方位溝通
深化改革、落實核心素養、開展深度學習,促使閱讀者圍繞具有挑戰性的閱讀主題,全方位溝通,全身心積極參與閱讀過程、發現閱讀內容的價值、體驗閱讀成功的感受、獲得核心素養的發展,設置任務式閱讀是比較可行的做法。比如在閱讀情境中,閱讀者可以作為評判者,做出認可性選擇,支持誰、為什么,由此來考核評判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價值觀念;在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時,閱讀者可以作為倡議者或者是建議者,闡述自己的觀點態度,構畫建設性方案;在具體的活動中閱讀者可以作為參與者,解決具體問題,展示綜合水平能力;在具體情境中,閱讀者也可以作為設計者,深入走進閱讀文本,深刻把握任務靈魂,體現跨學科綜合素養。
(二)培養高級思維,理性移入情感
掌握閱讀核心知識,理解閱讀過程,把握閱讀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閱讀動機、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高級思維者,不僅可以有效地應對各種閱讀障礙,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發展閱讀高階思維,即在閱讀中形成創新能力、決策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
德國移情派美學先驅費肖爾父子提出的“移情理論”,以及德國美學家伏爾蓋特所歸納的審美規范等讓人們認識到“移入情感”是閱讀審美活動的最完滿階段,此時人格與對象完全融合,而期間情感暗合是情感移入的先導,比如魯迅在評價《紅樓夢》時,對賈寶玉下過這樣的評論:“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魯迅說寶玉能“看見”,則魯迅自己也有了能暗合“看見”的感覺或情感:不但看見了寶玉的“看見”,而且看見了寶玉“看見”的那許多死亡[5]。面對錯綜復雜、細微曲折、豐富多彩的閱讀,進行冷靜而科學的理性分析并形成習慣,才有可能打破各種防御模式,由知而行,對人類各種偉大價值的性質和范圍,應具有更為深刻的領悟能力。
(三)打開期待視界,擔當思想閱讀
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分析“過去的經驗并不總是過去事實的真實寫照,因為過去的實事,經過記憶的選擇已經起了變化;目前的形勢也并不總是能得到準確的理解,因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到利害關系的影響;未來的結果不會總是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因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許多力量的產物”[6]。閱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會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7],即期待視界。在文化藝術與數字科技深度融合的閱讀時代,優化閱讀的期待視界,更應促使閱讀者在多元化的閱讀環境中有目標、有效用、有意義地閱讀,并通過這種方式,擔當起有思想的閱讀責任,把意義、真理與個體關于世界信念的“有用性”“實用性”“可使用性”等相聯系,同時實現閱讀者們把意義、真理與個體關于世界信念的經驗整合。
參考文獻:
[1]馬曉婧.溝通理論對教學活動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9(7):27-28.
[2 ] 申小忱.鏡像與隱喻[D].四川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20.
[3]王瑞.從召喚結構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J].語文學刊,2013(35):93-94.
[4]陸麗華.從接受美學談我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走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4):48-49.
[5]劉克敵,董燕.剎那見永恒——從書信往來看王國維最后十年的心路歷程[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6):68-77.
[6]費孝通.在人生的天平上[M].廣東:新世紀出版社,1998.
[7]胥朝陽.試論媒體融合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策略[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4):15-18.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