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衛平 樊士博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成為傳播中國共產黨聲音的喉舌。每逢建黨節,《人民日報》通常會以社論的形式表達紀念。學界稱這些文章為七一社論,也稱建黨社論,又稱七一獻詞(辭)。從內容上看,七一社論包括回顧黨的歷史、言說現實目標、鼓勵干事創業等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遙觀自我的一種表現。迄今為止,作為傳播社會記憶的手段,學界對《人民日報》社論,特別是元旦社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關于七一社論的研究尚屬少見。七一社論記錄著中共關于建黨的認知變化與解釋過程,體現了流變中的歷史觀。透過七一社論,能夠管窺中共對自身成立的意義塑造。那么,七一社論的塑造的集體記憶為何?過程如何?邏輯在何?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紀念,始于全面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自此以后,建黨紀念實現常態化。紀念的初衷是鼓舞民族士氣,以求達到“更感到自己的責任”的效果。新中國成立以后,為詮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在言說成立史中夯實合法性的任務更為迫切。七一社論是中共從歷史中挖掘合法性資源的范例??梢哉f,建黨紀念是中共重要的政治儀式。所有的儀式是重復性的,而重復性必然意味著延續過去。七一社論就在這樣的進程中,延續中共建黨的集體記憶。
報紙是宣傳的有力武器。掌握話語權意味著占據政治優勢。即便是國民黨,也不得不承認中共的宣傳工作。西山會議派承認:“本黨宣傳功夫不如共產派,很可慮的”。中共歷來重視發揮報紙的影響,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在革命思想發軔階段,更是躬身辦報。譬如,“以宣傳最新思潮為宗旨”,毛澤東創辦了《湘江評論》。又如,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發出革心、革新的主張。隨著中共由小到大,自弱轉強,報紙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黨的報紙遍布各個根據地,有管總的中央機關報,各個分局、省委也有自己的機關報。目力所及,甚至各個縣委也都有自己創辦的報紙。
曾負責《人民日報》的鄧拓指出:“社論是表明報紙的政治面目的旗幟,報紙必須有了社論才具有完全的政治價值?!痹趫蠹埖谋姸喟鍓K中,社論最具動員性。作為“報紙的報紙”,《人民日報》社論是觀察中國政治轉變的“風向標”。毛澤東一直重視社論工作。全面抗戰期間,延安《解放日報》上的重要社論、文章也往往由他提出立意,指定人撰寫?!督夥湃請蟆犯陌嬉院螅缯搹摹肮菲じ嗨帯弊兊糜腥讼矚g看了。對于《人民日報》社論,毛澤東不僅修改、審校編輯部送審的社論,而且還親自撰寫社論。1958年1月,毛澤東在給劉建勛、韋國清的信中提及,精心寫作社論是一項極重要的任務。七一社論屬于政治宣傳社論的一種,中共“恰恰要利用某些紀念日的或禮節性的社論,來說明國內方面或國際斗爭中的重大問題?!编囆∑街赋觯骸耙酶鞣N周年紀念寫文章?!边M入新時代以后,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共更加注重“介入式宣傳”。那么,七一社論的出臺程序是怎樣的呢?其實,七一社論也要遵照一般性政治社論的出臺規律,主要由寫作、修改、送審、再修改、再審、發表等步驟構成。
胡喬木指出,社論代表一種威信,這威信不是個人的,而是黨的,因此,應特別慎重。首先,社論的寫作。七一社論作為紀念性社論,要寫出新意、高度和深度,同時又要有可讀性,很不容易,必須下一番功夫。七一社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即使由個人主筆,也要經過反復修改。這也是《人民日報》社論不署名的原因之一。一些事關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社論,還會由中央領導召集寫作者。此外,七一社論的作者群體比較廣泛。1944年3月,毛澤東針對報紙問題,曾倡導首長“自己寫社論”。1950年3月26日,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負責人應經常為報紙撰寫社論。領導人不僅是七一社論的主要作者群體,還是重要的把關者。當然,《人民日報》的主要負責同志,也是社論的主要寫作者。鄧拓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寫社論。其次,七一社論寫就以后,要在內部傳閱,對框架、文字以及政治傾向等多個方面進行嚴格討論。有時甚至會幾易其稿,乃至推翻重來。再次,社論出臺必須堅持“應送審的必須送審,應請示的必須請示”的原則,確定以后的社論會送到相應的部門和中央領導進行審核。重要社論還需集體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毛澤東曾指出:“凡是重要社論,你們要好好討論研究,不討論研究,不要發表。”復次,高層領導和有關部門提出的修改意見會反饋回來。事實上,由于審閱發生在上層,所以他們的意見一般會被吸收寫進社論。從毛澤東修改社論的歷史來看,基本屬于一錘定音。最后,經過修改定稿的七一社論才能正式刊發。較之一般性社論的出臺程序,七一社論的遣詞造句更加嚴格。原因在于七一社論指涉的對象是黨的歷史。
對于《人民日報》社論,中共長期堅持地方報紙“還是要轉載”的做法。1952年6月,中央發出的《關于紀念黨的三十一周年的辦法》指出,《人民日報》屆時將發表紀念社論,各地報紙可予刊載。借助于中共的宣傳網絡,七一社論在塑造建黨記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七一社論進行詞頻統計,過濾排除無義助詞后,可以得出如下結果(表1)。為能夠清晰顯示詞頻的聚焦程度,研究截取了詞頻排名前十的詞語。透過這些高頻詞匯足以洞見隱藏背后的集體記憶。

表1 七一社論詞頻分析的總體狀況(1950-2020)
表1中的詞匯一直是中共政治生活的高頻詞。這些詞語的呈現頻率與聚焦程度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關懷與現實訴求。對七一社論的整體分析有助于概括中共歷史觀的全貌,把握歷史觀的嬗變。然而,考慮到中共不同階段的獨特性與區隔性,也為了把握中共不同階段的歷史觀,十分有必要對不同階段的七一社論進行歷時性分析。

表2 不同時期七一社論的詞頻分布
從表2可知,盡管有一些高頻詞匯在七一社論中滾動出現,但是其排序的變化也反映出歷史的復雜面向。一方面,映射出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與時代任務。另一方面,見證著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滾動的話語邏輯。盡管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七一社論的數量較少,但高頻出現的政治詞匯,還是刻畫出了中共獨特的時代形象。比如說,“人民”居于高頻詞匯的首位體現了中共一脈相承的人民立場。
誠如福柯所言,話語即權力。社論話語反映中共與社會的關系變遷。言語的習俗構成了集體記憶最基本同時又是最穩定的框架。從話語范式角度審視七一社論塑造的建黨記憶,可以得出三大特點:其一是人民話語一以貫之;其二是革命話語逐漸內隱;其三是多元話語日臻完善。這些特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所交疊。比如人民話語在特定的歷史場景下,與革命話語難解難分,因為人民與革命總是形影不離。多元話語則是從話語的豐富性與文本的多樣性角度概括得出。
其一,人民話語一以貫之?!睹献印吩唬骸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中共扎根于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在馬克思主義“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催化中,創造性地建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人民立場。在中共的執政話語中,“人民”與“群眾”是一對近義概念。迄今為止的七一社論中,“人民”一詞出現533次,位居詞頻首位,“群眾”一詞出現359次,兩者合計共出現892次。誠然,這展現出中共持之以恒的人民觀。為人民服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通觀七一社論所塑造的集體記憶,建黨與人民交相輝映,主要從三個層次展開:建黨依靠人民;建黨力量源自人民;建黨為人民服務。這三個層次也就是,七一社論廣泛提及的“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而在這三個層次上,中共不斷拓展集體記憶中人民的內涵與外延,展現出人民話語的繼承性與系統性。在第一個層面上,七一社論強調,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向人民群眾學習。在第二個層次上,提出了一系列耳熟能詳的政治話語,譬如,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政權力量的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表明:人民立場貫穿七一社論的始終。在第三個層次上,七一社論從目標角度回應了建黨的意義,比如干革命,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又如,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如,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不同時期關于人民的話語彰顯了共產黨員為民擔當的情懷。
還需說明的是,人民話語之所以能夠貫穿七一社論的始終,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毖影矔r期,毛澤東繼承這一觀點,創新了人民話語。他指出:“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這些論述成為中共詮釋人民立場的經典表達。在慶祝黨的建立時,也必須將人民立場全景式地展現出來。
其二,革命話語逐漸內隱。“革命”是中共的核心概念與身份標識。迄今為止,革命仍是中共政治話語、執政話語的核心詞匯。文化大革命期間,七一社論關于建黨記憶的革命話語達到頂峰。這是“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氛圍影響下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務轉軌,激烈的革命話語變得與解放思想要求不相符合。革命話語面臨兩種結果:要么退出歷史舞臺,要么重塑話語空間。然而,由于中共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因此,革命話語須臾不能分離。鄧拓曾指出:“報紙的社論應該充滿革命的熱情和戰斗性,產生出偉大的教育力量?!辫b于這種情況,七一社論選擇將革命話語逐步內隱化,以此重塑話語的空間和張力。本質而言,這是一種話語注意力的轉變。1978年以后,在七一社論中,“革命”出現的頻率劇減,“改革”成為高頻詞匯。原因就在于革命話語的內隱,改革話語的出場。但內隱并不代表革命觀念的離場和衰退。恰恰相反,七一社論中關于建黨記憶的革命話語不僅沒有離場,而是以改革和組織內化的雙重形式得到鞏固和強化。內隱化的革命話語并不是說對革命絕口不提,而是將革命的使用范圍限定在黨內,作用于中共建設的本體。鄧小平提出:“我們把改革當作一種革命”。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改革就是新環境下的革命??梢?,在社會和國家領域,中共用“改革”替代了“革命”。
在政黨領域,中共嚴苛地保留了革命話語,并以“自我革命”的形式不斷發揚。可以說,這是中共對新形勢下保持自身革命性的回應。至此,中共通過內隱化的方式,解決了革命話語難以為繼的困窘。在這里,還需要補充的是,改革話語之所以能被人民快速接受,一方面與思想解放有莫大關聯。但另一方面,歷史上的改革話語積累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深深嵌入在廣大人民腦海中的土地改革無疑是改革話語代替革命話語的“助推劑”。況且,改革顯然不是一個新詞,除了“土地改革”的專有名詞外,七一社論中使用“改革”也可向前追溯。毛澤東曾明確提出:“國家機關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聯系群眾?!边@可以認為毛澤東將改革用于國家層面。1968年的七一社論就提出:“堅決改革舊的脫離群眾的陳規舊習”。這里的改革,作用點正是黨組織和黨員。
顯然,革命話語內隱對七一社論塑造建黨記憶有重大影響。直接的變化是七一社論對史實的刻寫比重下降,只進行簡單化介紹,引語部分的寫法變更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多少周年”。如此做的優勢在于簡單引入,直入主題,或者說借用歷史,促進實踐。歷史內容減少并不意味著建黨記憶淡化,而是將其揉進了現實政治目標中。明顯例證是,七一社論中“光榮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等帶有歷史提示的語句開始增多。顯然,這是在與歷史對話,承接歷史的呼吁。革命話語內隱以后,七一社論的語體風格更易被人接受。這樣,建黨記憶便在無形之中被塑造起來。
其三,多元話語日臻完善。隨著時代變遷,中共塑造建黨記憶所采用的話語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為了制造共識,鑄牢合法性基石,要求建黨記憶滿足多元化話語的任務。一直以來,有一種政治虛無主義的聲音,認為大而化之的政治語言屬于建構杜撰。這種以非難黨史國史為目的的虛無主義,給七一社論的作用發揮提出了嚴峻挑戰。鑒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七一社論必須從多元話語塑造建黨記憶,以引導政治氛圍。
所謂多元話語即革命話語、人民話語、美好生活話語、中國夢話語、初心話語等。同時使用這些話語,實現了七一社論的系統性建構。語言學對《人民日報》社論所進行的政治隱喻研究,給考察七一社論塑造建黨集體記憶的話語范式提供了啟示。李玉認為,概念隱喻是政治話語中一種重要的思想表達和建構工具,為文本成功地表達和建構概念、傳達思想、說服讀者、表達意識形態等方面服務,能隱性地影響讀者或聽眾,有效地實現其勸說功能。黃敏認為,《人民日報》常用的政治隱喻有“道路”隱喻,“工程”隱喻,“史冊”隱喻等幾種。從七一社論的內容看,這些隱喻同樣有所體現。作為政治性論斷,七一社論在創新方面,有著嚴格的限制,既要保持政論的嚴肅性,又要保證喚起人民的共情。但盡管如此,七一社論在政治隱喻的基礎上,還是實現了多元化話語轉變。這種轉變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七一社論的話語風格更加多樣,政治修辭的選擇更加鏗鏘有力;另一方面關于精神、使命的話語敘述更加密集,呼吁性更強。
還需說明的是,多元話語對建黨記憶的描述從未偏離中共艱苦奮斗的主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以“初心”“使命”為形式的話語塑造對建黨記憶進行著時刻強調。而這種方式正是全體人民對中共建黨歷程的一次集體遙觀,使讀者沉浸在黨的奮斗目標之中。這種隱性的方式,不再是歷史事實的平鋪直敘,而是將歷史進程融入現實目標中,更加具有起伏波瀾。
任何社會秩序下的參與者必須具有一個共同記憶。顯然,七一社論展現了中共對集體記憶的塑造過程。換言之,七一社論是中共關于建黨記憶的集體言說,意味著傳承賡續的歷史觀。隨著時間的流動,參與創建黨的干部不斷離世。依常識而言,缺少見證者的集體記憶必將式微。然而,任一政治組織都必須在歷史的延續中向前發展。因此,不斷加深、塑造中共關于建黨的集體記憶成為必然選擇。結合不同時代的現實任務與社會特點,中共通過不斷強調建黨意義,延續歷史記憶。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進程中,有些政治記憶一如既往,也有些政治記憶被不斷重構再造。在變與不變中,體現了中共的堅持與創新。無論是繼承還是重塑,目的都在于更好地為現實政治服務。
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七一社論注重通過黨的角色轉變塑造建黨記憶。中共最大的轉變莫過于從過去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領導人民掌握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闡釋角色變化有兩種方式:一是破舊立新、改頭換面;二是接續演化。毋庸置疑,中共在敘述身份轉變中,選擇了第二種方式。換言之,中共在革命黨的基礎上建構執政黨的形象。因此,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穩步開展,七一社論告誡全黨:“中國革命也表現了穩定的上升”。革命無疑是從建黨承襲而來。到了1961年,七一社論指出:“(中共)由一個在反動政權迫害下的革命組織,發展成為一個在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中執政的黨?!笨梢?,政黨角色轉變是中共接續歷史記憶的重要內容。政黨角色轉變對中共的組織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全面領導各地區、各行業的良序運轉,為著在勝利以后及時地整理和鞏固自己的隊伍,整頓黨的作風被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因此,新一輪整黨整風運動開展起來。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七一社論中。比如1952年七一社論就指出:“整頓黨和建設黨的任務,就是要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提高黨員的質量,增強黨的戰斗力。”對黨組織和黨員的要求此后一直是七一社論強調的重點。當然,作為政治社論,這也是理所應當的。
文化大革命時期,七一社論聚焦路線斗爭的復雜歷史,以此塑造建黨記憶。文化大革命期間,七一社論逐漸成為紀念建黨的約定俗成。受歷史局限影響,“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形成的七一社論帶有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留下了“左”的歷史痕跡。比如,在這一時期所產生的七一社論中,“毛主席”一詞出現了240次,僅低于“革命”和“無產階級”。但就塑造集體記憶而言,對毛澤東個人的突出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記憶的符碼與標記,成為刻寫建黨記憶的重要內容。此外,這一時期對毛澤東思想的強調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毛澤東思想照亮了我們黨勝利前進的道路”。再如,“沒有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改革開放時期,七一社論以現代化建設為核心塑造建黨記憶。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考慮到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傷害,中共亟須重新闡釋合法性。黨的創建作為合法性的原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借助闡釋建黨的機會,查擺問題,重塑集體記憶成為中共面臨的重要課題。1978年,在建黨57周年之際,為了將黨內政治生活拉回正軌,中央決定公開發表毛澤東1962年《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之所以公開發表這篇講話,原因在于其主旨聚焦民主集中制。同年發表的七一社論將民主集中制上升到世界觀問題并強調:“我們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979年的七一社論再次強調民主集中制,認為“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領導?!笨梢?,七一社論在一定程度上為撥亂反正提供了助力。思想解放以后,中共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大攔路虎被消滅。此后,追趕世界發展的步伐,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中共的緊迫任務。因此,“建設”“改革”逐漸成為“七一社論”的高頻詞匯。延續關于建黨的集體記憶并非一蹴而就的,并且在延續集體記憶的同時,還要加入新時代的目標與任務。換言之,建黨記憶要在歷史與現實的互動中得以實現。改革開放導致社會環境變化,反映到七一社論中就是現代化話語范式取代了革命話語范式。與此同時,關于建黨的集體記憶也得以重塑。將建黨的目的與任務擴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可以說明這一點。本質而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本具有簡單內涵的建黨活動,其內涵得到擴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七一社論以初心與使命的形式強化建黨記憶。隨著時間流逝,親歷建黨的見證者越來越少。在見證者缺失的情況下,強調建黨的集體記憶具有現實緊迫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需要不斷從歷史中汲取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七一社論以初心與使命的形式,不斷凝練建黨記憶。除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從歷史使命中汲取力量之外,黨的自身建設與黨內政治生態狀況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政治議題提出的政治主體條件。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黨員干部出現的不良傾向,歷史會提供相應的化解之道。中共通過強調初心與使命,實現“在不忘本來中開辟未來”的目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七一社論中對“使命”“精神”的關注越來越多,而新時代中共恰恰是將使命與精神的原點追蹤到了建黨時期。對紅船精神、建黨精神的集中闡述,就是明證。從政治話語的大境況中,中共致力于挖掘建黨記憶中的執政資源。
七一社論既是政治性社論,也是歷史性社論。從七一社論的整體上看,基本上遵循著“歷史艱難——成就輝煌——實現奮斗目標”的敘事邏輯??傮w而言,這一邏輯對應“歷史——現實——未來”三個漸次演進的向度。歷史喚起共情,現實凝聚共識,未來激勵共進。在這三個過程中,次第實現了情感認同、實踐認同和目標認同。就單篇七一社論而言,基本上也是按照這三個部分展開的。
闡述歷史艱難,實現情感認同。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中共的有效政治動員中,憶苦思甜的訴苦運動就是利用歷史因素,引起共情的典范。歷史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正如習近平所說,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在七一社論中,中共對自身歷史的勾畫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中共誕生在中國近代屈辱落后的環境中;二是中共經過自身的革命探索,改變了近代中國的落后面貌。在這兩個層面的共同作用下,七一社論建構起中共敢于斗爭、堅韌不拔的形象。歷史的艱難容易引起受眾的共情。而有了這種感情認同作為基礎,七一社論所要塑造的建黨記憶就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標榜輝煌成就,促進實踐認同。在闡述歷史基礎上所形成的情感認同,還不足以支撐建黨記憶的全部內涵,因為黨組織不能只強調歷史背景的艱難。還必須用實踐已經取得的歷史成就,進一步凝聚共識,闡述自身的先進性。歷史的局限在于無法解釋現實生活的實然性即當前的主體無法觸摸以往歷史的艱難,從而變成對現有生活的理所應當。即使是經歷歷史的主體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對以往現實逐漸模糊。那么,彪炳現實建設取得的成績就自然成為凝聚共識的題中應有之義。七一社論中,緊接著歷史闡釋的就是中共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給讀者強烈的刺激,最終在相信黨、感激黨的政策中實現實踐認同。實踐認同既是對中共奮斗史的確認,也是對中共現行政策的認可。中共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其成立的基礎上。這樣自然就用輝煌成就擴充了建黨記憶。而這種實踐認同所開辟的話語空間,又為目標認同的聚焦開辟了話語空間。
言說未來規劃,聚焦目標認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實現長久發展就必須有科學的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借鑒蘇聯經驗,形成了五年規劃機制。改革開放以后,長期規劃、遠景計劃層出不窮。目的是以此提供科學安排,漸次開展實踐行動。而且,目標所具有的凝聚政治共識的功能不容忽視。不同階段,七一社論關于建黨目標所塑造的話語記憶有相同點也有差異性。相同點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一直沒有動搖。差異性是不同時期的目標任務不同,關于建黨目標的描述也不同。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七一社論將目標描述為實現工業化。改革開放新時期則描述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自1978年,七一社論要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步伐。自此之后,歷次七一社論均對現代化有所指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中共的建黨目標被賦予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厚重內涵。比如說,2019年的七一社論指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七一社論集中反映并傳播中國共產黨關于自身成立的立場、觀點與主張。從聚焦的議題來看,七一社論主要發揮三大功能:表達—認同—實踐。這三個功能構建了完整的動員路徑。借助于獨特的近代歷史的屈辱事實,在輿論與儀式的雙重規訓下,立場認同、話語認同與情感認同依次實現。
作為事件的建黨,其歷史意義在七一社論中被反復提及。事實上,在七一社論中,中共成立早已超越事件本身,依據時代任務的變化融入了嶄新內容,即“為過去賦義”。換言之,作為事件的中共成立,本身沒有變化。但由于時代變遷、目標更替,建黨節點成為敘說時代任務的契機與窗口。若要言之有物,必須言有所指。如此,方能以言行事。那么,七一社論究竟在指涉什么?按照議題分類,主要有三個方面:歷史、成就與目標。首先,七一社論描述了歷史事實。比如,1950年的七一社論說,中國共產黨是從馬克思主義者的小組,成長為有五百多萬黨員的大黨。再比如,1996年的七一社論中說,1921年,我們黨剛剛成立時,只有幾十個黨員,在黨派眾多的中國政治舞臺上,顯得那樣弱小。言說歷史的目的在于表明當前的奮斗目標。其次,七一社論大篇幅刻寫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共所取得的成就與中國近代歷史的破敗形象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本領。從七一社論涉及的內容來看,與近代歷史進行對比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2001年的七一社論,對近代歷史描寫道,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的屈辱和困惑,進行了艱苦的求索與抗爭。以中共成立為節點,將前80年的屈辱歷史與中共建設80年的輝煌成就相比,其對比不可謂不鮮明。最后,七一社論表達了中共當前的建設任務。歷史的價值在于能夠為現實服務。每篇七一社論都將當前目標作為重要內容,原因在于社論的傳播意圖是凝聚建設共識。
文本的目的在于表達思想,文本的力量在于引起共鳴。文本的情感共鳴就是要實現立場上的共情。在共情機制下,話語受眾會自覺實現認同。就七一社論來講,中共意圖在三個方面實現認同:立場的認同、歷史的認可、理想的共識。首先,不能忽視前文提及貫穿于七一社論始終的是黨性立場與人民立場。這兩個立場所映射的主體有黨員和人民,分別對應中共執政的組織力量與依靠力量。通過反復提及人民,進而形成集體記憶,實現立場認同。其次,七一社論實現認同是借助于歷史的認可實現的。歷史意識的解釋工作是建立認同的過程。歷史問題不清就會影響現實正當性。集體的認同扎根于歷史的表述中。在中共黨史上,延安整風運動之所以能夠統一思想,原因就在于撥開了歷史的迷霧,使黨員干部對歷史形成了統一認識。同理,七一社論的認同功能就在于統一了中共建黨史的認識。最后,再輝煌的歷史,也不如未來的藍圖吸引人。馬克思恩格斯所勾畫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美好的。在七一社論中,雖然共產主義的藍圖提及較少,但中共短期內要實現的現代化理想被反復提及。顯然,在反復的言說中,社會建設的理想成為集體的共識和共同追求。
事實上,利用歷史凝聚建設共識是七一社論應然的功能。回顧黨的歷史,延安整風運動就是利用歷史凝聚共識的典范?,F實的政治共識,終歸要建立在歷史的共識基礎之上。若要實現人民對黨的政治認同,也首先要讓人民認可黨的歷史。七一社論所凝聚的建黨記憶在潛移默化中助推現實政治共識的實現。套用喬治·奧威爾那句著名的格言:“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可以說,誰塑造了集體記憶,誰就占據了政治共識的先機。
在政治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種沒有語言維度的關鍵行動。對任意一個政黨組織而言,機關報發揮強大的政治動員功能是必要的。否則,政黨動員機制就會受到阻礙。對中共而言,也是如此。動員的目的在于實踐。七一社論的真實意圖是借歷史紀念,言說現代目標,進而作用于實踐。七一社論,將黨的成立史變成了現實。而“當它變成為當前狀態以后,如果它不同樣也是明顯地區別與當前的東西,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它原本是個記憶了?!贝藭r,社論的話語實踐就轉化為人的社會實踐了。七一社論借助媒介,在若干建黨紀念的政治儀式中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社論中所提的思想與觀點,通過重復性表達,不斷加深受眾的印象,最終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從七一社論的內容指涉來看,通過對中共戰略目標的強調,在潛意識中將歷史的關注拉到現實的情景之中。這樣,就在集體記憶的構建中,鼓舞了奮斗的力量。
時代變遷越是劇烈,越需要中共從歷史中汲取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改革開放以后,七一社論憑借激勵性的語言,呼吁式的號召不斷激勵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在七一社論塑造建黨記憶的過程中,這種來自歷史的力量潛移默化地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記憶即立場。七一社論對中共建黨的集體記憶始終建立在無產階級政黨和人民的立場上,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記憶即理解。歷史是理解中共行動邏輯的密碼與鑰匙,中共在當前時代的執政舉措,都可以在歷史中尋找到依據與因應。簡言之,建黨記憶的構建,為人民理解黨的政策和戰略開辟了新的路徑。記憶即認同。變革時代的政治認同更加需要從不變的歷史中尋找資源,也更加需要從中共成立的原點言說存在的意義。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百年來,七一社論在變與不變中,體現了中共的歷史觀。正如2020年七一社論所指出的那樣,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黨永遠年輕。建黨記憶有利于延續黨的革命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