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楊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44)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中國與全球各個國家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的生活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外來事物的涌入而不斷改變。其中一個重要的被影響的因素就是語言,語言所反映的就是詞匯的引入和流出。近些年,現代漢語詞匯有越來越多的新詞涌入,其中占較大比例的就是類詞綴詞的引入。類詞綴本身具有能產性,所以在新詞匯的產生方面起著重大作用。近三十多年來類詞綴的研究不斷發展。但是,無論是對于類詞綴的研究還是對于類詞綴的應用教學研究其結果明顯還不足。因此,本文嘗試對日韓留學生的語料分析的基礎上,試圖給出對外漢語教學類詞綴的教學建議。
“類詞綴”的評定標準學界一般分為四類,同時也是類詞綴的四種特性。其分別為:詞義具有虛化性、定位黏著性、能產性、類化性的特點。最早提出“類詞綴”概念的是呂叔湘先生(1979),在其《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提出“類詞綴”這一術語,并認為“類詞綴”是由詞根虛化為詞綴中間的一個狀態。較早提出類詞綴概念的也有很多學者。比如,陸志偉(1957)等在《漢語的構詞法》中稱其為“類乎后置成分的東西”并界定了10個類后綴,但是沒有提及類前綴的概念。我們從意義、結構、功能三個角度對該類詞綴進行定義和分析。
意義趨向虛化是類詞綴介語詞根和詞綴的重要標志,也是判定類詞綴的一定標準。
(1)感受 感覺 感想 感嘆
(2)球感 手感 樂感 美感
通過兩組對比,我們發現,兩組中的“感”的意義并不一樣。組(1)中“感”是實詞性語素,感覺情感的意思;而組(2)中“感”的意思就沒有組(1)中實在,其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意義開始發生虛化。
上述部分,我們得出類后綴“感”具有意義類化的性質。所以,我們只需發現是否類后綴“感”在離開詞根后,意義變得實在,同時“具有某種認知、感知”表示類屬的性質也即消失。那么,即可判定類詞綴“感”所在結構上的黏著性。比如:跳躍感、安全感、優越感、成就感。我們發現一旦離開詞根,類詞綴的意義就不再虛化。可以說明,其具有一定的黏著性;且由于其位置固定也體現出類詞綴“感”的定位性特點。
類化性是類詞綴的重要功能。“感”是后綴出現在詞尾,所以位置固定不變,但是在“感”之前的語法單位可以變換。這里我們以“感”為類后綴的關鍵詞在人民網中搜集了本族語語料34條。有些詞語比如:有力感、時代記憶感、戰場感、地方感等詞在生活中或者在現代漢語詞典或者《漢語新詞語》中并沒有涉及。在每一篇文章的具體語境中帶“感”類后綴詞符合即可使用,即使在生活或者新編詞典中沒有該詞的出現。上述即可證明,該類詞綴具有能產性的特點。
通過對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日、韓學生“感”的語料的分析,我們發現“X感”這類類后綴中“感”的偏誤最多,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感”的冗余、誤代。
1.“感”冗余
如日本學生的:(1)“*雖然有時感覺到一種束縛感和壓力”;(2)“*心里面肯定感覺到急躁感”;(3)“*那個人會感覺到不安感、恐怖感和不滿感”再如韓國學生的:(4)“*煙味引起別人的不快感”;(5)“*我們盡量盡到自己的責任感”;(6)“*我覺得吃的東西對身體方面,吃了以后都一樣,只不過味道感不一樣而已”。在這里,“束縛”偏誤成了“束縛感”,“急躁”偏誤成了“急躁感”等。
2.“感”的誤代
這里也僅舉幾例具有標志性的偏誤句子。日本學生的:(7)“*因為由于自己身邊的環境,自己的價值感會變化。”;(8)“*這樣他的存在給我帶來很多東西,無論漢語知識還是人生感。”韓國學生的:(9)“*以前,我沒有自信感,我很怕犯我的錯。”
這里“價值觀”偏誤成了“價值感”,“人生觀”偏誤成了“人生感”,“自信心”偏誤成了“自信感”。
以上僅是諸多語料偏誤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例,但是在分析了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日、韓留學生類后綴“感”的偏誤后,我們發現日本留學生還有一個較為普遍的偏誤,會將“觀”誤代成“感”。
除了“感”的偏誤之外,前面的“X”部分也有很多留學生出現使用的偏誤類型。經過統計,較多的是將“樂感”誤代成“音感”;“同感”誤代為“共感”;“安全感”誤代成了“完全感”;“反感”誤代成了“反對感”;“自豪感”誤代成了“自信感”等。通過分析,很多情況是因為學生所學語言的語內干擾造成的。
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漢語詞匯及語素知識,在大腦中對類詞綴有一定的理解。因此,當外國學生遇到他們不知道詞根應該和什么類型的詞綴組合時,他們將對大腦中已有關于類詞綴或者詞根的文化知識和“目標”詞進行強行搭配,其選擇標準只是因為該詞和目標詞形似、音似或者義似。通過分析日、韓學生在使用類詞綴的“感”所產生的偏誤時。我們發現,當他們找不到合適使用的類詞綴時,他們就會在已存在大腦的漢語詞匯知識庫中去搜尋。用與本該使用的詞形似、音似或義似的詞作為替代語素,因此就出現了很多不良偏誤,比如:生造詞、誤代、誤加等。
在地理位置上,中日韓是相鄰的三個國家;在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語言方面,中、日、韓三國同屬“漢字文化圈”,三國之間的語言相似度和相互的影響都很大。日、韓語學生對于類詞綴的學習受母語負遷移引起較多。如上面生造詞的例句中的“共感”一詞,在漢語中不常用,是一個關于精神疾病的詞語,且這個“感”并不是類詞綴,但是這個詞在韓語中比較常用,以此這里的偏誤受到一定的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類詞綴是具有能產性的功能的,所以學習者在使用類詞綴的時候就會過度類推,即使是一些不能夠搭配的詞也強行加上類詞綴使之名詞化。正如類詞綴“感”,在"感"冗余的偏誤中,出現大量的詞+“感”被學習者強行名詞化的偏誤;同時還有因為不明白“X”具有多種詞性,而誤加了“感”的錯誤,比如:“感謝”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有些學習者因為不知道“感謝”也有名詞詞性將其名詞化寫成“感謝感”;另外對于留學生常出現的“感受/感到”+“X感”這種偏誤,“感”的虛化義就是從它的本源義“覺得”中延伸出來的。因此“感覺”“感到”與類詞綴“感”的語義有重疊,所以不能在此同時出現。
在常用的對外漢語教材中,我們發現,含類詞綴的詞語的標注僅有:拼音、英文釋義、詞性。類詞綴的標注最多的也僅是:【頭】、【尾】。類詞綴的詳細釋義說明被忽視的情況十分嚴重。教材的附頁中不僅僅要有生詞表,而且需要一份細致的生詞表,這份生詞表是包括綜合類詞綴詞的、表明類詞綴詞的語義色彩的、具有一定類詞綴解釋的生詞表。另一方面,在含有類詞綴詞的課文所在的單元,必須安排一定量的類詞綴講解和相關練習。給學生一定的暗示,“類詞綴”的學習在詞匯學習中非常重要。
一個詞的使用是否正確和合適,那么離不開其所在位置的語義語法及語用規則。類詞綴的語義、語用、語法規則對于學習類詞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分析減少類詞綴偏誤策略的研究上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對于這些規則,一是在類詞綴講解中需要教師細致的描述,比如關于類詞綴“感”所結合而成的類詞綴詞如果是多音節的那么“X”感都是抽象名詞;在講解中如果讓學生明白這點就不會寫出類似于“手機感”這種偏誤。
環境對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里的環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劉珣(2000)指出:“語言環境的有無與好壞,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接觸面及目的語的輸入量的多與少,都會直接影響到語言學習的效果。語言輸入根據感官的不同又可分為視覺輸入、聽覺輸入。所含類詞綴的詞在生活及社會的運用中涵蓋的范圍非常廣。一方面,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活動,比如和“類詞綴”學習相關的漢語角活動。另一方面,可根據學生的愛好,比如“追星、軍事、游戲”中涉及類詞綴進行有關“類詞綴”的探討。只有更多地接觸類詞綴,才能夠有效地學習類詞綴,有效地減少偏誤。
本文針對日韓留學生類詞綴“感”的語料研究,以其產生偏誤的個性來研究留學生學習類詞綴的共性,并針對偏誤類型給出了一些可參考性建議。類詞綴在現代漢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漢語本身是曲折詞,每個詞幾乎都有自己的意義和用法,類詞綴就是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眾多個性中的共性。所以,我們需要利用好類詞綴所具有的類推性這一優點,讓留學生覺得現代漢語詞匯學習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類詞綴詞層出不窮的今天,對外漢語教學界對于類詞綴的研究始終不足;我們一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闡明類詞綴的意義和功能,另一方面力求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為類詞綴教學給出一些可參考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