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真
沈偉遠鄉去國26年后,以作品《融》強勢回歸。
有關《融》的演出信息和作品形式,在各大媒體報道中能看到一系列相同的關鍵詞:上海國際藝術節、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沉浸式”整體藝術現場;《易經》的哲學表達、天圓地方;37名舞者、64個方格、64個展臺;繪畫、攝影、文字、物件、影像、聲音、裝置、舞蹈……①這些要素就像沈偉排兵布陣的棋子,以求方圓相契、動靜得宜(見圖1—圖3)。

圖1 《融》之布局圖

圖2 《融》之概念圖

圖3 《融》之思維圖
從觀眾步入穹頂結構表演空間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觀展活動,最外圍也是整個作品的第一部分,稱為“萬物皆有靈”。64個展臺相間而立,圍攏出整個演出的圓形空間。展臺上,有沈偉感悟時刻的心曲,有對日常光影的捕捉,有雕塑,有油彩的涂鴉,都是只言片語的狀態,真實而細膩。
圓形場地內,大幅銀幕構筑起四面閉合的方形體,隨著演出時間的臨近,開啟了作品第二部分的影像展映,分別攝于2010年紐約和2021年上海兩地的視頻片段無縫銜接,演員們在公共空間里的即興表演和冷漠的城市環境相映成景。
銀幕拉起,進入作品的第三部分。方形場地上均勻擺放著64個4平方米見方的格子板,作為表演區。37名舞者錯落有致地各據一格,隨著音樂開始,先是素身起舞;接著,油彩從事先準備好的裝置中傾瀉而出,舞者以身著色,或在格子板上舞動作畫,或在形態各異的裝置中或裝置上方即興造型(見圖4和圖5);再兩兩共舞、整體齊舞,進而復歸原位、狀態如初。

圖4 《融》

圖5 《融》
整個作品結構和邏輯清晰、手段明了。37名舞者分別來自《舞蹈風暴》的明星陣容、廣東現代舞團和謝欣舞蹈團,動作質感可想而知。筆者觀演的全球首演場面火爆。幾乎每個觀眾都充滿著熱望,他們或呼朋喚友、三五成群,或拉著旅行箱從外地直奔而來,這種火爆的場面里有沈偉的藝術號召力,有成功的電視節目所斬獲的市場效應,更有眾媒體的運作和宣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完整度和完成度很高,藝術效果和商業效應雙贏的作品,讓筆者多少仍有些沮喪。
在第三部分開始時,銀幕拉起,燈光驟亮,64個方格和身穿裸色服裝的舞者在整體的白色基調下,確有撼動人心的瞬間,那種純粹如一的狀態猶如圣境。然而,這種“圣境”轉瞬即逝,情形急轉直下,當觀眾自由步入方格間經緯交錯的小徑時,場面上流動起和作品無關的躁動氣息。不時會有人竊竊呼喚:“謝欣在哪兒?今天沒來吧。”“郝若琦,你好棒!”“哇,大朱在那里!”這些演員通過《舞蹈風暴》成為受人關注的舞蹈明星,也成了舞迷們打卡的風景。過道中人頭攢動、摩肩擦踵,人們在轉換觀看區域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開正在舞動的演員,那種心情猶如在擁擠的菜市場,生怕碰掉擺在貨柜邊緣的土豆或蘋果。當演員的身體成為獵奇的對象,藝術也就成了精美的托盤。當觀者不得不在自己切身的雜念和演員身體造就的烏托邦之間來回切換時,作品所承載的內涵也就被消解了。
作品《融》的前身是2011年沈偉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5500平方米大廳做過的“沉浸式”作品《分與合》(Undivided Divided)(見圖6)②。其后又在舊金山演出(見圖7和圖8)。“沉浸式”表演近幾年在中國演藝市場方興未艾,較有影響力的是《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那種懸疑劇情引領下的舞蹈表演能夠緊緊抓住人的注意力,讓觀眾在劇情張力中感同身受。但《融》從一開始就在理念上處于制高點,它對觀眾的審美經驗積累、藝術感受力和文化理解力天然地預設了很高的要求,這遠遠大于懸疑劇情所要求的觀演準備。因此,當對作品的闡釋和完成在現場交予觀眾時,“沉浸式”顯示了它破壞力的一面,這大概是創作者始料未及的。

圖6 《分與合》于紐約演出

圖7 《分與合》于舊金山演出

圖8 《分與合》于舊金山演出
與上述觀演體驗相比,讓筆者更在意的是沈偉在《融》當中所體現的圓熟。這份圓熟屬于他這個年紀該有的品質,也符合作品想要傳達的“萬物皆有靈”“一切且相連”“天地人為和”。但是,對創作意圖的理解和接納不等于對作品的滿足。
成功的藝術家很少有自說自話、不與人溝通的,尤其是在當代表演藝術領域。觀眾們已經習慣了導演闡述、演后談、深度對談等溝通形式,附著在作品上的解說成了款款開列的儀仗,為作品保駕護航。《融》也概莫能外,作品的思維圖呈現在入場口,直觀明了。但就是這樣一個邏輯清晰的結構講述,對筆者來說,意味著未見到藝術作品之前被迫上繳了想要秉持的素面素心。要知道,素面素心其實充滿了對作品的憧憬和尊重。
問題的關鍵在于,沈偉的圓熟把各種媒介形式的要素調配得當、手段清晰,然而,這是否就能夠賦予整個作品以一種天地之間靈氣運轉的規律并揭示天道的秘密?走出劇場后,筆者在心里復盤整個演出,如果沒有觀眾入場的干擾,三個部分能否有機地鉤織出一種氣象萬千、意韻流動的圖景,與創意導圖中出現的若干抽象、宏大的概念做一種感官上的呼應?答案是無解。一種超然于物象的精神性追求,所謂羚羊掛角的意境,在劇場里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于這種體驗,筆者在沈偉的另一個作品《聲希》中曾經得到過。當然,必須承認的是,藝術家的創作要一直打破自己的范式,如果以1992年的《不眠夜》、2000年的《聲希》和2001年的《天梯》的觀演經驗來要求現在的沈偉,無異于讓觀眾用懷舊的心情和審美取向來綁架藝術家的創新。同樣,觀眾也沒有義務全盤接受藝術家每個階段的探索。
《聲希》和《天梯》帶有沈偉鮮明的個人語言風格,看似簡單實則飽含了苦心孤詣的對身體技術的探索,其凝練和純粹一方面通向動作與時間、空間及外在視覺元素所建立的方式路徑,另一方面通向難以言說的精神境地。這兩個作品從內到外都是自足的,無須借助過多的解說,也能讓人感受到其綿長的意味,那是從動作的探索中生長出來的精神氣質,是藝術家個人心性、處境和智慧積累發酵后的產物。《聲希》的結尾處,演員走向舞臺深處,懸空消失在錦鯉游弋的背景中,光暈幽微,很有一種神性的隱秘感,一切手段都是藏起來的,觀眾無從知曉。不獨此處,整個作品的動作技術也是不易捕捉到的。
相比之下,沈偉在《融》中坦露得更多,無論是所思所想還是技術手段,筆者所看到的是痕跡,是靠文字建立起來的關聯。進入整個作品的核心部分時,交予演員身體去完成“移動繪畫”(moving paintings)的內容,就猶如灑落一地的碎金,熠熠發光。沈偉比普通畫家更懂得身體運動的語言,比舞者更懂得繪事意緒的敏感變化,其身體作畫的手段暗含著一種藝術創作的雄心,即用物質性的色彩和線條對抗舞動的“轉瞬即逝”,37個演員就是37支畫筆,用身體在畫布上留下呼吸的流動痕跡,實現色彩在裝置空間結構中的律動關系。無論如何,這種打通界域的卓越創造當得起沈偉所獲得的各種榮譽。③但是,《融》的第三部分與前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非常微弱。雖然創作者花了五個月時間在海南閉關構思,形式化的結構方式讓作品整體在表面上結合得自洽圓熟,但也仍然是他過去域外藝術經驗的移植和重塑,空間上的回歸并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又一重輪回和成長。
后奧運時代,中國的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當代藝術在城市化發展的公共空間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網絡數字技術越來越縮小著藝術傳播上信息不對稱的差距。從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到上海穹頂藝術中心,從《分與合》到《融》,從2011年到2021年,筆者認為兩個空間中的觀眾對現代藝術觀念的接受方面并不存在10年的時間差。換句話說,《融》來得有些遲了。跨界、多媒體等形式并不能構成真正的藝術突破點,就創作而言,真正的挑戰在于藝術家自省的深度和技藝的升華,否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當代藝術領域里,遠鄉去國的藝術家至少有兩類:一種是身在異鄉,但以母國文化作為立足的根本,通過內心與外在環境的差異來不斷進行文化的闡釋和生發;另一種是身在母國,但精神上不斷地出走,通過文化鏡像的差異感激發思考和創作。我們對沈偉抱有極大期待的原因在于:他作為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本土培養的當代藝術家,在走向國際后成績斐然,在異域環境中,文化上的自我是其立身的根本。那么,在他回歸本土之后,那種自我觀照的鏡像其實會發生很大變化,但這樣一種深刻的變化,在短短的五個月時間內是很難發酵的。至少在《融》中,除了編導形式和技藝上的圓熟,筆者并沒有看出編導更加深厚的積淀。
此刻很想知道,沈偉站在《融》的“道場”里如何回望和評價《不眠夜》中的自己——那個困惑、焦灼卻飽含生命力的青年?如果從湘江到珠江是沈偉的過去時,那么從哈德孫河到黃浦江也許是沈偉的將來時,《融》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拭目以待吧!
【注釋】
① 參見: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EB/OL].(2021—06—17)[2021—06—18].https://www.artsbird.com/NEWCMS/artsbird//cn/cnnew/20210517/23364.html;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公眾號:沈偉談新作“融”:全方位的藝術現場指向未來.[EB/OL].(2021—06—16)[2021—06—18].https://mp.weixin.qq.com/s/mbqmf3jyvxo2e--UfLtq0Q;西岸|WEST BUND.[EB/OL].[2021—06—18]http://www.westbund.com/cn/.
② 參見沈偉舞蹈藝術網站《分與合》的作品信息:UNDIVIDED DIVIDED(2011);Concept,Choreography,and Visual Design:Shen Wei;Musical Score:So Percussion;Lighting Design:Jennifer Tipton;Video and Animation Technicians:Josh Horowitz,Layne Braunstein,Blair Neal;Costume Design:Austin Scarlett;Sound Design:Lawson White;Running Time:35 minutes.SHEN WEI DANCE ARTS[EB/OL].[2021—06—18].http://www.shenweidancearts.org/undivided-divided.
③ 2004年,沈偉獲得有“舞蹈界奧斯卡”之稱的“尼金斯基國際編舞獎”;2007年,榮獲美國表彰創造性人才的最高榮譽之一“麥克阿瑟天才獎”;2019年,獲得美國舞蹈節“2020年度編舞家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