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雪
雪一直下……
《懸崖之上》也許是中國影史上下雪最多的一部電影。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畫面至濃至簡。就如同這般純粹,當張藝謀導演摒棄了昂貴的特效和震撼的大場面,轉而回歸質樸,探索生命和信仰的時候,他的電影便動人了。《懸崖之上》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20世紀30年代,四名曾在蘇聯接受特訓的中共特工抵達哈爾濱,執行代號為“烏特拉”的秘密行動。任務是接應和護送從日本細菌戰基地逃出的共產黨員王子陽出境,在國際社會面前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其中張譯和秦海璐飾演的張憲臣和王郁是一對革命夫妻,劉浩存和朱亞文飾演的小蘭和楚良則是一對年輕的革命戀人。為確保行動穩妥,四人兵分兩路。張憲臣和小蘭是一組,王郁和楚良是二組。但因為謝子榮叛變,供出了“烏特拉”行動的許多信息,二組一入境就被傀儡政府特務假扮的特工蒙騙和軟禁。一組的張憲臣也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被捕。此時,一直潛伏在特務科的中共地下黨特工周乙現身營救,最終幫助他們完成了“烏特拉”行動。
這是張藝謀導演的第一部諜戰片。不同于其他諜戰片的是,電影的重點并沒有放在燒腦的情節和復雜的行動敘事上,也沒有將懸念一貫到底,讓觀眾始終處在猜謎的狀態。相反,電影早早就將故事格局完全展現,很快就告訴了觀眾到底誰是臥底。不用猜的諜戰片還怎么吸引觀眾?
關鍵就在于,這不是一部常規的“找老鬼”的諜戰片,而是一部“談抉擇”的諜戰片。諜戰只是它的外衣,電影的內核在于探討那個時代背景下,黑暗籠罩,黎明未曉,在黑暗中戰斗的中共特工們面對絕境時的生死抉擇。站在懸崖之上,凝視無盡的深淵,看不到一絲光亮。面對未知的黎明,是堅守,還是放棄?所以,整部電影所展現的是,在最黑暗的歷史時刻里,中共特工們內心的信仰之光。
電影語言本質上是象征和隱喻的。電影中經常使用一些符號來表達特定的象征意義。而這些象征性符號的設定也往往指向著電影的內核,并把它悄無聲息地傳遞給觀眾,引導其產生更為高級的共鳴。
《懸崖之上》中最重要的一個象征性符號元素就是“雪”。從林海雪原到哈爾濱的街道,漫天飛雪全程沒有停過。鵝毛大雪覆蓋下的哈爾濱,好似一個巨大的白色舞臺,其中上演著關于信仰與抉擇的故事。愛與恨交織,生與死對峙。電影從頭到尾一直飄著雪,滿目皆白,靜謐蕭瑟,給整個故事罩上了一層冷峻的底色。從這里我們也能窺見這種獨特的張氏電影美學。
“色彩”是張藝謀的拿手好戲。在他的電影里,色彩不僅僅是一種視覺元素,更有一種深層的象征和表意作用。在早期的作品里,他喜歡用高飽和的濃烈色彩,尤其偏愛紅色。例如《紅高粱》中的紅轎子、紅蓋頭,象征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象征著權力和欲望。紅色帶來的視覺沖擊仿佛能點燃觀眾胸中燃燒的火,使其跟隨電影中的人物一起心神蕩漾、激情澎湃。而到了后期《歸來》《影》等作品中,他對色彩的運用轉而以低調的黑白灰為主。這也許與導演的審美、閱歷、心境變化都有關系,而反映在藝術上則表現為更為深沉幽靜的底色。
《懸崖之上》就延續了導演后期對色彩的追求。貫穿全片的白色雪景與角色的黑衣形成鮮明對比,黑白交織,渲染著壓抑和凝重的氛圍。雪元素的運用也對畫面構圖起到了絕佳的渲染效果。電影中的那場雪地追逐戲使用了航拍鏡頭。從畫面上看,四周白茫茫一片,穿著黑衣的人物在兩棟白雪覆蓋的建筑之間狹窄逼仄的空間里追逐奔跑,完美地營造出了命懸一線的緊張感。

電影《懸崖之上》劇照
然而,天才的導演都喜歡強烈的對比與沖撞,他們不會滿足于單一的色彩表達。雪白的底色之上,還有一抹亮色出現。這抹亮色就是血色,是革命的紅。電影開篇,特工張憲臣便在雪地里殺死了前來偽裝接頭的特務,用樹枝狠狠插進了特務的眼睛,再用木樁猛擊他的頭部。鮮血噴濺,直到斷氣。隨后他掀起上衣,露出了一道血淋淋的巨大傷口。類似的“雪與血”交織的鏡頭在電影里多次出現。殘酷的白和熾烈的紅,帶來視覺和情感的雙重刺激。
如果說“雪”這個符號元素是具象的,給電影增添了一種靜謐而悲愴的底色,其主要功能體現在氛圍營造上。那么,電影中另一個意象化的符號元素“烏特拉”則引出了電影的主題。“烏特拉”在俄語中的意思是“黎明”。電影中特工們要完成的任務代號就是“烏特拉”,象征著從黑暗走向黎明。而影片中另一個符號元素也從側面與“烏特拉”交相輝映,那就是“孩子”。影片中革命夫妻張憲臣和王郁來到哈爾濱,除執行任務外,還要尋找他們失散的兩個孩子。在這里,“孩子”幾乎等同于“黎明”的意象,指向影片的主旨:英雄們在黑暗中付出鮮血和生命,是為了讓孩子們活著看到美好的未來。影片結尾,周乙幫助張憲臣完成了遺愿,找到了他和王郁的孩子。最后一幕,周乙和小蘭將孩子送到王郁身邊。這時候貫穿整部影片的雪幾乎已經停了,陽光溫暖而明亮,孩子們擁入母親懷中。周乙和小蘭站在遠處看著這場景,也似乎看到了他們和無數革命者為之奮斗的黎明,正沖破重重黑暗,即將到來。
影片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對英雄人物的刻畫,并非采用臉譜式的方法,把英雄塑造得完美無缺,而是恰如其分地向觀眾展現了英雄身上凡人的一面。相較于對緊張情節的刻畫,導演更加注重對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的表達。《懸崖之上》所傳達的,不僅關乎信仰宣言,更關乎個體精神。
革命的殘酷不只在于消滅肉體,也在于它對靈魂的錘煉,在于革命理想和情感倫理之間的沖突。張憲臣是專業特工,而他同時也是丈夫,是父親。作為專業特工,他深知任務當前務必收起個人情感。而當他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是選擇逃脫,還是選擇下車去尋找自己的孩子。在特工的鎮定與見到孩子的脆弱之間,他選擇了后者,也因此被捕。當一個英雄有了牽掛,也就有了軟肋。正是這種不合時宜的,甚至看起來有些愚蠢的選擇讓他不再只是一個酷酷的特工,而是一個充滿了情感的、有些缺憾的、活生生的人。
英雄也是凡人,他們不是刀槍不入的。他們有軟肋,也有情欲。他們有家國大義,也有兒女情長。他們能夠為了革命大業以身殉國,也會為了尋找孩子不惜暴露自己。他們會在與戀人惜別時想要肌膚相親,也會在戰友陷入危難時選擇舍生保全。正因為身上的凡人之光,他們才更像個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英雄。
電影的最后,小蘭問周乙:“我們能看到天亮嗎?”對無數個“張憲臣”來說,他們看不到了。可正因為他們,才有了我們今天黎明之后的和平與安寧。我們腳下的每寸土地,都曾是他們浴血奮戰的疆場。我們習以為常的幸福,都曾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希望。
2020年疫情暴發的時候,我曾聽過這樣的表述:中國總是被一群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我深以為然。中國從來不缺少英雄。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中國歷史上,約有2000萬烈士為國捐軀,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懸崖之上》里刻畫的就是這樣一群英雄的群像。至暗時刻,他們堅守的是心中的信仰之光。他們不知道黎明何時到來,他們只是堅守在黑暗中,靠心中的信仰去勇敢戰斗,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