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平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由于智力損傷或智力發展緩慢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面對這一特殊的教學群體,教師可從選擇合適的教材、制訂合適的教學目標、開展課堂教學和伙伴助學、嘗試個別輔導、爭取家長配合等方面幫助他們進行語文學習。
一、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特點
1.言語發生較晚,口頭表達能力較差
兒童語言能力與智力損傷程度有關,相比正常兒童,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發展速度比較緩慢。日常生活中,這類兒童經常會重復說某一詞句,不能流利、準確地描述一件事情或表達自己的意愿。
2.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糾正難度比較大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存在發音不準的現象。不同個體有不同的錯誤,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認知能力。有的把“哥哥”發成“的的”,有的把“瓜”發成“巴”,也有的把“瓜”發成“哇”。教師糾正錯誤發音的難度較大。
3.詞匯貧乏,抽象詞積累少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但對詞義的理解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對形象性詞匯積累較多,對抽象性詞匯積累特別少,積累量與理解程度成正比。
4.語法簡單,說話多說短句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一般能進行日常語言交流,但會出現前言不搭后語或答非所問,不能準確、完整地描述一件事情的狀況;說話時愛說短句,不能說長句;能夠背誦課文片段或古詩詞,有一定的模仿和刻板記憶能力。
二、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語文教學策略
對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生活化語文教學,教師應先從知識接受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方面全面了解學生,然后與家長、醫護人員等交流后再進行綜合評價,遵循補償性教育和特長發展相結合的理念,為學生設定合適的長期、短期發展目標,制訂個別化教育教學方案,持續實施跟蹤教學,最終幫助學生進步。
1.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促學生語言發展
智力障礙兒童身邊的人要盡量為他們提供說話的機會,鼓勵他們敢于說話。與他們交流時,要使用普通話,盡量做到發音清楚,吐字清晰,為他們提供可模仿的語言榜樣。
2.結合生活實踐活動,讓語文融入日常
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大多來自于生活,教學基本目標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們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語文能力。由此,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發生關系,有效幫助學生在學語文中用語文,在用語文中學語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病因不同,學習語文的能力也不同。教師要善于找出不同學生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做到一生一案,因材施教。
4.開展班級伙伴助學,鼓勵同伴間幫扶
同齡榜樣是智力障礙兒童學習的參照物,鼓勵班內學生主動與他們交流,既體現了伙伴間的人文關懷,又增進了同學友誼。
5.持續關注語言發展,做到全學科滲透
各個學科都離不開語言交流,教師讓學生們在學習中積極表達,重點關注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情況,講他們聽得懂的話,引導他們提問、與同學交流。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不斷鉆研教法、大膽創新,將這一工作做實做好。通過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讓每一位智力障礙兒童享受更好的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