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耘
隨著融合教育的大力推進,智力障礙兒童如何融入主流社會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議題。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對推進智力障礙兒童融入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梳理了國內外學者在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水平、特征、影響因素以及培養策略方面的研究進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一、引言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國智力障礙的總人數為554萬人,其中6—14歲學齡殘疾兒童為246萬人。智力障礙兒童有76萬人,是學齡殘疾兒童中占比最高的人群。近年來,隨著融合教育、全納教育的提出,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被社會廣泛關注,如何融入學校、社會的探索被越來越多地付諸實踐。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指標以及重要表現。智力障礙兒童是學齡殘疾兒童的主體,提升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對推動融合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概念界定
1.智力障礙
智力障礙是指在智力功能和適應行為兩個方面明顯受到限制而表現出的一種障礙,通常發生在 18歲以前。
2.親社會行為
1972年,美國學者艾森伯格首次提出“親社會行為”這一概念,用來表示所有與侵犯等否定性行為相對立的行為,如同情、分享、友善、協助、捐款、救災及自我犧牲等。
三、國內外研究進展
1.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水平
由于智力障礙兒童認知水平較低以及伴隨適應障礙,我們通常會假設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水平要低于普通兒童。一些研究結果證實了這個假設,如Bacon等人(1998)發現,智力障礙兒童和自閉癥兒童對他人痛苦的親社會反應水平均低于普通兒童,普通兒童幾乎全都做出了親社會反應,智力障礙兒童和自閉癥兒童則只有少數做出了親社會反應。
然而,Bender等人(1992)的研究顯示,在面對簡單幫助任務時,智力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在幫助行為上的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所以,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水平是否低于普通兒童還沒有明確的定論。
2.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特征
(1)年齡特征
有研究顯示,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提高,如魏芳(2014)發現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的助人、分享、合作和安慰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但有些研究的結果并不支持上述結論,如Walz等人(2002)的研究發現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和年齡的關系并不顯著。因此,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水平是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也沒有明確的定論。
(2)性別特征
關于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性別差異,相關研究的結果同樣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如Bacon等人(1998)的研究發現智力障礙兒童在言語和非言語的親社會反應上均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孩比男孩表現出了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反應。但Walz等人(2002)的研究顯示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性別差異并不顯著。
(3)障礙類別特征
將自閉癥兒童與智力障礙兒童進行比較,自閉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明顯落后于一般智力障礙兒童,如Sigman等人(1992)的觀察研究顯示自閉癥兒童看到自己母親和實驗員弄傷手指時的親社會反應要低于一般性的智力障礙兒童。
3.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魏芳(2014)發現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的助人、分享、合作和安慰行為與心理理論具有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心理理論水平可顯著預測四種親社會行為的水平。饒玲(2015)從環境層面探討了父母教養壓力、教養方式對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父母教養壓力的親子互動失調維度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智力障礙兒童的合作行為,教養方式不一致性因子在親子互動失調與智力障礙兒童合作行為之間起中介效應。
4.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策略
關于智力障礙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策略研究較少。韋小滿等人(2005)對此問題進行了實踐探索,但該研究只探討了合作和分享兩種親社會行為,著重考察了角色扮演干預方法的效果。干預的次數較少,強度較低,每種行為只單獨干預了一次,研究結果表明對智力障礙兒童合作行為的干預效果顯著,但短期內對其分享行為的干預效果并不顯著。張玉紅(2018)通過開展基于共情訓練的親社會行為綜合干預,發現智力障礙兒童的共情和親社會行為總體水平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進行基于共情訓練的綜合干預是可行且有效的。
四、研究局限性
1.研究領域局限性
目前,關于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主要以普通兒童為研究對象,以智力障礙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數量極其有限。在中國知網以“智力障礙”和“親社會行為”為關鍵詞搜索,檢索出的論文數量僅4篇。通過關鍵詞的同義擴展搜索,如將“智力障礙”置換為“智力落后”“弱智兒童”等,檢索的論文數量仍不足10篇。由此可見,學界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這一領域的關注甚少。
2.研究對象類型局限性
通過上述對文獻綜述的整理可以發現,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一般的智力障礙兒童。但是智力障礙兒童中,還有許多兒童患有其他綜合征或伴隨著其他障礙,這些對象都沒有被納入到研究中,研究對象類型較為局限。
3.研究方法局限性
在現有的文獻中,多數學者使用實驗法來測定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應用實驗法來測定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性是存在疑問的。智力障礙兒童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適應性差,知識、技能難以遷移。實驗室情境的人造性與新異性會造成測定出的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水平與實際偏離。在實驗中,對智力障礙兒童這一被試變量沒有控制得當。智力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不同,智力障礙兒童的智力水平差異很大,如輕度智力障礙和重度智力障礙的智商差異非常大。而智力水平對親社會行為有著很大的正向預測作用,所以實驗對象沒有選取相同智力范圍內的被試,由被試變量導致的實驗偏差就會很大。
4.研究應用局限性
目前,關于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主要集中于發展水平、特征的研究,對影響因素以及培養策略的研究極其匱乏,這使得本領域研究的應用性很弱,難以對如何提高智力障礙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這一重要議題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五、展望
伴隨著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發展得越來越好,相信對本領域的研究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有更多學者、更多研究聚焦于這一領域研究,推動更多的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