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不在于教師教得如何精彩,而在于學生是否學得主動。在課堂中既要發揮學生的外“動”,也要發揮學生的內“動”,因此,一堂好課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教師的“善于啟發”地教,學生“主動積極”地學。
一堂好課的構成要素是由教學目標、創設的學習條件、教師指導與調控的情況、學生的活動情況、課堂氣氛、教學法效果、教學特色和處理一些特殊情況八個方面構成,
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目標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核心、靈魂和方向,任何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都必然要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知識教學、能力培養和情感策略等目標內容的確定,符合 《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教材內容規定的教學任務,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課堂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要有它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操練要到位,要保證課堂練習的數量和時間(輸入量要夠)而且講究練的方法,提高練的質量。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懂,熟,會。
第二,看教學內容是否明晰。教學內容的組織得當,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是否準確把握教材,課堂教學內容目標內容定位準確要找準,抓住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一切活動都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展開。教學內容安排是否有條理性,層次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課堂提問是否有效要根據教學環節有針對性的進行提問。如:導入新課的提問,過渡內容的提問,突出重點的提問,化解難點的提問。并做到有針對性,有啟發性,有趣味性。
第三,教學方法要科學。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具有啟發性、適應性和靈活性,教學手段的選擇及運用恰當、有效,符合教學目的和內容需要。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發揮了老師的指導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關注學生差異,盡量照顧到每一層次的學生,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是否依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否為學生設置語言運用的真實情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引導學生進行真實的語言交際,讓學生運用語言做事情;是否為學生創造了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四,學習評價多元化。英語課堂中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不僅要看評價的結果,更要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
第五,教學效果是否明顯。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體現在①語言知識、技能的掌握及其提高程度。②一般能力 和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程度。③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是否進一步得到了提高,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有所增強,師生間的關系是否較融洽。看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目標要求,每個學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有成功感。教師對學生是否有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獲得了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六,學生參與狀態是否積極。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不能只看教師的教學藝術,更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大多數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基本上涉及到學生的各個層面。 師生間,生生間是否有互動,學生參與活動是否積極主動,情緒高昂,學生回答的問題是否有創造性,向生活實際延伸。
第七,教師的基本素質是否過硬。教師的觀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是否體現了新的教育觀念和新課程理念。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否扎實,儀表是否端莊大方,精神是否煥發、充滿自信,有活力,要深深的吸引著學生。教態是否親切自然,和藹可親,有親和力。語言是否清楚流暢,富有感染力。是否能熟練的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板書要清楚,字跡要美觀大方,安排合理,一目了然,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