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同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作為土地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耕地,生產著幾乎所有可供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同時對調節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4畝,在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積一半的情況下,卻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而東北地區因有著廣袤的黑土資源,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糧倉。但近些年,東北黑土正在變“瘦”變“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片土地陷入困境?我們又該如何拯救它呢?
“黑土”一詞,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耕作中對顏色深、肥力好的土壤的統稱。在學術上,廣義的黑土涵蓋了所有適宜農耕、具有暗色腐殖質表土層的土壤,主要包括黑土、黑鈣土、棕壤、暗棕壤、白漿土、草甸土、水稻土等。黑土的土質松軟,腐殖質層深厚,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耕地中的大熊貓”的美譽。2011年,世界黑土聯合會成立,并按WRB(世界土壤資源參比基礎)劃分,明確了全球主要有四大黑土區:東歐大平原地區、北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區、阿根廷潘帕斯平原地區、中國的東北平原地區,面積共計489萬平方公里。這些地區無一例外都是“大糧倉”,深刻影響著所在國乃至全球糧食的產量和市場價格。



我國東北的黑土資源總量排在世界第三,面積為103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東北黑土的形成,得益于這里獨特的氣候條件。東北地區位于中緯度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表面被豐茂的草甸植物覆蓋,土壤上層含水量豐富;到了漫長寒冷的冬季,土壤的含水層形成季節性凍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動,枯草、落葉等有機殘體的分解變得緩慢,從而轉化成腐殖質。經過成千上萬年,最終累積出了黑土表面那層深厚的腐殖質層,儲存大量養分的腐殖質,正是黑土肥沃的秘密所在。

在古代,這片富饒的黑土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在玉米、大豆沒有傳入我國前,適合東北寒溫帶的農作物較少,加上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所以這片土地沒有發展出像中原那樣的高度農耕文明。由于地廣人稀,寒冷荒涼,這里被歷代中原統治者稱作“荒蠻之地”,即使是龍興于東北的滿清政權,在入關之后也將其封禁。直到19世紀中葉,沙俄在北方的威脅迫使清政府放開了“柳條邊”,撤銷了對于東北的封禁。恰在此時,山東地區遭遇連年旱災,饑寒交迫的災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大規模涌入東北地區,從路上(山海關)到海上(渤海灣)兩個方向紛至沓來的中原難民,如洪水一般迅速覆蓋了從遼東半島到黑龍江畔的大片荒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
這一移民浪潮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而數量龐大的移民要在東北謀生,最先需要解決的便是糧食問題。所以,人們開始大規模開墾土地。1947年,第一批穿著灰綠色軍裝、腳套烏拉草鞋的榮復軍人進駐東北,拉開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組織了十幾萬轉業官兵和50余萬城市青年到“北大荒”開荒。1956年初夏,王震將軍率領他的師團指揮官,乘坐一列軍車,風馳電掣般地北上。他將地圖鋪開,指著祖國的東北角,對身邊的人說:“北美洲的產糧區,是世界糧倉。同是一個太陽,太陽對地球是公平的,那一片地是糧倉,這一片地是空白,我們就是要填寫這個空白處!”
事實的確如此,經過無數拓荒者的奮戰,一大批國營農場陸續建成,北大荒變成了聞名世界的北大倉。黑土區盛產大豆、小麥、玉米、水稻、谷子、甜菜和亞麻,其中,玉米的產量占據了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大豆的產量占據了全國近一半,這些作物不僅是關乎民生的商品糧,也是重要的戰略儲備糧。可見,廣闊而肥沃的黑土地,是東北成為我國重要糧食產區的根本所在。
然而,令人感到痛心的是,盡管東北黑土地被開發、利用的歷史不長,但水土流失、肥力衰退的問題卻日益嚴重。


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東北典型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為4.47萬平方公里,約占典型黑土區總面積的26.3%;而東北全部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相較于建國初期的2.5萬平方公里增長了80%。要知道,每生成1厘米厚的黑土大約需要200至500年時間,但如今,黑土層卻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有的地方甚至已經露出了黃土狀母質,當地人稱為“破皮黃”,喪失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有學者推測,黑土區現有的部分耕地再經過40~50年的水土流失,黑土層將全部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東北黑土“病入膏肓”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東北地區多風,開墾后的土地如果得不到植被的保護,富含有機質的黑土表層便很容易被吹走。除了風蝕,降雨也會對黑土造成極大的破壞。適宜的降水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但夏季的東北冷渦極易帶來短時的強降雨甚至冰雹,光是雨滴或冰雹打到地面的沖擊力,就會對土壤造成破壞,更不必說流水的沖刷了——人們常常以為東北的糧食產區都是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但其實,東北許多山脈前的波形臺地,才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區。這些耕地由于并不平坦,所以降水在地表發生徑流,形成溝蝕,大量黑土隨之流走。


另一方面是人為因素。一直以來,人們習慣翻耕土地,但久而久之,這會造成土壤下層裸露,水分流失,有機質快速分解,導致土地肥力大幅度下降。其實,古時候我們的祖先面對這一問題,想出了“休耕”這一方法,也就是在某一時期不種植農作物,讓土地“休養生息”,但在今天人口不斷增長而土地有限的壓力下,這種辦法已經很難實行了。長期以來,“重種輕養”“掠奪式”的開墾方式,加上地面缺少覆蓋、大量的化肥使用等因素,導致黑土地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土壤退化的速度驚人。在吉林省白城和公主嶺地區,甚至出現了黑土地沙化的現象。
此外,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還有一些不法商人為了追逐利益,不惜掘地賣土,使黑土地加劇貧瘠。
2021年3月,黑龍江警方破獲了一起重大的倒賣黑土案件。在黑龍江五常市,9萬平方米的黑土地遭到了破壞,黑土地被掘出數尺深,已經露出了底層的黃土。這些不法商人將挖起的黑土以一立方米20.85元的市場價格計算,賣到南方地區。然而,如此令人震驚的黑土盜竊并不是個例,也不是先例,在吉林、遼寧、黑龍江多地都曾發生數起類似案件,甚至于多年的黑土盜竊并不是秘密,且已經擁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由于今年化肥價格上漲,轉而通過購買黑土來降低種植成本,讓這種行為更加猖獗。不少村民竟開始挖掘自家的黑土,賣給中間商。在他們看來,賣糧賺錢的速度遠不如直接賣“地”快。但可悲的是,離開原生環境的黑土,并不能長久保持其肥力,不久就會與普通的土壤無異。
自然和人為的雙重原因,致使曾經“隨意插柳樹成蔭,手抓一把出‘油來”的東北黑土地,變得又“瘦”又“薄”。專家預言,如果不抓緊防治,“黑土地”也許將成為書本上的一個歷史名詞。
據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模擬實驗表明:當黑土層剝蝕掉30厘米時,玉米將幾乎絕產,大豆產量將減少4~6成。如果不加以治理,黑土的減少必將危及到我國的糧食安全。此外,黑土區水土流失還會淤積于江河水庫,目前,松花江哈爾濱段河床比20世紀50年代抬高了30厘米~50厘米,使得安全泄洪量降低,加大了洪澇災害隱患。
沒有黑土地,就沒有“北大倉”,保護黑土地,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所以,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問題。為全面掌握東北黑土地耕地質量狀況,國家在2013年至2015年間,在黑土地保護范圍內建立了276個國家級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采集土樣近2萬個,科學、精確地掌握黑土地耕地的質量狀況,以做出應對治理措施。自2015年起,國家更是每年投入5億資金用于黑土地保護。
黑土地質量的下降、水土流失,要從改變耕作方式開始。對此,我國科學家借鑒了美國地質學家戴維·R·蒙哥馬利在其著作《耕地革命:讓土壤煥發生機》中提到的措施:保護性耕作。其中一種代表性方法稱為“免耕”。
免耕,即不翻動或少翻動表層土壤,并全年在土壤表層留下可用來覆蓋保護土壤的作物殘茬,也就是在收割農作物的種子后,留下根、莖、葉,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定的覆蓋。這樣的保護性耕作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恢復土壤肥力。
吉林省位于世界黃金玉米帶上,境內廣種玉米,在當地的試驗田里,科學家便采取了秸稈覆蓋還田的模式。來到試驗田,你會看到玉米整齊排列其中,乍一看與普通玉米地沒什么兩樣,但仔細觀察,地面鋪滿了打碎的秸稈,有了秸稈的保護,土壤受到的傷害就得到了有效控制。使用免耕法的田地,通常每年只需要讓大型機械開進田間兩次,第一次是用專門的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播種和施肥,不需要挖開土地,而是通過排種器,將種子精準地埋進地里。第二次是用帶有秸稈處理功能的收割機,一邊收獲作物,一邊將秸稈切斷,均勻覆蓋在土壤表面。




在東北地區試行了幾年的保護性耕作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為此,農業農村部制定了五年計劃,在2020年3月頒布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旨在讓保護性耕作成為東北黑土地區的農業主流耕作方式,穩定提升東北黑土地的耕地質量,提高整個區域的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促進生態的和諧發展。為了支持這項工作的推進,2020年4月19日,中央財政安排16億元的資金,用于支持秸稈覆蓋免耕作業補助,并支持東北地區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4000萬畝。2021年,中央繼續推進保護性耕作,最高每畝地補貼40元。
而對于黑土地的盜賣行為,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加大對盜挖黑土地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織起嚴密的法網。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其中第三十八條就有禁止盜挖黑土的規定,并對違法者處以沒收違法所得、征繳罰款并限期恢復原狀的處罰措施。此外,吉林省政府還將每年6月25日定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
科學的治理措施,加上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才能實現黑土地的可持續發展。糧安天下,地為根基。黑土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珍貴的寶藏,所謂“耕地中的大熊貓”,其意就是要我們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好黑土地,只有這樣,才能守好國民的糧倉,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