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永豪 張曉

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自2016年3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起,全國各省市公安部門、婦女聯合會等都不斷頒布各類文件、制度、細則等,向社會大眾普法宣傳“家庭暴力”是違法犯罪的,是明文禁止的行為。
但近年來,尤其是在每年的11月25日“世界反家庭暴力日”宣傳之時,我們仍能看到因受到家庭暴力受虐甚至致死的觸目驚心的案例。為了更好地維護婦女合法權益,提高婦女法律意識,筆者梳理總結了反對家庭暴力的常見知識,以期讀者能夠研究、討論、思考。
家庭暴力問題似乎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它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有關調查表明,在世界范圍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婦女在其一生中不同程度都遭受過暴力(包括冷暴力)、虐待(包括性虐待),而這絕大多數的施暴者是她們的家庭成員。
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根源,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男女權利不平等,以及在公共場合和私密生活中對婦女的不尊重與歧視。這種行為是對婦女人格權和身份權的侵犯,人格權是法律所確認的與作為民事主體必要條件的身體、人格相聯系的權利,它隨著權利主體的存在而存在,伴隨權利主體的消亡而消亡,如婦女的姓名權、生命健康權、名譽權、肖像權等。身份權是指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民事權利,主要包括親權、監護權、繼承權、著作權等。它不僅可能造成婚姻解體、家庭破裂,還嚴重摧殘婦女的身心健康。
相對身體暴力的遍體鱗傷,精神暴力更多的是造成心靈上的“千瘡百孔”。它一般通過侮辱、謾罵,或者不予理睬、不給治病、不肯離婚等手段對受害人進行精神折磨,使受害人產生備受屈辱、飽受折磨、內心煎熬、自我存在感降低等行為。或者通過對經濟狀況的嚴格控制,摧毀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以達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
我國的法律體系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修改、補充、完善,以下為我國關于反對家庭暴力常見的法律規定,僅供參考了解,具體使用時還要查詢時效。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13年1月1日起修正后施行。第四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一)虐待家庭成員,被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中國首部反家暴法,該法律明確了家庭暴力的性質和法律責任,讓清官難斷的“家務事”真正有了國法可依。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18年10月26日修訂。第46條:“禁止對婦女實施家庭暴力。國家采取措施,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4《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年4月28日修訂,2021年1月1日因《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生效而廢止。《婚姻法》第43條第3款規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1042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
值得強調的是,根據《婚姻法》第43條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目前采用的是“不告不理”,即受害人要求依法處理的,公安機關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機關要求處理的,公安機關不予處置。
婦女遭受家庭暴力時,選擇的不應該是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畢竟根據調查研究,對于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我們鼓勵婦女勇敢地站起來,運用法律武器通過以下途徑向有關部門尋求幫助:
居住社區:案件篩查、跟蹤管理、宣傳協調等;
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個案管理、宣傳服務;
婦女聯合會:宣傳協調、提供法律咨詢與援助、心理健康與疏導,婦女能力建設與提高等;
民政部門:辦理協議離婚、緊急庇護、救濟與扶助等;
教育部門:宣傳教育、心理輔導、就學服務等;
衛生與計劃生育部門:醫療救治、提供傷情證據、輔導教育等;
公安部門(派出所):接受報警求助、收集提供證據、執行告誡制度等;
檢察院:批準逮捕、提起公訴、立案監督等;
法院:核發人身安全保護令、審理案件等;
司法部門:法律援助、傷情鑒定、調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