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春秋時期,有位杞國人常擔憂天會塌下來,也聽不進他人的勸說,整日惶恐不安,即使頭頂的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存在,依然無法打消他對天塌下來的顧慮。您可能會說:“這不是‘杞人憂天的故事嗎?天怎么會塌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嘛!”然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與這位杞人類似,老年焦慮癥的患者每天同樣小心翼翼,或許一些不經意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煩惱的焦點。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焦慮情緒,老年人也不例外。其實,出現焦慮并不可怕,因為適當的焦慮對人們解決問題、盡快逃離危險可以起到促進作用,無須特殊處理。只有當焦慮程度過重、個體難以承受或持續時間過長、無法在短時間內緩解時,才有可能歸屬為焦慮癥。
臨床上有很多老年焦慮癥的患者,他們常表現為心煩意亂、緊張不安、較難集中注意力,有害怕或擔憂的事物,也有人說不出具體擔心的問題,他們多把事情往壞處想,從而加劇緊張,多伴心慌、手抖、出汗等植物神經紊亂和夜間失眠、噩夢或半夜驚醒等異常。按照它發病的急緩,一般可分急性與慢性焦慮:
三個月前的一天,67歲的孫老太在公園遛彎時突然感到胸口發悶、頭暈、心慌,慢慢地,她感覺脖子像被勒住了似的,喘不過來氣,頭腦一片空白,全身大汗,她以為自己快不行了,就大聲呼救。幸有路人撥打了“120”,將她送至附近醫院。誰知還沒等車開到醫院,她的情況就自行好轉,而且整個發病過程中她都很清醒。她不放心,還是讓醫生做了全面檢查,結果未發現明確病因,她很后怕,再不敢輕易外出。
但即便如此,半個月后她還是和上次一樣發病了,仍是未等醫生救治,情況就慢慢好轉,醫生也查不出問題所在。她在不發病時和常人一樣,可一旦發病就會有種快要死了的感覺,這讓她非常恐慌,害怕再次發病,也越來越擔憂身體,稍有不適就去醫院檢查,在多次被告知身體無大礙后,她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了怪病。
孫老太的情況就是急性焦慮發作(又稱驚恐發作)的典型表現,
A在日常活動中突然發病,出現頭暈、心慌、胸悶、氣短、出汗、全身發抖、呼吸困難、手腳麻木等不適,自認為快要死去或失去理智,為此非常害怕。
B每次發病持續5~10分鐘,多在1小時內緩解如常。發作時患者意識清楚,事后能回憶整個過程。每次發作雖耗時不長,但之后還會再次出現,1個月內可發作3次以上,或在第一次發病后懼怕再次發病的負性情緒可持續至少1個月。
C多數患者因擔心病發時得不到救助、懼怕再次發病或對于在公共場所中發病而感到羞恥等,主動回避社交或外出,急需外出時讓他人陪同,可伴發抑郁情緒或自殺傾向。
65歲的劉老最近半年總覺得緊張不安,他也說不清具體在害怕什么,可他就是控制不住地陣發性緊張、出汗、心慌、手抖、頻繁如廁,在綜合醫院檢查的結果不過都是些小毛病,醫生說不會引發上述異常。
不難看出,從表現上劉老的慢性焦慮與孫老太有類似之處,只是他發病更緩且病情時而輕、時而重,在半年內持續進展,又有別于急性焦慮發作。
老年焦慮癥的患原因可能有:
老年人多伴各種軀體病,包括急癥、危重癥,可能會引發他們害怕病重或服藥不良反應、懼怕死亡等緊張情緒。
隨著身體的老化,部分老年人可能會產生漸趨固執、多愁善感或以自我為中心等改變,尤其是那些一貫要強、追求完美、個性敏感的老人,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焦慮。
家庭方面(親友患重病或突然離世、“空巢”老人缺少子女陪伴、與家人的矛盾等)、經濟收入減低等均有可能引發孤獨、緊張、憂慮等情緒,尤其當缺乏有效應對問題的方法時上述負面情緒會加劇。
家族中有人患過焦慮抑郁等疾病,這類人群也屬于發病的高危人群。
經過積極治療,多數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但該病在今后仍有可能再次復發,需要關注:
1遵從醫囑,規律服藥。很多老人會因身體患病、自覺服藥太多,不愿規律服用精神科藥物,尤其當自覺病情好轉后更易自行減停藥,而這恰好是病情波動或再次發作的常見因素之一。
2定期復診和復查。一般一個月左右來精神科復診一次,還要定期做血常規、血生化、甲功、血藥濃度(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水平)和心電圖等常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隱患、作為醫生調藥的參考。
3針對影響患者情緒的問題入手,減緩情緒波動。
調整心態:隨著老齡化的自然進程,每位老年人都有可能面對身體、記憶力均變差等問題,我們要嘗試用平和心態去接納并逐漸適應這種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否認或抵觸。
重新定位自我價值:雖然我們年紀大了,但依然老有所用,在家中我們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承擔著爺爺奶奶、父(母)親等重要角色,繼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根據個人所長與身體狀況,我們可以在單位、社區中繼續發揮余熱,傳授經驗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升價值感。
培養興趣,規律作息:退休前每日忙碌,如今可以安享晚年、培養新的興趣或技能,給自己制定一份日常活動表,盡量讓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都有安排,除起居規律、營養均衡外,還要加入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與適當鍛煉,讓生活過得更充實。
積極應對負性事件:遭遇負性事件在所難免,我們盡量采用積極心態去處理:與親友定期聯系、互相關心并保持良好關系,試著包容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如遇和他人的爭端,盡量心平氣和地相互溝通、試著從對方的角度想想、彼此退讓,提建議可以,但不要將意愿強加給人,給他人一定的自由空間;嘗試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切勿以偏概全,不為未發生的事而煩心,也避免消極推斷事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