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杏元 蘇愛國



摘? ? 要: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是未來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從教意愿直接影響到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以江蘇省某高校175名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及數理統計的方法對該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調研。結果表明:該專業職教師范生在從教意愿上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社會認可、學生自身內、外因的驅動都會對其從教意愿產生重大影響。基于此,提出從三個方面增強本專業職教師范生的從教意愿,即:增強職教師范生的職業使命感,樹立職教信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教師范生的從教信心;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氣氛,為職教師范生就業提供政策保障。
關鍵詞: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調查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21)03-0106-07
職教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是指職教師范生對從事職業院校教師職業所持有的看法和情感反應,即他們是否愿意從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愿意的程度[1-2]。職教師范生是未來職業教育的主力軍,其從教意愿直接反映了他們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學校教師職業的熱愛程度,也反映了他們是否會以職教教師為自己的職業目標,積極投身于本科期間的學習,努力發展自己的專業和職業能力,為將來進入職業學校成為一名職教教師做準備。這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質量,也會對未來職教師資質量及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3]。職教師資質量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其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因此,研究職教師范生的從教意愿對促進高素質職教師資的培養有重大意義。目前,江蘇省內具有服裝專業的中職學校因為各種原因依然存在師資短缺的現象,但培養該專業職教師資的院校比較有限。如果該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不強,對本地區該專業人才培養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研究以江蘇某高校服裝專業為例,對職教師范生的從教意愿進行較為客觀的調查與分析,以期更有效地加強該專業職教師范生的職業意識,提升其職業能力及綜合素養。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進行調查與分析。
調查對象為江蘇某高校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師范生及剛畢業的職教畢業生。調查時間為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為保證樣本發放及回收數量,在本專業每個年級的師范生都不缺席的情況下,采用現場集中發放問卷并指導和監督填寫的形式進行,保證了問卷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共發放問卷175份,回收到有效問卷17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二)問卷設計
本問卷在借鑒已有的對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從教意愿調查問卷的基礎上[4-7],結合所調查學校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的實際情況,編寫成《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及特征,包括性別、生源地、年級、報考本專業職教師范方向的原因等;第二部分為問卷主體,主要對該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進行調查,包括本專業職教師范方向滿意度、職校教師職業價值觀、職校教師職業歸屬感、職校教師從教能力、職校教師職業情感;第三部分為訪談部分。選取15名本專業職教師范生,通過深入訪談了解其從教意愿,進一步分析影響其從教意愿的因素等,作為對問卷主體部分的補充和解釋,使問卷內容更加完整。
(三)數據分析
本次對調查問卷的選項設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從否定到肯定(或從非常弱到非常強、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非常不愿意到非常愿意、不符合到符合等)分別記為1~5分,依此對相關問題作出回答。使用 SPSS20.0 軟件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強度、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以獲得相關結論及建議。
二、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樣本基本特征
表1所示為職教師范生的基本情況。從性別來看,男、女生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18.5%和81.5%,呈現出明顯的女多男少、比例不均衡的特征。這與教師職業已形成性別區隔,影響了男性選擇教師職業有一定的關系[8]。另外,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在通常的認識中,服裝行業女性偏多,因此在報考服裝專業時男生選擇報考的較少。從生源地情況來看,來自城鎮與農村的比例也不均衡。來自城鎮的學生稍多,顯示出一定的城鄉差異性。有資料顯示,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的加深,“90后”的城鎮化率在逐步增高,進入城市讀書和就業的概率也在增加,這也使得“90后”的城鎮生源有所增加[9]。而各年級學生人數分布比例則顯示出逐年增多的現象,這與學校的發展方向及增加師范類招生計劃數有關。
(二)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現狀分析
1.從教意愿總體特點
意愿本身是一種對某個事物的感知、態度或傾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職教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是學生本人在經歷了高考志愿的填報、專業及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對教師職業的感知等過程后對將來從事中職學校教師的選擇傾向。
從表2可以看出:在175名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中,不確定自己是否愿意到中職學校任職的學生比例最高,為29.1%,且該選項大部分來自于一年級學生,表現出對將來是否從事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很茫然的態度;其次為比較愿意從事中職學校教師職業的學生,為20.0%,而非常愿意的人并不多,占16.6%;比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學生占總體數量的36.6%,不到總體數量的一半,說明本專業的職教師范生到中職學校做老師的傾向并不突出;而比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18.9%和15.4%,總共為34.3%,超過了總體人數的三分之一。從總體情況來看,持有“愿意”態度的(36.6%)比持有“不愿意”態度的(34.3%)學生人數比例稍大,但二者并沒有明顯差異,持有“不確定”態度的占29.1%。進一步訪談得知,本專業學生有近半數是因為高考志愿被調劑而進入本專業師范班的學習,因此部分學生對于職校教師這一職業并不了解,對將來是否能進入職業學校任教也并不清楚,這一點在一年級新生中表現最為突出。
如表3所示,進一步對師范生的從教意愿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進行賦值,并求取平均值,得出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到中職學校的從教意愿均值為3.08,介于“不確定”和“比較愿意”之間,且更偏向于“不確定”。
2.從教意愿各因子分析
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具體表現在本專業職教師范方向上的滿意度、職校教師職業價值觀、職校教師職業歸屬感、職校教師從教能力、職校教師職業情感5個方面。從表4可以看出,“本專業職教師范方向滿意度”這一因子得分最高,為3.26分,顯示出大部分師范生對師范方向比較滿意。訪談中發現學生認為與非師范生相比,一方面除了學習專業課程外,還能學習教育類課程,而教育實習的機會也增加了與外界的交流,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師范生的就業選擇范圍更廣,因為有教師資格證,畢業后既可以從事教師職業,也可以從事服裝行業的工作。因此總體來說,學生對師范方向的滿意度較高。
得分比較高的還有“職校教師職業價值觀”,為3.11分,說明職教師范生對職校教師的認識較為積極。在當下,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海量知識,但學生想建構起自身的知識體系,依然要依靠教師對知識的篩選和對學生的引導,因此職校教師不僅是學生專業知識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學生道德品行、能力發展的引導者。在校師范生在專業實踐及教育實習中也感受到了作為職校教師的重要性,對于職校教師的評價也很高,認為從事這一職業較有意義和價值。另外,江蘇省紡織服裝業較為發達,服裝從業人員需求量也較大,職業學校為服裝行業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因此總體來說職校教師職業價值觀水平較高。而職校教師從教能力得分為3.02分,處于中等水平,說明學生對自身教育教學能力評價并不高,認為自己執教能力還有待提高。師范生在校期間既要學習專業課,又要學習教育課程,與非師范生比,在有限的四年時間中他們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教育理論課與教育實踐課的學習上需更進一步加強,以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其職業自信心。
得分較低的兩項分別為“職校教師職業情感”、“職校教師職業歸屬感”,分別為2.38分、1.93分。尤其是職業歸屬感,得分最低。由于職教師范生并沒有教育政策為其提供畢業后到職業學校就職的保障,依然要依靠自身的努力,通過考試、面試等一系列環節才能進入職業學校。且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教師學歷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師范生與教育碩士相比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就業壓力很大,他們并不能確保自己將來能進入職業學校。訪談中不少學生都提到了這個問題,這一點對他們的就業心理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表現出了很弱的職業歸屬感。除畢業班的學生和剛畢業的學生外,其他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到職校實習的經歷,不能真正體驗一個職校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情況,對職校教師的職業情感并不高。
(三)影響從教意愿的因素分析
1.師范生個人基本情況的影響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級上的從教意愿得分上分別存在一定的差異。從性別上看,女生從教意愿明顯高于男生,這與表1的分析中女生報考人數明顯多于男生是有關系的,當然,這也與教師職業性別標識化及服裝專業特點也有關系。一方面,通常認為教師職業較穩定,假期較多,符合社會對女性“兼顧家庭”的期望,認為教師職業更適合女性,但卻難以滿足男性的職業期待,這種職業期待既包含了教師工作的安穩和缺乏挑戰性,也包含了男性“養家糊口”的收入需求。另一方面,服裝專業本身存在女多男少的特征,從事該專業工作的女性也偏多,造成了職業性別的刻板印象。這兩方面都可以說是一種性別壁壘,對男、女生的從教意愿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就出現了明顯的男女性別差異。就生源地而言,農村生源從教意愿要高于城鎮生源。雖然“90后”的城鎮化率在逐步增高,但在訪談中發現,農村生源與城鎮生源在家庭經濟條件、生活環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父輩工作、生活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且父輩也希望子女有一份穩定的教師工作,這一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擇業,因此農村生源從教意愿也相對高一些。就各年級的師范生而言,二年級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最高,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其次為剛畢業師范生。訪談發現,二年級師范生剛結束大基礎課程的學習,已基本適應了大學學習生活,并開始接觸專業課程及教師教育課程,對職教教師有了一些認知,部分學生甚至對職教教師職業產生了興趣。但三、四年級的學生經歷了教育實習、教師資格證考試等環節后,對入職中職學校反倒信心不足,主要由于一方面能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學生非常有限,而教師資格證是成為一名教師的必備條件;另一方面,學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也更清楚地了解了職校招錄教師的條件。江蘇地區有服裝專業的中職學校雖然不少,教師需求量也較大,但對教師入職時各方面的條件也越來越高,除了對其教育教學能力、實踐能力有要求外,對學歷、職稱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師范生到職業學校競聘的競爭很激烈,他們并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能入職職校,再加上本專業職教師范方向就業有多種途徑,因此他們在從教意愿的選擇上反倒偏低,這與表4中師范生的職業歸屬感較低是一致的。
2.報考原因的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學生報考職教師范有多重因素的驅使。一方面體現在外在功利的考慮上,如“教師假期多”“教師工作穩定”“家人意愿”“教師社會地位高”,這四項因素中前三項所占比例都較高,分別為38.5%、39.3%、35.7%。從訪談中發現,親戚朋友中有從事教師職業的,大多數家庭都希望子女也能從事這一職業,認為這一職業較穩定,且假期多也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內在使命的驅動,如因熱愛教師職業而選擇報考,但該項所占比例僅為18.2%,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可以看出,學生在選擇報考職教師范方向時,外在功利因素占了主導作用。而其他選擇因素比例都較低,說明大部分學生在報考職教師范方向時是經過了認真考慮的。
3.社會承認對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的影響
社會對職校教師的認可度是影響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主要表現在職教師范生對職校教師的評價上。本調查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即:職校教師就業環境、職校教師社會地位、職校教師收入、職校教師壓力和職校教師發展前景五個方面。從表7中各項的得分來看,職校教師壓力這一項得分最高,為3.78分,反映出師范生大多認為職校教師工作壓力大,除了忙于上課、輔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外,科研、職稱評定的難度也很大,這給師范生到職校從教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影響了其從教意愿。從表中還看出,職校教師的就業環境、社會地位、收入這三項得分不高,分別為2.23分、2.81分、3.03分,而這三方面直接關系到職教師范生就業后的根本利益,這與表6中對外在功利的考慮是一致的。這幾方面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師范生的擇業。除此之外,所有評價要素中,能得到學生基本認可的為“職校教師的發展前景”這一項,該項得分為3.41分,偏向于發展前景較好。這與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加強及對職教師資培養政策的扶持、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是有很大關系的。再加上江蘇地區紡織服裝業較為發達,對服裝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不少學生認為服裝專業教師的發展能滿足自己今后的發展期望,這是其愿意從教的一個動力。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對江蘇該高校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的調查數據統計及訪談結果的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到中職學校任教的意愿不高,并且對從教意愿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從教意愿的總體情況反映出該專業師范生對師范方向較為滿意,認為就業途徑更多。既可以去職校任職,又可以到服裝公司或企業做相關的設計或管理工作。他們對職校教師價值也有較高的認可,但職業歸宿感和職業情感并不高,職業使命感也不強,大部分學生選擇師范方向僅僅是因為“教師假期多、工作穩定、家人意愿”等外在原因,總體表現出“雖然認可但并不愿意”的特點。
其次,職教師范生對入職中職學校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認為自己教育教學能力不足,在服裝實踐能力及輔導學生技能競賽方面有欠缺、教師資格證考試難度大,學歷上也難以與碩士競爭等,導致在入職中職學校的激烈競爭中信心不足。
最后,社會對職教教師的認可也嚴重影響到職教師范生的從教意愿。在學生對職校教師的評價中,雖然大部分學生認為職校教師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高壓力、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從教意愿。
(二)提高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從教意愿的建議
1.增強職教師范生的職業使命感,樹立職教信念
服裝專業職教師范生是未來培養服裝行業人才的主力軍。作為未來的職教師資,對職校教師職業應有深入的理解,而不僅僅只是看到作為一名職校教師的好處。因此,應通過不斷學習來增強從事職校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調整自己的職業認知觀念,提升自己對職校教師職業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應積極拓展各類教學實踐活動,提供服裝專業的中職學校進行見習和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服裝專業職教教師的教學及工作狀態。在各類服裝工作室及課堂積極實踐中,促使學生認真體會和反思,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不斷提升自己對職校教師職業的認同,加強服裝專業技能的學習,樹立職教信念。
2.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教師范生的從教信心
人才培養模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及是否滿足中職學校對教師的需求。一方面,可通過提高職教師范生教師教育課程的學分比例,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增強其信心。這也是保障培養職教師范生“師范性”的重要條件。如:可增加選修課門類,讓學生能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也可增加“教育見習”“教育研習”等實踐環節,有效提高“教育實習”的質量;還可針對教師資格證考試設置相應的課程,幫助更多的學生獲取教師資格證書;同時,還需要不斷加強教育類課程建設及新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等。另一方面,可探索和實踐服裝專業“本碩一體化”職教師資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職教師范生的專業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增強職業競爭力,為其進入中職學校做好充分的職前準備。
3.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氣氛,提供就業政策保障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國家高度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對職校教師培養和培訓的同時,也應積極引導社會對職校教師的重新認識及對其價值的認可。對服裝專業而言,可通過多種途徑的活動和宣講營造重視職業教育、尊重職校教師的社會氛圍,如通過各類職校學生的服裝設計作品展演、各類設計大賽成果展示等,幫助本專業職教師范生實現他們應有的社會價值。同時,在就業政策上可適當向職教師范生傾斜,如提高職校教師待遇,以及職教師范生在校期間獲得教師資格證書或獲得一定級別學科競賽、教學比賽獎項的可直接入職中職學校等,為職教師范生提供就業保障,這也是增加其職業歸宿感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陳娟懷,高智紅,劉輝. 職業教育師資本科生從教意愿的實證研究[J]. 當代職業教育,2018(6):66-72.
[2] 陳紅彩, 藍欣. 職技高師院校學生從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生為例[J].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2,22(4):59-63.
[3] 藍欣,蘭欣,陳紅彩. 職技高師學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15,36(779):46-51.
[4] 殷霽芬. 體育教育專業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5] 魏淑華. 教師職業認同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08.
[6] 崔莎莎. 藝體類免費師范生從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 孫蘇敏. 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初探[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8] 敖俊梅,林玲. 中小學教師性別結構“女性化”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54-62.
[9] 周宇香. 中國“90后”人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析[J]. 中國青年研究,2020(11):43-51.
責任編輯? ? 張棟梁
An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Willingness of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Costume Design Majors in a Univer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DUAN Xingyuan1,SU Aiguo2
(1. School of Art Desig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China; 2.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Yangzhou 225000,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s for the training of garment professionals in the future, the teaching willingness of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of the costume design major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faculty of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is paper, 175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from a university in Jiangsu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and statistics to figure out their willingness to teach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great uncertainty in the willingness to teach. Social recognition along wi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studen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passion for teaching.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o enhance the vocational mission of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of students in teaching, creating social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and provide the policy guarantee for the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Key words: the costume design major;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teaching willingnes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