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寶祥

王顧宇 1987年生于河南鄭州,2006年畢業于揚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10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16年考入江蘇省書畫院。現為國家二級美術師,江蘇省書畫院專職畫家,江蘇當代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會員,江蘇省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會會員,江蘇省“紫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首批紫金文化優青,2020江蘇十佳優秀青年美術家,十三屆全國美展提名獎。
如今是熱衷于創新的年代,在“新”字上做文章的越來越多,在“好”字上做文章的越來越少。在我看來“好”要比“新”重要,新的作品不一定好,好的作品卻包含著新。也就是說“好”的概念內涵更廣,層次更高。好的作品還包含著美,而新的作品不一定美。如果美術還需要美,那么提倡“好”比提倡“新”更有意義。
關于什么是好作品,我曾經提出了三個標準:一是格調高,格調決定藝術品位;二是技術好,技術決定藝術水準;三是個性強,個性決定藝術面貌。我覺得藝術還是有一定客觀標準的,具體講,一幅作品在造型上、技術上、形式上是有好壞之分的。藝術創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按藝術規律進行創作就容易產生好的作品。如果畫家多在這些方面下些功夫,可能要比整天變著法子搞創新更為重要。我不反對創新,而是希望把創新建立在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之上,或者說建立在好與美之上,否則創新等于零。
王顧宇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它符合我講的三個標準:首先她的作品不媚俗,也不落俗套,所以格調高。其次造型能力、筆墨功夫都很扎實,所以技術好。再次作品能獨出機杼、獨具面貌,所以個性強。而且,她作品的創新也是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正如教育創新也要符合教育規律,教師也只有尊重教育規律才能教育出好學生一樣,美術創作也要遵循規律。
王顧宇之所以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專業基礎扎實。王顧宇在考研前曾帶作品給我看,畫的是田野秋林的景色,有造型能力,有筆墨功底,有自然氣息與生活氣息。作為本科的學生能畫得如此,也屬難得。這幅畫后來還獲得了“徐悲鴻獎”的銀獎。讀研階段,王顧宇又刻苦鉆研,勤奮創作,實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畢業后更是全力以赴搞創作,一些精品力作多次在全國美展參展和獲獎。今年又入選了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并獲提名獎(江蘇就兩人)。我們不以獲獎論英雄,有些獲獎也名不符實,但王顧宇的獲獎是實至名歸,因為它不是靠“展覽體”投機取巧,而是以實力說話,這個實力就是其扎實的專業基礎。
二是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王顧宇開始畫的作品比較常規,就是山水樹木之類的。一次帶了幾幅她畫的街巷小景給我看,尺幅很小,畫得也比較稚嫩。她給我看時,好像也不自信。但我覺得她敢于突破自我,難能可貴。而且她一連畫了好幾幅,可見她很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動力,于是,我就鼓勵她繼續畫下去,并給了她一些建議。后來她畫了一系列都市街景,手法逐漸地成熟,風格逐漸地形成。畢業展覽就是街景組畫,畫得非常好,還得了學院獎。她還畫過石雕系列、建筑系列等。今年參加全國美展的《匠心筑夢》畫的是天眼,雖然也是建筑題材的延續,但也包含著新的探索。新的探索,必然伴隨著新的思考。王顧宇正是在不斷地思考與探索中,不斷地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三是有熱情,有才情,有干勁。在一次王顧宇個人展覽的座談會上,我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用“有熱情,有才情,有干勁”三個詞來評價她,現在想想還是有道理的。說她有熱情,是因為她對繪畫非常癡迷,癡迷到心無旁騖,以至于不擅人情世故,不愛穿著打扮,一心用在畫上。說她有才情,是因為她作畫既能夠兼收并蓄,悉心向別人學習;又能夠別具一格,不落別人窠臼。學習別人易,化為自己難。要做到這點,沒有才情是不行的。王顧宇不斷地有新的作品出現,題材上、形式上往往出人意表。這些都需要才情。說她有干勁,是因為她創作了大量作品。有一定的量,才會有一定的質。畫畫還是辛苦的,即要動手,又要動腦。每作畫前都要費一番心思,特別是對一種新題材、新形式的探索,更是要煞費苦心。即要探索成功,又不能作繭自縛,還得繼續探索。所以對不斷探索的畫家來說,沒有毅力、沒有干勁是不行的。好在王顧宇酷愛畫畫,有了喜愛就有了動力,有了動力就有了干勁。

由于王顧宇的熱情、才情和干勁,這幾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受到了省文藝界領導的多次夸贊,還在省宣傳部有關座談會上代表畫家做了發言。王顧宇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畢竟還年輕,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就像一棵小樹,雖然現在根正苗壯,又植根于深厚的土壤,但還是需要不斷地養護和澆灌,只有這樣,小樹才能茁壯成長,最后成為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