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菊蘭
◆摘? 要:參與式教學是素質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的改革新范式,能夠較好的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圍繞參與式教學模式,探討在中職院校當中,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中應當如何有效借助參與式教學形成積極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發展提供理論層面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教育學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心理學的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弗洛姆的期望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而具體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是把教師和學生都置于主體地位上,讓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參與、激勵和協調,充分發揮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主體的作用,使師生在互動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
一、實施階段
參與式教學的重點在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師”與“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促使教學中,“微笑教育”得以體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得以提升。
課程方面,在開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鉆研教材,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學生取得情況,充分考慮實際學情,優化教法,創新學法,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沉浸于課程教學活動當中。具體到實際中,以《幼兒教育學》課程為例,課程開展所面臨的對象,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生本身年齡比較小,文化水平比較低,因此對于理論課的學習與展開比較困難,此外,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理論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呈現出倦怠學習的情況。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式教學,來改變這一現狀,如在學習“幼兒游戲的特點及教育作用”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一款他們個人認同的幼兒游戲,并在班級里進行展示與分析,教師通過學生的展示與分析,聯系教材文本內容,形成理論教育。
在課堂活動形式方面,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需要與學齡前的兒童在一起相處,因此,理論內容不單單是關于幼兒教育活動的開展,還需要了解幼兒的生理、心理、衛生、德育、健康教育等諸多方面,所以,在課堂活動形式上,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與理論相關的實踐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授課前,帶領學生一起做手指律動操,吸引學生對于課堂的注意力,或者在授課過程中,開展一些與理論知識相關的搶答環節,活躍課堂氣氛。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就一些時事熱點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展開辯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形成思維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意見自然會產生分歧,然后根據理論與自己的經驗所得,展開相互辯論,實現全員參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參與式教學的作用
縱觀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絕大部分理論課程的理論內容與實踐是脫節的,教材的編纂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此,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情況,而在課程的設置上,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還要參與實踐,實踐的比重遠遠高于理論,課程設置也不合理,這些因素都加大了教學的難度,加之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對于學生的了解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最終導致理論課程的開展舉步維艱。
因此,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要開展理論課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就要從課程模式本身入手,通過將實踐與理論聯系起來,擴充理論教學的時間線,優化課程設置,豐富教學方法,才能夠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與展開對于內容的探討,將大難度的教材內容吃透掌握。而參與式教學模式對于課堂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對比傳統理論性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教學過程中的排斥現象來看,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引入,能夠較好的改變這一現狀,從而促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會隨著教育工作的開展而被逐步提升,顯然很好的滿足了要解決當前困境的一些要求。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學方法發生了變化,教師擁有了更多與學生互動的可能性,這就促使教師擁有了更多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學情的機會,從而能夠調整課堂,形成個性化的教學行為。
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參與式教學模式的開展,讓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動起來”,參與到課堂當中,成為集思廣益的一部分,學生不再是單一的開展學習活動,還形成了技能、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能夠從中獲取一定的階段性成就感,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三、尚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措施
參與式教學模式僅僅是一種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而導致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學方法與專業之間的個性化匱乏,存在一定的專業不匹配性,在理論方面也有所欠缺,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一)主要問題
參與式教學在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開展當中,還存在一些客觀的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學生課堂積極性和教學進度的開展。
學生課堂積極性來看,雖然運用參與式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當中,但是中職院校的學生本身年齡比較小,學習基礎不扎實,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且基于性格因素,也可能會拒絕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因此,導致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推展受到了限制。因此,為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分析原因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重在強調不同理論課程須采取不同參與式教學方法,探索參與式教學模式中的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具體教學方法。從整體上優化出科學合理、符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形成教學新模式。
在課堂教學進度上,參與式教學模式的開展增加了互動體驗,這就促使教師需要準備更多的內容,來實現對于學生的良性互動,而這無疑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這一點是現有教學行為中,存在的主觀問題,如何解決課堂教學進度與教學模式之間的沖突,就成為了關鍵。
(二)解決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在解決課堂參與積極性的問題上,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理論課程,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本文以《幼兒教育學》為例,《幼兒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3歲至入學前幼兒的教育,是專門研究3歲至入學前幼兒發展與教育的規律的科學。因此,在實際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授課的主要內容,就是主要從教育與幼兒身心發展的關系、幼兒教育與社會、家庭的關系等方面探索規律、指導實踐,從而闡明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以及幼兒教育工作中需遵守的原則與運用的手段、方法,幼兒園環境和設備,幼兒教師等等。
因此,教師可以細化《幼兒教育學》課堂,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通過課程實踐行為的開展,先一步讓學生感受到幼兒的不同,形成認知與元認知能力,再帶入理論,轉化思路。如帶領學生前往地方幼兒園中,讓學生與幼兒一同上課,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對于幼兒的行為、語言、心理、衛生等都有了直接的接觸與了解,學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探索欲望與興趣,進一步引導自身開展理論學習活動。
而關于課堂教學進度的問題,為了保障課堂教學進度,能夠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實現。其一是對于課堂教學的機制改革,建立其長效激勵機制,通過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進一步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能動性,完成對于課程的學習。其中,激勵機制又分為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外在激勵強于內在激勵學生,學生會缺乏對于學生的積極性,認為學習本身枯燥乏味,而內在激勵強于外在激勵時,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是一場充滿挑戰性的“游戲”,愿意積極的主動的參與,如果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同步強時,學習本身就會成為學生推動自身發展的源動力,成為學生的“日常行為”之一。因此,教師要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持續不斷的給予學生外在激勵,引導學生內在自我激勵,從而促使學生主體意識覺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學進度就會在一段時間內呈曲線型增長模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參與式教學模式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于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卻缺乏個性化的、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因此,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換教學觀念,研究教學方法,優化參與式教學模式在不同專業中的展開細則,充分挖掘和發揮其意義和價值,為提升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素養,實現教書育人的核心目標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靖.案例式教學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0):158-159.
[2]代向偉,凌媛,羅玲,等.“對分課堂”在體育專業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與探析[J].體育科技,2018(22):125-126+128.
[3]褚淑格.分層教學模式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以教育學專業為例[J].赤子(上中旬),2016(19):288-289.
[4]宿麗艷,耿洪波.參與式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中的應用? [J].西部素質教育,2016(04):83-83.
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19B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