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鳳梅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額具體體現。一個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強烈誠摯的愛,平等地對待和尊重他們,才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信任和愛戴。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擁有一個歡樂、幸福而富有意義的童年,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為此要付出的努力。
關鍵詞:敬業愛生?滋潤心靈?關注留守?快樂?付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應該具備極強的使命感、責任心;應該誠信立教,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
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額具體體現。一個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強烈誠摯的愛,平等地對待和尊重他們,才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信任和愛戴。每個人都有對愛的需求,愛的熏陶教育,對于處于初期階段的小學生的情感世界顯得十分重要。
在農村從教有11年了,依然清晰地記得每個寒假,在嚴冬似乎已漸去漸遠,春天的腳步姍姍而來的時候,孩子們的父母就會像候鳥一樣匆匆去尋找異鄉的春天,一撥撥留守少年像爛漫的春花一樣紛紛誕生于農村的角角落落。每到這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那些孩子們,一個個令人心酸的留守兒童的形象:蓬亂的頭發,難辨色澤的衣著、遲緩的步態、凝滯的目光、孤獨的身影……常有同事說他們是:不是“孤兒”的“孤兒”。面對這些有著花兒一樣的年齡,卻沒有花一樣的生活、更沒有花兒一樣芬芳的心靈的孩子們,從他們綻放光彩的眼光里我知道他們心底很清楚何為歡樂有趣!他們此刻缺的不是知識,更迫在眉睫的是來自我們教師的關愛。
月珊是我帶的一個典型的學生,她是一個非常聰明可愛的小女孩。擔任學習委員,是我班的得力小助手,二年級上學期開學時上課卻無精打采,要么搞小動作,要么對著窗外發呆;布置的家庭作業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面對她的大變化,我很是驚訝,于是找她談話,希望她能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做一個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孩子。而我話還沒出口她早已眼淚簌簌而下,她泣不成聲地說:“老師,我想我媽媽了!”我才明白,她的父母第一次到外地去打工了,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當時我就抱住了她,對她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是老師沒有關心到你。”當我親近她,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她的心弦,用師愛去溫暖她,用情去感化她,用理去說服她,讓她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人,班上每一個同學都在關心她,后半個學期下來,她又開朗起來了,每一次與父母通完電話她都會第一時間與我分享,在她的日記里,我看到那句讓我鼻子發酸的話:老師就像我的媽媽,我每天晚上睡覺都會想老師。
我想:在學生心中,我們老師是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縷縷柔和的陽光……在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歲月中,作為老師,我應該關愛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努力用愛心滋潤孩子那干渴的心靈,讓嬌美的花朵在愛的雨露中,在愛的陽光中燦爛地盛開。這樣的環境,孩子們的學習還有什么提不上去的呢?
西方哲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作為教師只要這樣善于把愛牢記在心,把師愛化作無言的行動,像春雨一樣去滋潤每個學生的心靈,便會培育出一片似錦繁花。
在任教第二年開始接一年級,班上有一個叫秀賀的學生,任何時候,他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玩就玩,想說就說。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講,課后他也總會做很多讓我頭疼的事情。
孩子的家長很配合,總是在我“告狀”了以后,很不好意思地說:“老師,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
本來因為家長的原因,我還很有耐心地對待他犯的錯誤,后來,我漸漸耐心全失,言語也漸漸“刻薄”起來。誰知道這個孩子竟然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有時候上課的時候,突然就唱起歌來,或者整個人在桌子底下玩紙飛機,然后到處飛。我漸失耐性,完全不知道該拿他怎么辦了。面對這樣的孩子,當時年輕的我耐性還是太過缺乏了。
此后,我調整自己,找時間和孩子好好地談了一次,告訴他,老師希望每天能發現你的一個優點。讓老師每天都表揚你一次,好嗎?孩子很鄭重地點了點頭。盡管這樣的話語對這個孩子孩子來說還是有些懵懂,和其他孩子相比,也總不那么盡如人意,但是,換個思維想想:他和自己比的時候卻每天都是冠軍!這樣一想,心里便不再那么堵了。至少在后來,他燦爛的臉上讓我看到了孩子真誠無邪的童真與每天一個小小優點的約定。
冰心老人說過:“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師愛是平凡而偉大的,是教師發自內心的熱情,是一種自我犧牲、無怨無悔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
談起聲浦,總讓我想到那惹人憐愛的瘦削小臉,一身短得不能再短四處泛黃的白恤衫,還是從別的親戚孩子那拿來穿的,家境一向清貧的他在這學期幾乎是雪上加霜,母親因精神異常突然離開人世,那天晚上學生打電話告訴我后,就一直思考:這樣的脆弱的孩子,我怎么去撫慰?
一天課后,我將他留了下來,把當天的語文數學功課重講了一遍,我知道,知識再不能落下了。天漸漸黑了,我們聊起了家常,還談起了他一向就討厭的母親,我知道,孩子只是失去了母親而悔恨地做些反常的行為。過多的教化言語容易麻痹人的神經,有時沉默也是金。那天我只點了幾句就從冰箱拿了些菜給他拿回家給他父親,之后的幾天里,我欣喜地發現,聲浦開始有所轉變,他慢慢懂事了,課后總圍著我轉,與我談這談那的,作業變工整了,他寫得一手好字。臉上也開始洋溢著笑容。愛就這樣在我們心間漫延。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雖然如今的我,已不在那個小村莊里,但在教育之路上,我一直在向這一份境界努力,希望每一個和我一樣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夠托起明天的希望。
參考文獻:
[2] 丁錦輝 劉漢波 樊波《有效上課的師德修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3] 耿帥 王秀麗 閆景秋《教育熱點問題之師德觀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4]李鎮西《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 》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