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茹
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很重要,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否,也直接關系到青少年三觀的形成,而中學階段是一個青少年塑造三觀的重要時期,因此應多關注青少年的中學階段。中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重要時期,如何幫助青少年提高心理保健意識,克服心理障礙,逐步塑造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依靠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共同擔負起孩子心理健康的指導工作。下面我以身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實例加以說明。
一、存在的心理問題
我班為七年級,農村校,屬經濟較發達農村,家庭生活條件相對優越。我班外來務工子女較多,部分學生受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需要予以疏導心理,塑造健康心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1.由小學進入中學階段,所學課程內容逐漸增加,課程難度由淺至深,一些學生由于基礎差,對中學學習強度不適應,因此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
2.情緒不穩定,作為進入中學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都在發生變化,影響情緒,容易喜怒無常,沖動,控制不住自我,與同學經常發生矛盾沖突,處處想出風頭占上風,一旦吃虧總想報復。
3.性格內向孤僻,習慣自我封閉,心理防線比較高,很難和老師、同學交心,敞開心扉,不融入集體,讓老師和家長總是擔憂。
4.自我思想占上風,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對老師善意的批評有抵觸心理,也不愿接受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思想偏激,很敏感,逆反心理嚴重,有時候故意唱反調,甚至有過激行為,用這種方式來展示自己在同學中的能力和價值。
5.早戀影響學習,中學生正處在性發育階段,書本上的知識、聽到的一些事情,都讓中學生開始重新思量異性,產生懵懂的情愫、異性審美,繼而也會出現一些情感方面的問題,不懂情深,卻已早戀、單戀、失戀。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種種問題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仔細分析,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1.個人方面的原因
(1)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時期,心志尚未成熟,容易出現情緒不定、好奇異性的現象。
(2)有的學生抗壓能力差。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愛的蜜罐中成長,缺乏心理防御能力,當在學習和同學交往中出現問題時,缺乏有效的應對,心理壓力增大。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作為學生出生、成長的地方,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家長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所謂言傳身教,家長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具體表現在:
(1)父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父母生長在農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偏失。有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憑借片面之詞和表面現象,動不動就找學校、見老師,看似在維護孩子的權益,其實如此武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對其日后判斷是非和身心發展有害無益。
(3)家庭不和諧影響孩子。由于家庭不和諧,父母經常吵架,甚至離婚,幼童時期可能不懂,但隨著孩子進入中學,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已經難以逆轉,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3.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除家庭以外另一個重要的直接集合體,良好的集合體能夠給學生創造健康的人文條件和環境。
(1)學校的教育理念。長期以來,學校都在貫徹落實素質教育,但很多學校還是更看重“升學率”、分數這種看得見的硬件,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夠多,不夠專業。
(2)個別教師的理念。不乏個別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不夠尊重,在處理問題時,沒有做到公平公正,導致學生逐漸產生不滿情緒,甚至懷疑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影響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4.社會方面的原因
社會作為人類生活生存的大舞臺,其內容豐富多彩,良莠不齊,一些不良因素很容易影響中學生。例如:網吧,利用不好,就極容易成為中學生犯罪的搖籃;與不良社會青年接觸,就容易形成歪曲的三觀。
三、建議采取的教育措施
綜合上述原因分析,結合我班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了教育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努力帶領他們走出心理誤區,將心思用在學習上。
1.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健全學生檔案
班級是一個整體,學生是組成這個整體的一個個細胞,而每個細胞都是動態的、變化的。所以,針對每一個學生,我都盡力掌握更加全面的資料,建立學生檔案。如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是否和睦,家庭成員是否外出務工,學生本人的興趣愛好等,以便對癥下藥。
2.搞好第二課堂,潤物細無聲
心理健康教育絕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潤物細無聲”工程,需要滲透融入在點滴日常中。在與學生們相處的過程中,利用各種機會,將聽到或看到的各種小案例,隨時隨地與學生交流,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如某班學生在QQ或微信上用污穢言語謾罵、攻擊同學,被發現后兩人大打出手,受到學校處理;新聞報道學生承受不住壓力,跳樓自殺,留下父母痛不欲生……,利用晨會、班會搞演講比賽,小品表演,以此提醒學生們要時刻注重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
讓學生們自己想辦法,動手制作“心形”心愿墻,每張圖片上都寫有同學們的心愿,每位老師也寫上對同學們的祝福與期望,時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新,作為對自己、老師對學生的鼓勵。
3.家校溝通零距離,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家長、教師、學生應該攜手共進,共同付出,需要以幫助中學生塑造健康心理為共同目標,統一步調,互相配合。
各學科教師要互相交流情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統一對學生的教育要求。與此同時,教師也要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向家長們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并向家長傳達學生在校情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互相監督學生,幫助學生,對家長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認真思量,當改則改。
實踐使我深刻體驗到中學生階段,心理健康尤為重要。而他們的健康成長有賴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方配合,因此呼吁社會各界多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共同引導幫助學生學會自我了解、學會自我決定、學會自我完善,讓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成長為正能量的人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