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瑩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為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且給班級管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傳統班級管理的實質是班主任“權威”對學生的規訓,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為使班級管理能更好的服務于課程改革和學生發展,必須對傳統的班級管理作必要的調整,即通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在平等與對話的前提下,變班級管理為班級治理,才有可能實現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
關鍵詞:班級管理 班級治理 師生關系 平等 對話
師生關系如何協調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框架下的師生地位、角色或互動關系已經顯示出了種種不適應、不協調的跡象?!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強調了學校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重新審視傳統的“班級管理”,可以深入探討主體之間的關系,即可以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傳統班級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教師缺乏情感認同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導者,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而調查表明,約有一半的小學班主任不喜歡該崗位。從事班主任工作,從內心來講,是不情愿的,只是由于學校安排,不得已而為之。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班主任工作很累;另一方面,與普通教師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待遇優勢。對一個班主任來說,沒有對本崗位的熱愛,就很難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更何談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也是造成班主任與學生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班級管理處于“絕對權威”
傳統班級管理的唯一主體是享有絕對權威的班主任。班主任有大量的時間對班級里的學生進行監控。隨時可能出現在教室的門口或窗口,巡視是否有同學缺勤和開小差等情況;甚至于不在教室的時候,班主任仍可以通過班干部、其他同學或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在第一時間了解全班同學的學習和思想動態。同時,不少班主任總是凌駕于學生之上,很少能真正在心理上完全認同民主平等的現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致使班級中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到民主的樂趣,造成學生有話不敢說。
(三)片面的教師觀和發展觀
在班級管理中,經常出現教師對個別學生產生“偏愛”,使學生受到不公平待遇,這都是錯誤教師觀和發展觀的體現。由于小學生自制力較差,容易犯錯誤,又容易出現反復性,有些班主任缺乏耐心,采用不當的方法教育學生,出口傷害學生的自尊、體罰學生等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班主任由于對學生缺乏愛心,不關心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不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與學生沒有共同語言,造成師生雙方難以溝通,心理不能相容。
二、平等:班級治理的關鍵
所謂“班級治理”就是班主任和每個班級成員作為獨立的平等的個體,在彼此尊重、協商的基礎上,為了班級(師生學習和生活的共同體)和每個學生的發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經營活動。平等是實行“班級治理”的關鍵和難點,即只有師生平等,才能破除規訓的“魔咒”,變班級管理為班級治理。那么,如何實現師生關系的平等呢?班主任和學生的角色必須重新定位。
(一)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
班主任要通過角色轉換欣賞每一個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滿足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內在需要。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必須消除權威,創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條件,為學生民主參與班級管理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平等的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自由地展現個人的才智,為班級管理貢獻自我的熱度,將班級管理推向民主化。
(二)讓學生成為班級治理的主體
在“班級治理”中,學生是主動尋求自身成長的主體,也是自我管理的主體。對于班主任和班干部表達的觀點,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見。這樣,班級管理由班主任的“獨裁”、學生的“臣服”轉向了師生協商、共同執行。
三、“對話”方式是“班級治理”的靈魂
對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這不僅是一種言談與傾聽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教育情境,更是一種教育思想。“班級治理”主張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對話關系。即班主任承認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能夠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的個體;師生之間的溝通方式是平等的,而不是灌輸的、指令的;對話意味著班級管理并沒有強制性的標準和功利性的目標,對話允許妥協和溝通的失敗。對話是班級治理的常態,對話精神是班級治理的靈魂。
(一)以“對話”方式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班級治理”主張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班級生活,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必須時刻警醒,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只有用“對話”的方式,才能體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實現發展學生主體性的目標;班主任不是作為班級的主導者和管理者來規訓學生,而是通過平等“對話”方式來激發、引導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進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以“對話”方式促進師生平等
在“對話”過程中,沒有一方對另一方意志與行為的強制與服從,也沒有一方“俯視”而另一方“仰視”的不平等,而是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思想與觀點的交融與碰撞。如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班主任教師能夠以身作則,以“對話”的方式和學生互動時,那么,“平等的觀念”必將深入人心,慢慢地內化為學生的一種修養,在將來的社會活動中外顯為平等待人的行為習慣。可見,“對話”式的“班級治理”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平等,進而培養了學生民主和寬容的品質。
(三)以“對話”方式營造班級的情感氛圍
對話則是富有情感和美感的,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師生心靈的碰撞是情與情的交融。在一次次敞開心靈的對話和情感交流中,師生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變成了朋友關系、類似親人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無疑是緊張應試狀態下的學生所渴求的。可見,在“班級治理”中,對話教育架起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營造了溫馨的情感氛圍,有利于促進個體的健康發展和集體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