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亞
近年來,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已經成為新聞上的熱點詞匯,津南區也出臺了多項舉措積極落實,然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再次敲響了“善待自然”的生態警鐘,人與自然的關系再一次登上了熱搜,北美環境教育聯盟(NAAEE)指出,幼兒環境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兒童與自然之間建立聯系,希望人類要把道德良知和責任義務擴展到自然界中。
如何建立兒童與自然的聯系呢?就如同掃把倒在地上經過了100個人也未必會有人扶起來一樣“沒有人會保護他們不關心的事情,也沒有人會關心他們從未經歷過的事情”,幼兒園應滿足、支持幼兒感知、體驗自然,從中獲得喜愛的情感感受到自然是有生命的,并體驗關心、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機會。
一、從幼兒視角創設主題活動——發現自然
疫情過后我們迎來了新的學期,我問:“誰知道為什么有那么久都沒見面嗎?”幼兒:“我知道,外面都是大病毒不能出門。”我又問:“那誰知道大病毒是哪里來的呢?”幼兒:“是有人吃了蝙蝠,蝙蝠身上的并傳染給他了,他又傳染給別人了。”我又問:“可是小動物怎么會生病了呢?”幼兒:“我知道,媽媽說過是因為有人把它們的家燒了。”……
討論聲不絕于耳,我們決定自己去照顧小動物,小兔子、小貓、小狗、小魚等六種小動物在幼兒心里呼聲最高,最后經投票孩子們決定照顧小魚。可是照顧小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批住進自然角的小魚沒堅持過三天就漂在水面了,孩子們站在魚缸前看著小魚很傷心,但是還是告訴我:“老師,沒事的,明天我讓媽媽再買幾條魚來。”看來小魚的犧牲是換不來孩子的共情的,我趕緊悲傷的說:“可是再帶來還是會死啊,我們根本就不會照顧他們,怎么辦呢?”有的幼兒說自己會養魚,有的說家里養過魚可以問問她爸爸,于是關于“魚”的調查問卷發到了幼兒和家長手中,我們一起研究你見過什么魚?諸如它的生活習性如何?幾天換水、水溫多少度、用不用注氧、幾天喂食喂多少之類的問題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有了前期經驗的支持第二批住進來的小魚精神多了,孩子們每天都忙著觀察小魚吃飽了嗎?長大了嗎?經過小魚身邊還會悄悄地走怕嚇到小魚,很快就有幼兒發現照片里小魚的家還有很多植物,而我們魚缸旁邊的花太少了,顯得沒有生機,他們終于發現小魚不能沒有水、凈化水需要植物和土壤了,是的,這就是孩子眼中神奇的自然。
二、微小與壯闊共存——發現生命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園一定要有一個可供兒童自由探尋花草、飼養小動物的實體性花園,因為這將更容易引領幼兒朝愛與感激方向發展。美國學Charles也認為,當兒童經常以“親力親為”的方式接觸大自然時,就能為其帶來減壓、提高學習效果,增加對生物的關愛和對同齡人更友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提高進入小學的準備度。
(一)了解生命
愛德華·威爾遜說過:“至要我們愿意把世界從眼前垂直下移一米之遙,就可以把一輩子投入在一株樹干的麥哲倫之旅上。1克重的尋常土壤,只不過用拇指和食指輕捏起的分量,里面就棲息著100億個細菌。它代表著成千上萬個物種,而且幾乎全不為科學界所知”。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了任何微小的事物,生命無處不在。
(二)走進生命
幼兒園教育要讓幼兒在參與和體驗中不斷獲得經驗,特別是日常生活中更應該多給幼兒一些種植的機會,從選擇適合的種子開始就給幼兒一種儀式感——我要開始種東西了,它是有生命的,因為我的細心照顧才能長大。有了照顧小魚的經驗,這一次幼兒在選擇種植種子的過程中和都做好了功課,比如豆子用水生長出豆芽了就可以移入土壤中,摸著表面土壤微干就該澆水了,也可以每天用噴壺噴灑保持濕潤。等它長大了會長出豆莢,里面的豆子可以做很多美食供我們食用,也可以變成種子繼續種植,因為有這些植物所以我們才不用餓肚子。在參與的過程中感恩自然,學會理解并尊重地對待環境。不要覺得照顧一盆植物是小事,能把植物照顧好也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需要幼兒不斷建構自己的責任感和愛心,意味著幼兒的人格在這個過程中正在儲備自己與自然、與草木的關系。
三、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系
(一)動手參與,在過程中聯系
不論是照顧小動物還是種植活動,核心的價值都在幼兒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因為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等帶到了他們期盼已久的“果實”。你會發現幼兒從一開始的大自然與我無關,到我是大自然一份子,再到我和大自然是一家的奇妙轉變。幼兒一邊忙碌著松土施肥,腦袋里一邊轉著幾百個“怎么做”和“為什么”這類的問題,無不流露出關心與生命、愛與責任。
(二)材料互動,提供來聯系機會
之前我認為愛護自然、融入自然就是要帶幼兒走出去,看一看、摸一摸。然而當你真的走出去你會發現當你帶孩子去觀察自然時,于山水的廣袤比起來,他們更喜歡散落的樹葉、排隊的螞蟻、叫個不停的雞鴨。當你引導孩子觀察柿子樹時孩子們更感興趣的是柿子甜不甜?什么時候能吃。而看一看摸一摸與自然的互動除了把自然界的材料帶回來,能夠讓幼兒親身體驗做手工之外再聯想不達到其他了。在種植活動后,幼兒會發現外面植物的種子,琢磨著能不能拿回來種。知道了落葉歸根之后會想要把掉落的樹葉撿回來堆在他們中的豆子上。會發現、對比物體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三)融入自然元素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天氣的變化總能吸引幼兒的興趣,一場雨、一陣風都是驚喜。抓住這些天氣,讓幼兒意識到水、土等自然資源的價值,也是我們主題活動的價值,保護水資源保護環境。利用科普的方式讓幼兒明白雨水是從哪里來的?每一個雨滴都經歷的千山萬水才落回到地球上,讓幼兒知道要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從自然現象到節氣轉換再諸如鳥兒會準時告訴我們大自然季節的轉換,食物成熟有特定的時令,從廣袤的地球再到細微的變化無不顯露大自然生命的氣息,人類也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幼兒(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更應該是親戚是手足,是循環往復的源源不斷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