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理工學院 祝振華
地方治理關系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治理情境特征要求必須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地方治理能力。那么,在地方治理應該包括哪些能力呢?如何評價治理能力?對于這些問題,目前鮮有學者進行系統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和問題,本研究以S地方治理能力為研究對象,運用政府治理理論、情境感知理論和慣例理論,按照“國內外前沿理論研究→定量研究→策略與政策”的研究范式,探討S地區地方治理能力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研究能力構建和提升策略,為S地區地方治理能力提升提供理論指導,促進其由“目標治理”向“能力治理”轉變。
地方治理能力評價從資源評價視角,從教育、科技、文化、行政效率、人力資源狀況等方面多個角度分析了政府治理能力,(彭國甫,2004;李文彬,2015)。地方治理能力提升主要包括三方面:(1)善治理論視角,以求在中國環境下實現善治(俞可平,2015),(2)手段整合視角,利用電子政務、政府云平臺和大數據管理方法(張玲,2015;趙豫生等,2020)。(3)精準治理視角,拓展社會治理參與渠道等多種手段實現靶向治理(吳新葉,2016;劉成良,2020),提升地方治理能力。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15-2020年的《S地區統計年鑒》,借鑒國內外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選取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社會穩定、公共服務及環境保護五項指標,采用了變異系數法對S地區政府治理能力評價體系中的指標做了權重計算分析,在此基礎上,對S地區治理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如表1所示。

表1 S地區治理能力指標權重
(1)經濟發展能力方面:經濟發展所占的權重為第二位,為0.307647,其中所占比例最高指標為財政收入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為0.125044和0.121611,這表明,政府將更多的關注度放在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及GDP增長率方面。
(2)社會保障能力方面:社會保障能力的權重為0.132164,所占比重較少,從數據可以看出政府應加大社會保障方面支出,同時應擴大社保涉及的人群,不僅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有益于社會的穩定與健康。
(3)社會穩定能力方面:社會穩定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占0.478240,占整個指標體系近一半比重,可見,政府在社會穩定所做努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頗見成效。公安機關受理查處治安案件下降率和農村從業人數增長率占比分別為0.215068和0.217305屬于可控范圍。
(4)公共服務能力方面:公共服務權重占比0.027721,在公共服務指標中,雖然科技與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最高,但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比重仍然較低。
(5)環境保護能力方面:環保支出占比0.054228,顯然,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努力相對于其他方面的指標仍然較弱。其中最低權重指標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12162。
一是經濟發展能力方面:通過對S地區政府經濟發展能力方面的各項指標進行計算評估可以發現:近五年來的GDP增速及人均GDP增長率并不穩定,因而政府經濟發展并非是持續穩定增長。其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自給率較低。二是社會保障能力方面:雖然社會保障中各項指標數據均不弱,但整體指標權重過低,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障層面的關注與努力不夠。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資金投入較少,對人力資源高效配置的調節會造成影響,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增進社會公平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阻礙。三是社會穩定能力方面:從指標權重中可以發現,社會穩定指標權重最高,對于優化加強S地區政府的社會穩定能力,提高S地區經濟發展能力,挖掘S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有極具其重要的意義。四是公共服務能力方面:公共服務能力所占的權重最低,說明S地區對于公共服務的方面有所忽視,相應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五是環境保護能力方面:S地區近幾年對于環境保護的治理投入相對減少。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用率與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地方政府還應多作努力,使自然環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力。
(1)發展地區經濟,建設產業化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特色林果和畜牧業產品深加工,積極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園,積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加強信息治理能力。
(2)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社保體系建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立共享機制;通過稅費減免、政策性金融服務等優惠政策,促使中小企業總量和就業崗位持續增加。
(3)鞏固社會穩定,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及時改進、完善制度上的漏洞。增強基層政權組織建設,鞏固扶貧工作。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和綜合救援能力。
(4)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引入第三方參與公共服務供給,以便能更加全面地為社會提供兼備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公共服務,提高服務的質量。增強服務意識,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5)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產業結構,開發與節約并舉,促進第三產業、綠色產業發展,增強環境保護的宣傳,表彰積極參與環保的典型個人及企業,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健全群眾監督體制。堅持綠色發展,持續實施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