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吾浩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表明,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最根本和核心的是土地問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三農”也是黨的革命之本和執政之基。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是我們黨領導農民進行了土地革命,讓農民站起來富起來,走上了小康富裕幸福的康莊大道。
土地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具體體現。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就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爭。隨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以及革命斗爭的需要,土地革命也廣泛地開展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革命失敗后的土地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敗,黨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當時土地革命,主要是沒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沒收一切所謂公產的祠族廟宇等土地,分給佃農及無地的農民,強調貧農是農民運動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對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須全部沒收,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原則。”1928年5月至7月,井岡山根據地邊界各縣掀起分田高潮,年底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毛澤東在贛南、贛西根據地提出了一系列深入進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則。1929年4月,他主持制定興國縣《土地法》,將井岡山《土地法》規、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階級的土地”。7月,在他的指導下,贛西300多里的地區分了田,60多萬貧苦農民得到了土地。1930年2月,在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則下,興國等6縣全境和永豐等縣部分地區全面開展了分田運動。
第二階段,反“圍剿”時期的土地革命
1930年10月起,蔣介石發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五次大規模“圍剿”。1931年春,為了保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根據地實行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政策,使各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1931年2月,毛澤東又修改井岡山《土地法》中關于農民只有土地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的規定,肯定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使根據地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具有強烈的翻身感。
第三階段,抗日根據地的土地革命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此后又粉碎了國民黨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也是最困難時期。1941年,黨中央再次強調走生產自救的道路,實行了大生產運動。1942年,為鞏固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對地主實行減租減息,減輕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抗日。這對克服困難、渡過難關、鞏固抗日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
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實踐,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線、政策和方法。這主要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等等。它也為今后的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礎。
根據地的土地革命,使廣大農民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迅速分清了國共兩黨和兩個政權的優劣,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革命積極性。他們擁護革命,擁護共產黨,紛紛參加紅軍,投身反“圍剿”和支援前線,慰勞紅軍,形成了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黨群關系、軍民關系,為贏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四階段,解放區的土地制度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7月至9月,劉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準公布。大綱公布后,解放區各級領導機關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發動群眾,迅速形成土改熱潮。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還有占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從1950年冬到1952年底,黨領導廣大新解放區進行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改革。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共6章40條。它總結了黨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又適應新中國成立后的新形式確定了新的政策,明確提出:保存富農經濟,不動中農土地,限制沒收地主財產范圍等,以保護中農和分化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阻力,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成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
到1952年底,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區在內,全國約3億無地少地農民無償獲得約7億畝土地,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的3000萬噸以上糧食的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礎——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徹底消滅了。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為新中國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早在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就說過:“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農民的經濟是分散的,根據蘇聯的經驗,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才能做到農業社會化。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我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致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四個階段。
一是農業互助組。由于土改后廣大貧困農民缺乏勞力、農具、資金等,存在著新的兩極分化的趨勢,于是,黨中央在1951年就作出了農業互助合作的決定,并專門成立了中共中央農村部。互助組不改變土地農民個人所有,克服了農戶勞力、畜力、農具等不足的困難,實現了合作共贏。據統計,1949年到1952年,全國建立了830余萬個互助組,參加農民達2億余人。
二是初級合作社。1953年10月26日到11月5日,黨中央召開了農業互助合作會議,毛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在毛主席主導下,中國農業合作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53年,全國初級合作社發展到15053個,參加農戶27.2萬戶;到1956年,發展到139.4萬個,參加農戶達10668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0%,規模從十幾戶到幾十戶不等,體制屬于半私有、半集體性質,保留了農民的土地分紅權。
三是農業高級合作社。1955年,中國進入工業化高潮時期。同年10月,毛主席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按語中指出:對條件成熟的合作社,應當考慮使它們從初級形式轉到高級形式上去,以便使生產力和生產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全國高級社只有500多個,參加農戶4萬戶;而到1956年底,高級社增加到54萬個,參加農戶達11900余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6%以上。
1956年6月30日,全國人大頒布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對農民入社土地等生產資料作了如下規定:第二條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第十一條規定:社員退社的時候,可以帶走他入社的土地或者同等數量和質量的土地,可以抽回他所繳納的股份基金和他的投資。第十四、十五條規定:對于完全喪失勞動力或生活困難的農民,可以付給適當的土地報酬。第十六條規定:合作社應當抽出一定數量的土地分配給社員種植蔬菜,其數量一般不超過當地人均土地數的5%。農業高級社的實施,基本上完成了農民個體私有經濟向集體經濟的轉變,農民土地從個人所有向集體所有轉變,基本上完成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四是人民公社。1958年,全國又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并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齊頭并進,中國農業合作化進入新的高潮,土地經營制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加上三年自然災害,進入了經濟困難時期。1962年1月7000人大會后,毛主席深入各地調查,提出要劃小核算單位到生產隊,修改人民公社《六十條》,明確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因此,農村集體土地的核算單位也下放到了生產隊。
改革開放后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框架下,探索和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通過土地“三權分置”,從而創新了農村集體土地的使用制度。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它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終結,并實行改革開放,把黨的工作立足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批判了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提出了25條加快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政策。在農村體制問題上提出了反對平均主義,可以包工到作業組、聯產計酬,但明確規定“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實際上包產到戶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已經自發實行)。因此從1978年到1980年,全國在土地經營體制上又經歷了一個突破“兩個不許”的爭論和探索的過程。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在何方?當時,安徽小崗村在全國首先實行大包干到戶,由此興起了農村改革的新高潮。回顧歷史,1979年2月,安徽鳳陽縣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在全縣推行“包產到組”,由于包產到組計算比較復雜,基層干部群眾創造了“大包干到組”,即只要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當年鳳陽縣就有2554個生產隊實行了大包干,占全縣生產隊總數的72.8%。在實行大包干到組的過程中,由于小崗村的歷史原因,包產到組也難以推行,因此在1979年初的一個夜晚,嚴宏昌等18戶農民立下了“大包干到戶”的生死狀,按下了18個紅手印,實行分田包干到戶。全村500畝耕地,300畝待開發土地,按人均4畝計算,最多一家分到40多畝土地。1979年,全村收到糧食13萬多斤,是前10多年的總和還多;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結束了20多年吃返銷糧、拿救濟款的歷史。1980年,安徽肥西縣(山南村)包產到戶和鳳陽小崗村包干到戶的做法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肯定。9月份,在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會議后,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75號文件,明確表明了“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1981年,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改選了黨中央領導,胡耀邦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萬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農委主任。12月,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杜潤生組織起草的放寬農村政策的文件,定名為《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杜潤生同志建議“文件在元旦發表,為新年的第一號文件”。胡耀邦當即贊同并簽發了這個文件,并說,“農村工作方面,每年搞一個戰略性文件,下次還要排一號”,這樣農村工作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就產生了。因此,從1980年到1983年,是全國農村大包干的推行期。據統計,1980年,全國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占9.4%,包干到戶的占5%;1981年,包產到戶的占7.1%,包干到戶占38%;1982年,包產到戶占4.9%,包干到戶占67%;1983年全國絕大部分農村實行了包干到戶,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1984年全國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增加到8146億斤,1998年,我國宣告越過了溫飽線。2002年8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了《農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起施行,并明確了家庭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
由此可見,從“不許……不許……”,到“可以……也可以……”,再到“長期不變”,體現了我們黨對農村改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關鍵詞界定產權和用關鍵詞變更產權來確定和提升制度的合法性,也體現了執政黨對基層和地方一級創新的容忍、接受和消化能力,以及提升為全國范圍可長期執行制度的規范化能力,從而使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的具體道路更加符合我國實際。這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并且使農村改革走向城市,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加快了對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制度改革。
一是承包地的“三權分置”。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的改革要求。就是要通過土地確權頒證,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進一步明確集體所有權、落實農民土地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通過承包地“三權分置”,促進了承包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并逐步形成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的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科技服務、龍頭企業、電商平臺等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服務體系,使家庭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和發展,從而也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
二是宅基地“三權”分置。農村宅基地是農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包括住房、附屬用房和庭院等用地,不包括與宅基地相連的農業生產性用地、農戶超出宅基地范圍占用的空閑地等土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其基本特征是:集體所有、成員使用,一戶一宅、限定面積,無償取得、長期占有,規劃管控、內部流轉。這一制度安排在保障農村“戶有所居、民不失所”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黨的十九大以后,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需要,中央又提出了農村宅基地實行“三權分置”的改革政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2019年8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進行了第三次修正。明確了一戶一宅、戶有所居的宅基地分配制度,統籌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的村莊規劃編制制度;明確宅基地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批準,可以依法自愿有償退出,鼓勵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等,標志著我國農村宅基地管理從管理機構、制度設計到政策指導、監督檢查,進入了規范管理的新時期。這是新時代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對于賦予農民財產權,盤活農村沉睡的土地資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的改革。長期以來,我國建設用地必須首先征為國有土地才能入市交易出讓的制度,使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量土地被征用過程中由于補償較低而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為了改革這一制度,201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國部署農村土地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健全程序規范、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愿有償退出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為科學立法和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支撐。2015年2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全國33個試點縣(市、區)啟動了農村土地三項制度改革的試點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首次與國有土地實行同地同價進入市場交易的試點,是我黨領導的又一重大土地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維護、保障和發展了農民在集體土地上的合法權益。
在土地三權分置政策的引導下,上海郊區進一步完善了土地二輪延包政策,至2020年,郊區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率達到99.7%,承包地流轉率達到88.5%,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70%以上,形成了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盤活農民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正在穩步推進,有力地推動了都市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的建設;以綠色田園、美麗家園、幸福樂園為標志的鄉村振興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使郊區農民養老醫療有保障,收入年年有提高。據統計,2020年,上海郊區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33615元,比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增長了110多倍。上海農民正昂首闊步奔向富裕幸福的新時代!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深切體會到,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而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不斷開創新局面。